目前分類:2.下士道4─深信業果篇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卄】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495行〜第151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5************************************************** ** ******** *

【課文】:(14905)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

 

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消文】:

像這樣為了令初無犯而努力防護,就像《集法句經》所說:「如果造作諸惡業,沒有修福,就會錯失正法而得非法。具有惡業的人死時充滿怖畏,就有如在大海中壞散腐朽的船一樣,隨時可能沉沒。如果已經修福,沒有造作惡業,行持善士的種種殊妙法軌,那麼死亡時就根本沒有怖畏,就好像搭乘堅固的船隻安安穩穩地登上彼岸。不要依照前一偈頌而作,應該像後一偈頌而行持。

 

如果講說許多如理的言辭,但是卻隨著放逸而轉,實際獲得的義利非常少。相反地,如果只知道少許法義,然而卻能隨所知法義正確行持取捨,能獲得的義利非常大。

 

本段文闡釋實修義利殊大。、

 

【師父口述20-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908)

《集法句》云:「

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痴,此等能得沙門分。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消文】:

《集法句經》說:「

如果一個人宣講很多如理的言說,但是卻放逸而不如理行持,就好像牧人數別人的牲畜,得不到沙門功德。

雖然很少宣講如理的言說,然而能夠如理如法行持,又能遠離貪瞋痴,這些人能獲得沙門功德。

比丘樂於防護、深深怖畏種種放逸,自己導引遠離惡趣,就好像象自己走於淤泥。

比丘樂於防護、深深怖畏種種放逸,自己抖落一切惡業,就好像強風吹落樹葉一樣。 

又如《親友書》說:「如果希求善趣、希求種種解脫,祈願(大王)多多修習正知見,如果存有邪見,雖然造作種種善行,所有果報都還是苦的。

 本段引《集法句經》中四偈頌證成前段本文所說實修利大、這段偈頌闡釋具正知見是造作生善趣、得解脫之因,否則再多妙行都只能感得苦果。

 

 

【師父口述20-2】:請點擊↓

                                      

 

 

 課文】:(14912)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消文】:

對善惡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能夠如理觀見,這是能夠成就一切諸乘,以及成辦一切士夫的殊勝利益,不可或缺的根本。

 

所以應該多多閱讀前面所說的(業果道理),以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以及《阿笈摩》等經論中所說的許多因緣公案,還有其他經典。使得對因果生起猛利而恆常的定解,並且應當看作最重要的行持 

本段文闡釋要成就一切諸乘與成辦一切士夫義利,最根本的就是於因果道理有正知見、教誡行者要多多研閱業果方面的經論公案,並且視為最重要的行持。

 

【師父口述20-3】: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2)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

 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消文】:

這是科文,於科判表第三頁表六中,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之二,發此意樂之量。闡釋發起正修下士意樂之量。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只知道追求現世的安樂而已,對於追求後世安樂則只是說說罷了。

 

現即更換它們的位置,也就是以希求後世安樂為主,現在安樂為副帶的希求,這樣才算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然而必須使希求後世之心堅固不搖,因此,希求後世之心生起之後,還必須好好地努力修習。

 本段文先界定我們以前的行相只在於希求現世,而對於後世利益則僅止於言辭、簡要闡釋如何圓滿生起意樂之量。

 

【師父口述20-4】: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4)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 

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消文】:

這是科文,於科判表第三頁表六中,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之三,除遣此中邪執。

 

也就是有一些人,對佛經上所說「生死所有一切圓滿都應當捨棄」作了錯誤的理解,他們認為,身、受用等種種圓滿,以及增上生等,都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發起希求後世之心是不合道理的。

 

然而所希求的當中,大致可以分成二種,也就是對於現世應希求的,以及對於究竟所應希求的。

 

生死輪迴當中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希求解脫者在現世當中也是要希求的,因為透由輾轉獲得暇滿的人身,後世才能夠獲得究竟決定勝。

 本段文是科判於共下士道次修心的第三科,此中共有二邪執應予破除,闡釋後世欲得決定勝,必須依賴圓滿的身、受用、眷屬等,才能輾轉增上。

 

【師父口述20-5】: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7)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消文】:

並不是一切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的增上生事,都為生死輪迴所攝。因為身、受用、眷屬等圓滿究竟,對應的即是佛色身、佛土、佛眷屬等。  

本段闡釋身圓滿究竟即成就佛色身;受用圓滿究竟即成就佛土;眷屬圓滿究竟即成就佛眷屬。因此,於現法及增上生都須希求身、受用、眷屬等圓滿,才可能成就佛果。

 

 

【師父口述20-6】:請點擊↓

                              

 

 

 

課文】:(15008)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消文】: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證成增上生之意涵,並申論增上生是由布施、持戒、忍、精進而成辦。也就是說,由布施波羅蜜成辦受用圓滿;持戒波羅蜜成辦身圓滿;忍波羅蜜成辦眷屬圓滿;精進波羅蜜成辦事業圓滿。 

此外,有許多教典都說這些可以成就佛色身。因此,修習一切種智的人,經過極長的時間,修習種種最多、最殊勝的持戒、布施、安忍等,也是為了希求它們的勝妙果報,也就是最極殊勝的身、受用、眷屬等增上生事。

 

本段文強調許多經論都有闡述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結論說,佛是經極長時間修習極多殊勝戒施忍等才得成就勝妙果報。、

 

 

【師父口述20-7】: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11)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

 

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消文】:

關於應希求成辦究竟決定勝方面,就像《入行論》當中所說:「藉由暇滿人身這條船,才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大苦海。

 

這偈頌的意思是說,必須依賴暇滿人身,才能夠度越三有大苦海,成就勝妙一切種智。而且這必須經過多生多劫,因此,能夠成辦這種暇滿人身的殊勝因,也就是持戒,這是道之根本。 

本段引《入行論》證成若要度脫生死大海必須依賴暇滿人身、再次證成度諸有海、趣妙種智都必須依靠暇滿人身,而要得暇滿人身的根本在於持戒。

 【師父口述20-8】: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101)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芻等圓滿學處。

 【消文】:

如果暇滿人身沒有圓滿一切德相,所能成就的功德只有一點點,儘管修習種種道,但是進步非常有限。所以一定要有最圓滿的人身,在這當中,只是修習沙彌等尚未圓滿的學處,還是不夠的,因此,必須努力修習比丘等圓滿學處。

 

本段以及下一大段本文是深信業果這一章的結論,事實上也是下士道的結論。宗大師教誡行者,只有暇滿人身而無圓滿德相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圓滿德相的暇身,而且必須努力修習苾芻律儀、菩薩律儀、以及金剛乘律儀。、

 【師父口述20-9】: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103)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住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苾芻何為。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消文】:

有人說,持戒如果是為了成就往生善趣的果報,那麼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等也能獲得,何必護持難行且義利微少的苾芻律儀等呢?諸苾芻等,指三種圓滿學處,即苾芻律儀、菩薩律儀、以及金剛乘律儀。

 

又有其他人說,如果別解脫律儀的所有要義,是為了成就阿羅漢果位。然而,年齡未滿二十歲的比丘,不能受別解脫律儀。持八戒的居士也有能夠成就阿羅漢果位的,所以應該讚歎受持八戒的居士,苾芻律儀既難行,又少義利,何苦來哉?應當知道這些都是完全不了解佛法要義者的極大亂說。應該以別解脫律儀為基礎,然後步步增上,直到成就無上菩提,仔細而殷重地受持圓滿律儀。共下士道修心次第講完了。

 

本段文指出前列幾項說法為不解佛法要義者極大亂言,並教誡行者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師父口述17-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 篇 →結束 

“希求解脫”篇【一】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九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4710行〜第1494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4************************************************** ** ******** *

 

【課文】:(14710)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

 

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消文】:

如果力大之業能夠完全淨除,為什麼經中說:「不包括先已造業之所有異熟呢?」

 

也就是說,像眼盲等已經感果的業,現在雖然淨修對治品,那是難以淨除的。如果是還在因位尚未感果的情況,就容易遮止。經中所說是這個意思,所以沒有過失。

 

《分別熾然論》說:「如果說『既然說惡罪最後都能淨除,為什麼又說已造業的果報不包括在內呢?』(除先業異熟的)意思是指譬如已經感得眼盲、獨眼、(手)腳殘缺、跛腳、以及聾啞等(諸根不具的)自性因果,所以這樣說。為什麼呢?由於這些業果如果自性已經轉成異熟位的體性,就沒有能夠令其完全淨除的功能了。如果還在造作尚未感果的階段,這些業便能藉由獲得四力對治而永遠淨除。思差別力,謂與前句思惟造作不同的力,即對治品。

 

這段本文以詰問方式準備闡釋能盡淨有力之業道理、繼續以《分別熾然論》來證成前面的論述,所以實際意趣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師父口述19-1】:請點擊↓

                             

 

 

 

【課文】:(14801)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

 

【消文】:

譬如指鬘、未生怨、娑嚩迦、無憂及殺父等的公案都說明了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的道理。

 

本段文列舉五個公案闡釋在因地修對治品能令永盡。、

 

【師父口述19-2】: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4802)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

 

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

 

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消文】:

如果有人問說,阿闍世王和娑嚩迦等,如果已經生起後來的善念,為什麼他們的惡業沒有獲得永盡而受生於無間地獄呢?

 

那是為了令行者對所有的業果道理生起信解,所以才顯示感得受生各種無間地獄的異熟,不是不能夠令所有惡業永盡。

 

有如擊綵球那樣,球著地之後隨即反彈上來,受生無間地獄隨即脫離,地獄火燄等眾苦都沒有碰觸到。因此徹底拔除諸惡的根本,也說明了諸惡業並不是沒有果報。」

 

本段文為了進一步闡釋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而作是問。

 

【師父口述19-3】: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4806)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消文】:

關於無餘永盡諸業,有某些類別的眾生是不一定的。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菩薩,立刻生起追悔之心,為他建造塔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年的時間,廣興供養,每日三時懺悔除罪,而且)謹慎持戒,然而死後還是墮入無間地獄,經過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的時間,飽受盲眼等無邊眾苦。

 

雖然如此,然而懺悔罪業並沒有白費。因為如果不懺悔除罪的話,必須感受極重、極長時間的大苦,這種大苦遠超過所受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盲目等無邊眾苦。

 

本段文將對特殊眾生所造業不一定永盡之理加以補充闡釋、引《三摩地王經》所說,闡釋補特伽羅差別不決定、強調懺悔罪業雖未永盡所有諸業,然非為唐捐。

 

【師父口述19-4】: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4810)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消文】:

此外,儘管由懺悔防護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但是根本沒有罪染的清淨,與經由懺悔防護得到的清淨,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差別。

 

就像〈菩薩地〉中所說,違犯根本罪,雖然可以重新受菩薩戒而使惡業還出,然而這一生絕不可能成就初地果位。

 

《攝研磨經》當中也說:「妙吉祥童子請問世尊說:「世尊!如果有人因為親近惡友而造作謗法的罪業,這種情況要如何才能淨除罪業?」,作這樣的請問之後,世尊就告訴妙吉祥童子說曼殊室利!如果七年當中,每天三時懺悔罪業,才能獲得清淨,然後,至少還要經過十劫才能證得法忍。

 

本段科文提醒行者悔護清淨與無罪染清淨有極大差別、闡釋惡業雖可還出,然而此生不能獲得初地、闡釋如何才能淨除謗法罪業。

 

【師父口述19-5】: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4901)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消文】: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雖然種種惡業已經清淨,然而無論如何快速,要證得忍位必須經過十劫的時間。因此,無餘清淨的意思是指…能感苦果的惡業無餘清淨。

 

生起修道與證得果位等善根功德,將需要極遙遠的時間,因此應該從一開始就努力防護不犯。

 

聖者對於微小的罪業,雖然會捨掉生命,也不會明知故犯。

 

如果悔除清淨與最初無罪染之清淨沒有差別的話,那麼就不必這樣行持了,這道理就像在世間手腳等受傷之後,雖然可以治療,然而畢竟不像沒有受傷前的情況。

 

本段文提到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這段本文結示悔除清淨若與最初無罪染清淨無差別的話,聖者就無須勵力令初無犯了。最後再以世間現見傷殘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損傷為喻說明此二有大差殊之理。

 

【師父口述19-6】:請點擊指示.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二十完結〜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八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452行〜第1479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3************************************************** ** ******** *

【課文】:(14202)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消文】:

這四力當中的初力,對往昔從無始以來所造作的種種惡業,多加追悔,要能夠生起這種破壞力,就必須多多修習感得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等三果的道理。

正修持的時候,其儀軌應該依《勝金光明懺》與《三十五佛懺》來懺除。

 

本段科闡釋四力當中的初力,以及如何能生起此力、闡述初力之懺悔儀軌。

 

【師父口述18-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503)

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

 

依念誦者,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 

 

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遍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暗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 

 

相者,準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ㄅㄧˋ)(ㄔㄨˊ)(ㄅㄧˋ)(ㄔㄨˊ)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 

 

【消文】:

第二力(即對治現行力)當中分成六種,此六種依序為依止甚深經、勝解空性、依念誦、依形象、依供養、依名號。依止甚深經論對治現行力的意思是……也就是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經》等的契經文句。

 

依勝解空性對治現行力的意思是…也就是由聞思修而大徹大悟,證入空性,確信無我本來無染汙,自性清淨光明。

 

依念誦對治現行力,就是依照儀軌念誦百字咒等各種殊勝陀羅尼。

 

《妙臂請問經》說:「

譬如春天的森林大火猛烈燃燒,所有的草木片刻間就化為灰燼,同樣的,由戒風所吹著的念誦火,會變成大精進的火焰,轉瞬間就可以燒盡種種惡業。無勵,無有勵力,義即不費吹灰之力。

譬如炙熱的陽光照在雪山上,山上的積雪不耐熾熱而溶解,如果以戒日念誦的光,照射惡業積雪,必定也能消溶。

譬如在黑暗中點燃燈光,能夠立即遣除黑暗,千生萬世以來所增長的種種惡業之暗,以念誦燈也能迅速遣除。」

 

此外,在見到淨罪之相以前,應當一直持續念誦。

 

(淨罪)相的意思是如……《準提陀羅尼》說:「譬如夢見吐惡食、夢見飲酪乳及吐酪等,夢見出太陽、出月亮;夢見於虛空中遊行;夢見烈火燒燃,以及夢見水牛;夢見制伏黑人,夢見比丘與比丘尼,夢見樹木流出奶汁;夢見象、牛王、高山、獅子座、以及夢見微妙宮;夢見聽聞佛法。

 

依形像對治現行力的意思是…就是對佛已生起淨信心而造立佛像。

 

依供養對治現行力的意思是…也就是以種種微妙供品供養佛及佛塔。

 

依名號對治現行力的意思是…也就是聽聞、受持諸佛與諸大佛子之所有名號。

 

以上六種對治現行力只是根據《集學論》當中所說的來闡述,其他還有很多對治現行力。

 

本段闡釋對治現行力分六、補充說明本論所述六種對治現行力是根據《集學論》來闡釋,事實上不只是這六種而已。

 

【師父口述18-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512)

第三力者,謂正靜息十種不善。

 

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 

 

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 

 

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能生此心,復賴初力。 

 

【消文】:

第三、遮止罪惡力的意思是……澈底防護且不再造作十不善業。

 

《日藏經》說,透由遮止罪惡力能夠摧毀一切因自作、教他作、或見作隨喜殺生等十不善業,而由身口意三門所造作的種種業障、煩惱障以及正法障等。

 

《毘奈耶廣釋》中說:「如果防護心不具誠意,那麼所作的懺悔罪障都只是空話罷了。」

 

《阿笈摩》因此針對這個密意提出問題來:「以後(有誠意)防護之心否?」所以,防護以後不再造作的心是極為重要的。要能夠生起防護心,又必須依賴能破壞現行力。

 

本段簡略闡釋第三力、引《日藏經》所說,證成遮止罪惡力能摧毀一切業障、煩惱障及正法障、引《毘奈耶廣釋》所說,教誡行者應誠意防護。

 

【師父口述18-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603)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消文】:

第四、依止力的意思是…也就是修皈依及菩提心。這一切總而言之,世尊雖然為初學佛法者宣說種種淨除罪障的法門,然而,具足上述所說四力,就能圓滿對治一切罪障。

 

本段文闡釋第四力,並作一簡單的總結。、

 

【師父口述18-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605)

惡淨之理者。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

 

【消文】:

惡業(能夠)清淨的道理。也就是本來能感得墮惡趣而受極大眾苦的因,或者使其變成只會感得輕微痛苦的因,或者即使是墮入惡趣,也不會領受惡趣的種種苦,或者只在現世稍微感受到頭痛而已,就獲得清淨了。同樣的道理,本來能感得長時間果報的因,或者變為短期,或者完全不會感受到。

 

此外,(惡業清淨的程度)還要看清淨罪障者的力量大小,對治不善業的四力圓滿不圓滿具足,淨修過程的勢力猛烈不猛烈,以及在時間方面是否恆常持續或者只是短促的淨修而已,所以(惡業清淨的程度)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本段文闡釋惡業能夠清淨的道理,此中分成受苦的程度和時間來敘述、闡釋惡淨之程度沒有一定標準,主要依淨修者的努力情況而定。

 

【師父口述18-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607)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消文】:

許多的經藏與律藏中都說:「即使經過百劫之久,所造作的業也不會消亡。」(這句話的密意)是針對完全沒有淨修四力對治而言,如果有依照前面所說的四力淨修道理去對治的話,雖然是順生或順後定受的惡業,也能夠獲得清淨。

 

本段文闡釋經律中所說「諸業縱百劫不亡」的真諦。

 

【師父口述18-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609)

八千頌大疏中云:

「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消文】:

《八千頌大疏》說:

凡是習近對治品者,可以減損惡業感果的程度,如果圓滿具足四對治力,罪障能夠完全清淨,就好像火燒水洗能淨除金銀垢穢一般。造作障礙正法的所有罪障,都是如前面所說的具足四力能圓滿一切對治,透由這個四力淨修道理可知,妄執心所造作墮惡趣的罪業,都可以淨除無餘。

各經典中所說:『已造作的不善業雖然經過百劫也不會消亡。』應該知道是指如果不修習對治的情況下,否則就與正理及許多經典的說法相違了。

(諸經)所說不論二世或三世以後定當感果的業,應該曉得也是指(造作之後)沒有修對治品的狀況下。(諸經)所說不一定感果的業,雖然不修習對治品,然而也應該知道不一定會感果(,因為造作此業本來就不一定感果)。

 

本段引師子賢論師所造《八千頌大疏》證成四力淨修道理。

 

【師父口述18-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613)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

【消文】:

像這樣透由懺悔與防護等法門,把能感果報的作用毀損,將來雖然遇到能感果報的其他因緣,但是此一果報一定不能成熟而感發。同樣的道理,如果由於生起邪見或瞋恚,而把原有的善根毀壞了,將來遇到能感此一善業的果報之因緣,也一定不能成熟而感發。

 

本段文闡釋能感異熟功能被摧壞之後,不論善不善業定皆不能感發異熟。

 

師父口述18-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701)

分別熾然論云:「

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

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

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

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

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

 

【消文】:

《分別熾然論》說:

「如果善業被所生起的邪見或瞋恚損傷。或者不善業藉由厭離、訶責、防護與懺悔淨除,這些對治品都能損傷業力。這些受損傷的業雖然遇到種種因緣和合,然而因為善不善種子的感異熟功能已經受損,怎麼能夠再感果呢?因為沒有因緣和合,而且時機也改變了,豈不是等於從根本剷除了嗎!

就好像經中所說:『由於受持正法的緣故,雖然是造作了順定受的惡業,也將變成現法受的輕業。』

又如經中所說:『各種墮惡趣的罪業,現在只會感得稍微頭痛而已。』

如果(有人問)說:『如果還有只是頭痛這種異熟,怎麼說是從根本拔除了呢?

種種圓滿惡業的異熟,本來應當感得地獄果報,現在如果連地獄中種種輕微的苦都不受了,豈不是根本拔除(地獄果報)了嗎?因為它仍然還能生起頭痛等輕微果報,又怎麼說本來沒有果報呢?」

 

本段文引清辨論師所造《分別熾然論》證成經由對治品傷損善不善種子功能,便不能感果。

 

【師父口述18-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707)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

 

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消文】:

雖然並未獲得真正能夠摧壞煩惱種子的對治品,然而透由違緣使得煩惱種子的功能傷損,也不能感果,內因果與外因果多半都是如此。

 

因此,雖然精勤修作眾多善法,如果不慬慎防護能壞善根之因,譬如邪見、瞋恚心等,就像前面所說的。所以必須勵力防護邪見、瞋恚等,精勤修習能對治品。

 

本段科文闡釋由違緣使煩惱種子的功能損傷,故雖遇眾緣亦不感果,同時強調無論內因果與外因果多半都是同樣的道理、教誡行者應勤修能對治品。

 

【師父口述18-10】: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九】“〜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七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422行〜第1451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2************************************************** ** ******** *

【課文】:(14202)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一、總示;

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今初

 

【消文】:

第三、思惟(總業果與別業果)之後,實際如何取捨的道理分二方面來說。

第一、總說進止道理。

第二、特別以四力淨修的道理來說明。

先說第一點。

 

本段科文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之第三科科文,從這裡開始宣說思惟業果道理之後,如何正修行。、

 

【師父口述17-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203)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消文】:

如《入行論》說:「今生眾苦乃往昔種種惡業所感,要如何才能解脫呢?我應該不分晝夜努力思惟如何解脫。」

 

又說:「佛陀說勝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而勝解之根本在於恆常勤修業果。」

 

既然了知了黑白業果,並不是就到此為止,而是)應當不斷地修習,因為業果是極細微不明顯的,所以非常不容易獲得定解。

 

 

本段引《入行論》,教誡行者應當恆常思惟解脫惡業所生之苦、闡釋深信業果之重要性、教誡行者了知黑白業果之後,應當數數修習。

 

【師父口述17-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205)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消文】:

此外,又如《三摩地王經》說:「就算月亮、星星等都隕落毀壞,以及群山、村落所依之大地也都壞散,甚至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相狀,然而,世尊絕不說不實、不真、虛妄的話。」

 

對世尊所說教法,應該修習甚深信解,如果對世尊所說教法不能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不論對任何法門,完全得不到佛所喜愛的決定勝解。

 

像有一種人,自稱對於空性已經獲得決定信解,但是對於業果卻既沒有決定信解,又不慎重,這種人其實對空性的了解是顛倒、錯誤的。真正了解空性的意思是……知道空性就是緣起的意思,是對業果法則生起決定信解的助伴。

 

本段文引《三摩地王經》,強調世尊所言皆是諦語、教誡行者對佛說諦語應修深忍,並闡述若不得勝解,則於任何法皆亦不能得之、闡釋了解空性是於業果發生定解之助伴,並教誡於業果無決定信者乃顛倒解了空性。

 

【師父口述17-3】: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209)

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消文】:

也就是前面那一部經當中所說的:「一切法就好像照在水中的月亮一樣,也如同幻像、泡影、日光、閃電,雖然眾生死後都會往他世,但是實體的有情卻不存在。而,所造作的種種善不善業永不失壞,一定根據其黑白業而感果報。像這樣的業果法則,其道理甚深難懂,是諸佛所行的境界。」

 

所以,應該對緣起與黑白業,以及種種因果法則生起定解,晝三夜三審慎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以斷截墮落惡趣之因。如果不先通達因果差別,縱使稍微知道一點正法,然而卻任由身語意放逸而轉,這只不過是開啟種種墮惡趣的門罷了。

 

《海龍王請問經》說:「世尊答海龍王,諸菩薩透由一種法,可以斷除受生惡趣,免於顛倒墮落。這是什麼樣的法呢?也就是對種種善法觀察思擇,心念:「我應該怎麼樣度過每一個晝夜?」」

 

 

本段再引《三摩地王經》證成空性是於業果發生定解之助伴、結示應於緣起二業及因果差別發生定解,斷諸惡趣門、引《海龍王請問經》教誡行者於善法觀察思擇,能斷墮惡趣之因。

 

【師父口述17-4】: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301)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

 

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痴。」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消文】:

如果能夠這樣觀察自相續的話,許多祖師大德說:「在修習業果時,與正法比對,發現(自相續)完全不符順正法。這就是我們的錯誤,是故根本無法解脫。………自相續與業果校對,目的在於觀察是否符順。如果以正法校對自相續時,能夠真實了知完全不符順,那麼,就是智者。」

 

《集法句經》說:「如果愚笨者知道自己愚笨,那麼他事實上是一位智者。」

 

如果以法校對自相續時,結果與法完全背離,那情況就有如揹負屍體一般,這種人還自妄希望成為修行者、有智慧者、清淨者,以及成就最究竟者,實在是最下劣的愚痴者。

 

《集法句經》說:「如果愚笨者認為自己有智慧,可以說這種人是真正的愚痴。」所以,在觀自相續校對正法時,最起碼的態度是不要自認為對法已經了解。

 

此外,博朵瓦則是引下面這則《本生論》偈頌所說,來觀察自相續,就如《本生論》說:「虛空與大地之間相隔遙遠,大海的兩岸之間也相隔遙遠,東邊的山與西邊的山之間更遙遠,凡夫與正法之間的距離,更遠於以上所舉之比喻。」

 

這偈頌的意思是說,像我們這種凡夫,與正法之間的距離,相較於前面所舉的種種比喻,更為遙遠。這一偈頌是月菩薩供養持善說婆羅門之後,所得到的法。

 

善知識朵壠巴也說:「如果有以法校自相續的智慧而如實觀察時,就好像在陡峭斜坡拋擲線團一般,(線團越滾越遠越向下,就能夠發現自相續)與正法越離越遠。」

 

本段文教誡行者以正法校對自相續,觀察自己的錯誤,若能至心了知者,是為智者、引《集法句經》證成前文之能至心了知自相續全無符順是為智者、闡釋以法校自相續時,結果與法全相違,還妄自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者,其實是下愚者、敘述博朵瓦引《本生論》所說,指出我們凡夫對於正法之理解極微少。

 

【師父口述17-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309)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

 

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消文】:

經過這樣的思惟之後,如何遮止惡行呢?

 

如〈諦者品〉說:「大王!你不要殺生,所有的眾生都非常愛惜自己的性命。因此,如果想要活得長壽一點的話,心裡永遠不要有殺生的念頭。」

 

也就是說,對於十黑業以及前面說過的種種其他罪惡,即便只是生起意樂,也不要讓它生起。

 

應該不斷地多多修習停止造作諸惡業之心。如果沒有這樣去遮止惡行,種種苦雖然不是所希望的,然而一定要感受這些苦果,不論逃到哪裡,都不可能解脫。

 

然後當果報成熟的時候,雖然不是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卻必須淚流滿面的忍受,像這種的業就不應該造作。如果接受果報時,能夠得到受用無罪的喜樂,像這種的業是應該造作的。

 

本段科文屬於科文的性質,所以在總示門下似可另作分項,教誡行者要恆常修習遮止發起惡行之意樂,否則必定要感得種種苦果、闡釋造業之取捨標準。

 

【師父口述17-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313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

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消文】:

《集法句經》說:「如果你怖畏痛苦,不喜歡痛苦,不論在公開或不公開的場合之下,都不要造作各種惡業。假設已經造作惡業了,或者如果將來造作的話,也一樣,雖然你急忙起身想逃走,然而卻無法逃脫苦果。不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業沒有到不了的地方,空中也好,海裡也好,深山裡也好,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躲過。

 

《集法句經》又說:「那些缺乏智慧的幼稚愚痴者,以怨敵般的態度對待自己,所以造作了種種一定能感得痛楚苦果的惡業。

造作什麼業會令自己逼惱而淚流滿面的一一領受果報的話,那麼,最好這一類的業絕對不要造作。

造作什麼業不會遭致逼惱而卻能令自己歡喜愉悅的一一領受果報的話,那麼,造作這一類的業是再好不過的了。

為了自己希求安樂,而心不寧靜地造作惡業,這一類惡業的果報,將來必定是要哭泣著領受的。

 

 

本段引《集法句經》,證成惡業必定感苦果、闡釋造作善不善業之抉擇。

 

【師父口述17-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4404)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

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

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又敦巴云:「覺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消文】:

《集法句經》又說:「

雖然現前造作的惡業,不一定像刀割般痛楚,然而眾生所造的惡業,絕對會在未來世感得果報。

因為種種惡業而各個感得痛楚的果報,所以諸眾生未來世會了知業果道理。

譬如鐵生鏽之後,鏽便開始侵蝕鐵一樣,因此,如果沒有觀察自己所造作的惡業,將會感得墮惡趣的果報。

 

康壠巴跟樸窮瓦說:「善知識告訴我們說,唯有業果道理是最重要的目前講說、聽聞、修習等都不是最難修持的,我認為只有業果道理才是極難修持的。樸窮瓦也說:「的確如此。

 

此外,敦巴尊者說:「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啊!心不要粗枝大葉,緣起的道理是非常微細的。

 

樸窮瓦說:「直到年老的時候,我都是依循著《賢愚因緣經》行持。

 

霞惹瓦說:「不論有什麼過失,佛都不會抱怨說那是地方、處所等因素,也不會抱怨是宅舍風水所感得的。佛都說是一切都是業感而生的。

 

本段引《集法句經》,教誡行者現前造作惡業雖不覺痛楚,然而此諸惡業於他世必然現起諸辛異熟、再引諸善知識所言,強調業感緣起。

 

【師父口述17-8】:請點擊箭頭右.gif

 

 

 

 

'

 

 

 

 

課文】:(14410)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消文】:

第二、特別以四力淨修的道理闡釋進止道理。

 

像這麼努力,雖然希望自相續不染惡行,但是因為放逸、煩惱盛等的力量強大,如果有違犯,也絕對不可以不去注意,必須努力修持佛陀所說的出罪方便。

 

此外,違犯戒律的出罪道理,應依三種律儀的各別儀軌懺除。所有惡行應以四力懺除。

 

本段科文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之二,所以實際上這只是本段落的標題。闡釋必須勵力修持還出方便、闡釋墮罪之還出應如三種律儀之各別儀軌懺除,而所有的罪業應以四力懺除。

 

【師父口述17-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412)

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消文】:

《開示四法經》說:「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就能夠遮止已經造作的惡業之增長。是哪四法呢?也就是能破壞現行力(能破力)、能對治現行力(對治力)、能遮止罪惡力(防護力)以及依止力。

 

已造作增長業是順定受業,連順定受業都可以透由四力映覆,順不定受業就更不用說了。

 

 

本段引《開示四法經》闡釋有四力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此四力如下當說、針對《開示四法經》所示,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已作增長業,宗大師告訴我們,連順定受業都能映覆,順不定受業就不在話下了。

 

【師父口述17-10】: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八】“〜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六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911行〜第1421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1************************************************** ** ******** *

【課文】:(13911)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此中分三:

一、異熟功德;

二、異熟果報;

三、異熟因緣。

 

【消文】:

這是科文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之二,思惟別業果。雖然遠離十不善因,一定能夠獲得善妙的人身,但是如果能夠獲得具足圓滿德相,又能修持一切種智的善妙人身,那麼修道的增上程度,不是其他種身所能比的。所以,應當勵力圓滿具足這種人身。

圓具德相能修種智的人身內涵分三部分:

一、異熟功德;

二、異熟果報;

三、異熟因緣。

 

本段科文除彰顯開始闡釋別業果之外,強調若具圓滿德相堪能修持一切種智的善妙人身時,修道進程要比其他種人身快速,所以應當成辦這種人身。那麼就要進一步明白勝所依者的內涵。

 

【師父口述16-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913)

初中分八。

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

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消文】:

異熟功德分成八相。

第一、壽量圓滿,也就是因宿生所造能引的業牽引,而感得長壽久住於世。

第二、形色圓滿,形色,形體與色相。也就是因為形色與顯色善妙的緣故,所以具足殊妙容頻,因為諸根無缺,所以眾人都樂見;因為身材比例勻稱,所以形量端嚴。

第三、族姓圓滿,受生人世間受人恭敬稱揚的高貴種姓家族。

第四、自在圓滿,擁有雄厚財力、人脈廣闊。

第五、信言圓滿,也就是說所接觸的有情都信奉此人的言教。因為此人不論身語都不欺騙這些有情,值得信賴。在所接觸的有情之間發生歧見爭論時,這些有情都接受此人的決斷,因為此人足以作為標準。

第六、大勢名稱,有很大的名望,有很好的信譽,在行惠施方面,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相,因此成為眾有情供養的對象。

第七、具有丈夫性別,也就是生為男性。

第八、具足大力,也就是因為往昔所造業力,感得此生很少生病或者完全不生病,對於現法能生起強大勇悍心。,,,,,,

 

本段首先闡釋八種異熟功德,

 

【師父口述16-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006)

此復第一謂住樂趣,第二謂身,生為第三,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消文】:

此外,第一德相中長壽久住是指生於樂趣,尤指人中,

第二德相之形色顯色指的是身體,特指人身,

第三德相之族姓圓滿指的是出生種姓,

第四德相之自在圓滿是指擁有的資源與人脈,

第五德相信言圓滿是指堪為世間的衡量準則,

第六德相大勢名稱是指十方世界無不聞知,

第七德相丈夫性是指堪能成辦一切功德,

第八德相大力具足是指對於各種應作的行持具足成辦之能力。

 

本段再一一簡介異熟功德的八種德相。

 

【師父口述16-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008)

異熟果報分八。

初者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第三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

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消文】:

異熟果報有八種。

第一、修習自利利他,由於壽量圓滿,所以能夠在長時間內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第二、因為形色圓滿,所以大眾一看到就歡喜,都來歸依仰望,所發的言論都能聽受。

第三、因為族姓圓滿,所以凡所勸誡、教誨,無不順從敬信受用。

第四、因為自在圓滿,所以能夠以布施攝受諸有情,使其成熟。

第五、因為信言圓滿,所以能以愛語、利行、同事等攝受有情,令其迅速成熟。

第六、因為具足大勢名稱,所以有能力營濟幫助一切事業,藉此廣施恩德,眾生為了報恩,故都迅速接受勸導,隨教而轉。

第七、因為具丈夫性,堪為一切殊勝功德之器;因為好樂、精勤、勇悍等特性,堪為一切事業之器,因為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處大眾中無所畏懼。與一切有情共同修行時,無論在言論方面、受用方面、或者住在屏處,都得自在,不會招致猜嫌。

第八、因為大力具足,所以對於加行自他二利都不覺厭倦,而且勇猛堅固,能夠獲得智慧力,迅速發起神通。

 

本段文起,開始闡釋思惟別業果的第二項,也就是異熟果報。對應於八種異熟功德,而有八種異熟果報。

 

【師父口述16-4】: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乙)   箭頭下.gif

                                         

 

 

 

【課文】:(14101)

異熟因分八,

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妒果,當感妙同分。」

第三者謂摧伏慢心,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消文】:

異熟的因分成八種。

第一、《壽量圓滿的因》是對有情不加傷害,以及恆常無有傷害之想法。又說:「讓面臨被殺的眾生受到妥善的放生,這樣利益此眾生之生命,又遮止傷害眾生之行為,應當能夠獲得長壽。照顧一切病人,好好的給病人醫藥;又不以石塊、木杖等傷害眾生,將可感得無病之果報。」

第二、形色圓滿的因就是能惠施燈等光明,以及惠施鮮淨衣物,又說:「以無瞋的意樂布施莊嚴妙色,因為無嫉妒,所以應當感得與莊嚴妙色同分的果。」

第三、族姓圓滿的因就是摧伏慢心,對尊長等常時勤於禮拜等,對待他人時,像僕役般地恭敬。

第四、自在圓滿的因就是對前來乞求衣服、食物等的人,都能無分別地布施,即使沒有來乞求,也勤行利益有情之事,對於缺乏資具的苦惱田與功德田,能前往布施與供養。

第五、《信言圓滿的因》就是精勤修習遠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和綺語。

第六、《大勢名稱的因》就是廣發宏願,實際修習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以及廣修供養三寶、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以及所有尊長。

第七、《丈夫性的因》就是相應丈夫身所有功德,離厭婦女身,非常明白婦女身之過患。見有好樂婦女身者,能遮止其此一欲樂;見有將失男根者,能令其不失。

第八、《大力具足的因》就是他人沒有能力做的,自己會代他人做;如果可以共同成辦時,則作為其助伴,經常惠施飲食。,,,,,,,,,,

 

本段文起,開始闡釋異熟的因,共分成八種。(壽量圓滿因、色圓滿因、族姓圓滿因、自在圓滿因、信言圓滿與大勢名稱的因、丈夫性之因、大力具足之因)

 

【師父口述16-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乙)   箭頭下.gif

                                  

 

 

 

【課文】:(14109)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消文】:

這八種異熟因如果能具足三緣的話,就能夠感得最殊勝的種種果報。

在這三緣當中,

第一、心清淨,心清淨又分待自與待他,而待自又分二,就是修集異熟八因之所有善根時,都用來迴向無上菩提,而不希求自己的果報。同時,是以清淨無雜染的意樂修集此八因,所以修行的勢力非常猛利。待他方面也分二,也就是在同行之間,不論他的修行成就如何,都保持清淨無雜染的心。對成就高於自己者,遠離嫉妒;成就不相上下者,遠離比較;成就不如己者,遠離輕毀。對每一位同行勤修隨喜。假如不能照上述的意樂修行時,也應該要每天數數觀察抉擇應該做的事。

 

本段提示前述八因若復具足三緣時,能感最殊勝果報。闡釋第一緣。

 

【師父口述16-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乙)   箭頭下.gif

                                    

 

 

 

 

【課文】:(14112)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消文】:

第二、加行清淨。也分待自與待他,觀待自己方面,就是長時間無間斷與長時間殷重(地修集異熟八因),觀待他人方面,就是對異熟八因未接受與未行持者讚美此八因,使其接受。對於已經接受而奉行者,也加以讚美,使其歡喜,而能恆常不斷地受行。

 

第三、田清淨。也就是因為意樂清淨與加行清淨能生眾多微妙果報,就等同於妙田一般。這些都是依照〈菩薩地〉所說,在這裡加以闡釋補充。

 

本段文闡釋加行清淨、及闡釋田清淨。

 

【師父口述16-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七】“〜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五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85行〜第139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0************************************************** ** ******** *

【課文】:(13805)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

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消文】:

顯示業餘差別的第二類是定不定受業,根據〈本地分〉所說:「

屬於一定會受報的業,是指經過思惟而造作會增長的業。

屬於不一定會受報的業,是指經過思惟而造作但是並不增長的業。

 

接下來闡述作業與增長業的差別,還是根據〈本地分〉所說:「什麼情況下是作業?也就是思惟所造作,或者經過思惟以後,由身語所造作。

 

本段闡釋前段中所提到的若作若增長業。先闡釋何謂作業。

 

【師父口述15-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807)

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二增長而非作者,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三作而增長 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消文】:

〈本地分〉當中又說:「除了以下十種業以外都稱增長業。也就是

第一、夢中所造作的業。

第二、因為無知所造作的業。

第三、未經思惟所造作的業,亦即非故意造作之業。

第四、非以猛利意樂且非數數造作之業。

第五、在意識狂亂的狀況下所造作的業。

第六、由於忘念而造作之業。

第七、在非自由意識狀況下所造作的業。

第八、造作之業其自性屬無記業。

第九、懺悔所造作之損害。

第十、有效對治所造作之損害。

除了以上所說這十種業以外,其他的業(都稱為增長業)。不增長業就是上述列舉的十種業。

 

關於作與增長差別)〈攝決擇分〉(以殺生為例)說明四種情況,即作而非增長、增長而非作、作而增長、以及非作非增長,

第一、造作殺生然非增長業。下述情況之殺生屬於非增長業,如無辨識能力之狀況下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意所作、出於被逼而非自願所作、造作當時即生起猛利懺悔與厭惡心,同時懇切自責於殺生起厭離心,受持戒律令業力薄弱,在未感果報之前,生起厭離世間所有欲念煩惱,損害煩惱種子,以及修習出世永斷煩惱之道,滅除煩惱種子。

第二、屬於增長業而非作業。也就是在長夜中,數數思惟殺生,但是實際上並無加行。

第三、同屬作業與增長業。也就是前述二種殺生之外的所有殺生。

第四、既非作業亦非增長業。也就是除了前述三種殺生之外的一切殺生。

其餘從不與取到綺語等不善業,都可由殺生類推得知。至於三種意業則無第二類,也就是沒有增長而非作者。此外,三種意業在第一類當中,亦即作而非增長,並沒有不思而作與他逼令作等。

 

本段引〈本地分〉所說,闡釋增長業與不增長業。攝決擇分〉闡述作與增長所有差別。

 

【師父口述15-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902)

決定受中,依受果時分三。  

 

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

 

【消文】:

決定感果報之種種業當中,以受業報的時間來分,可以分成三種。(即現法受、順生受、與順後受。)

 

其中現法受業的意思是該業之果報於現世即成熟。

 

本段闡述依感果時間來分,決定感果的種種業可以分現法受,順生受與順後受三種,及引〈本地分〉所說,闡述八種現法受,先說第一種現法受。

 

【師父口述15-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903)

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

 

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消文】:

本地分〉中說(現法受)有八種,

第一、因為強盛的貪著欲念,顧戀自己及財物等現有種種資材而造作不善業,將於現世受報。

 

第二、沒有強盛的貪著欲念,不顧戀自己及現有種種資材而造作善業,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三、對有情以強烈的損惱意樂造作不善業而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四、對有情以強烈的悲愍意樂造作善業而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五、在三寶或尊長等處所起猛利瞋恚心或惱害心,造作不善業而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六、在三寶或尊長等處所起猛利的淨信勝解心,造作善業而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七、對父母、師長等恩重難報的處所,以猛利的酷暴背恩種種意樂而造作不善業,其果於現法成熟。

第八、對父母、師長等恩重難報的處所,以猛利報恩的意欒而造作善業,其果於現法成熟。,,,,,,,,,,,,

 

本段開始引〈本地分〉所說,闡述八種現法受。

 

【師父口述15-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906)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消文】:

順生受業的意思就是所造作善不善業之異熟於第二世成熟。

順後受業的意思就是所造作善不善業之異熟於第三世以後成熟。

 

本段簡略闡述順生受業與順後受業。

 

【師父口述15-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908)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

 

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消文】:

在每個人的身心相續當中,現有的眾多善不善業受果的先後次序,由各個重業先感果。如果業輕重相等時,端視臨終時現起哪一業,即由該業先感果。萬一臨終的時候同時現起好幾業,那就以平常串習多者先感果。這條件又相等時,就依所作先後,先作者先感果。

 

這也正是《俱舍釋》中所引偈頌所說:「在生死輪迴當中,諸業異熟是依照重業、臨終現起、串習多、先所作之順序成熟。」

 

本段闡述眾善不善業其果報成熟的先後原則、及以《俱舍論釋》所引偈頌證成。

 

【師父口述15-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六】“〜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四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69行〜第138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9************************************************** ** ******** *

【課文】:(13609)

思惟白業果分二:

一、白業;

二、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消文】:

關於白業果分二方面來思惟。

第一、思惟十白業道。

第二、思惟白業的果報。

現在開始闡述十白業道。

〈本地分〉說,對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身業,生起有過患而想要淨除,並且生起殊勝善心。如果對這些不善業生起想要靜息的措施,並且針對這些措施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而達究竟。至於其他四種語業和三種意業也都如此。

其中的差別是改以語業或意業取代身業。至於事、意樂、加行、及究竟等四相要對應配合。譬如說,

遠離殺生業道的事是他有情。

意樂是了知殺生過患而生起遠離殺生的欲念。

加行是生起了靜息殺害的行為。

究竟是確實做到靜息殺害,而獲圓滿身業。

依照這個道理,其他白業道也能了知。,,,,,,,,,,

 

本段抉擇業果的第二科科文,顯示即將開始闡述十白業道及其果。闡述如何差別身業與語業和意業。然後以離殺生為例說明離殺生白業道之四相,並指示其餘白業道以此類推而可知。

 

師父口述14-1】: 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701)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

   天中,上二界天。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

   教修習,辦聲聞果。

 

【消文】:

白業果有三種,即1)異熟果、2)等流果及3)增上果。異熟果的意思,就是對應於下品、中品、上品等善業,而分別感得受生人中、欲界天、以及上二界天,即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白業道的各等流果及增上果,與黑業道相反,照道理應該不難理解。諸等流果,即造作等流果與領受等流果。

 

十地經》說,行持十善業,於生死輪迴生起怖畏心而欲出離,但是卻未引發悲心,以這種意樂隨順善知識的言教而修習者,能成辦聲聞果。,,,,,,,,,,

 

本段闡述白業果有三種,首先宣說異熟果。簡單交代白業的等流果及增上果。引《十地經》闡述成就聲聞乘果位的原因──離諸悲心。

 

【師父口述14-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703)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消文】:

此外,(行持十善業道,於生死輪迴起怖畏心而欲出離,然而)既沒有引發悲心,又不依止善知識,欲求自修而覺悟,於是善修緣起,這樣能成辦獨覺果位。

 

如果(行持十善業道時)發廣大心(遍及法界一切有情)、具足悲心、善巧通達種種方便、廣發宏願,永遠不棄捨一切有情。緣慮極廣大的諸佛智慧而修習,能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像這樣好好地修習,就能成辦一切佛法。

 

以上(所說的黑白)兩類十種業道,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果報,凡是其他教典沒有明確闡述的部分,本論完全根據〈本地分〉與〈攝決擇分〉的意趣加以宣說。

 

本段闡述完黑白業及果之後補充說明。大師是完全依照《瑜伽師地論》之〈本地分〉與〈攝決擇分〉的意趣宣說,以上內容當中,有一些是其他教典沒有明確說到的。

 

【師父口述14-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707)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引滿差別者。引樂趣業是諸善法,

     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消文】:

科文決擇業果分三之三是業餘差別。首先闡述引業與滿業。科文決擇業果分三之三是業餘差別。首先闡述引業與滿業。能夠引入惡趣的業是種種的不善法。

 

能感得圓滿極善果報或圓滿極惡果報的業就不一定。譬如在善趣中,也有手足殘缺、容貌醜陃、短壽多病、財物匱乏等,這些都是不善滿業。相反地,在旁生及餓鬼當中,卻有富樂圓滿的果報,這些則是善滿業。

 

本段闡釋科文決擇業果分三之三──業餘差別。這段本文說明引善趣業與引惡趣業、闡述滿業無決定。

 

【師父口述14-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709)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

 

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消文】:

因此可以變成四句,

 

也就是能引善業當中,有兩種滿業,即善所圓滿的滿業與不善所圓滿的滿業。

 

至於能引不善業當中,也有兩種滿業,亦即不善所圓滿的滿業與善所圓滿的滿業。

 

本段為引業有善不善之別,而滿業有善圓滿與不善圓滿之別,是故引滿差別共成四句。

 

【師父口述14-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711)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

 

【消文】:

《集論》說:「應當知道善不善業是能夠牽引以及能夠圓滿於善惡趣受生的業,能牽引的意思就是能夠引來生善惡趣果報,能圓滿的意思就是受生善惡趣之後,能令有情領納愛與非愛果報。

 

《俱舍論》說:「一業引一次受生,能圓滿的業則有許多。」意思是說,一業只能引一次受生,不能引多次受生,也不是由眾多業共同引一次受生。然而能圓滿的業則有許多。

 

本段引無著菩薩所著的《阿毗達磨集論》對於引滿差別之闡釋。引《俱舍論》對於引業與滿業的論述,並加以闡釋。

 

【師父口述14-6】: 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713)

集論則說,

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

又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多生。

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

亦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多生。

 

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

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

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

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消文】:

《集論》的說法是:

有某些業是由一業牽引一生。

有某些業則是由一業牽引多生。

有某些業是由許多業牽引一生。

也有某些業是由許多業牽引許多生。

 

此論的疏釋中說:「某些一剎那的業,只能長養一生果報的種子。

也有某些一剎那的業能夠長養多生果報的種子。

此外,也有某些多剎那的業,只能合併長養一生果報的種子。

也有多剎那的業,相互積聚而輾轉長養多生果報的種子。」

 

本段引用《雜集論》疏釋並證成前一段《集論》對於引業的論點。

 

【師父口述14-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五】“〜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三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511行〜第1368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8************************************************** ** ******** *

【課文】:(13511)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消文】:

第三、各種主上果或增上果。也就是說,因為殺生能感得所住國土世界所有的飲食、醫藥、果物等都缺乏光澤、沒有效能,果報和威德都非常微劣,消化不良而導致疾病。因為以上的因緣,無數無量的有情都沒活到壽量就夭折了。

 

本段文闡述殺生增上果。

 

【師父口述13-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512)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消文】:

不與取的增上果是…,各種果實的量都很少、或者不滋長果實、或者多數長成的果實都變壞、或者長出來的果實不結實,氣候異常或者是乾旱、或者是多雨成災,以致於果實乾枯或者根本不結果實。,

 

本段文闡述不與取增上果。

 

【師父口述13-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601)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涌,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消文】:

欲邪行的增上果是……,也就是受生環境為很多糞便、泥糞、不淨、惡臭等逼迫,不可愛著、不可樂受。

虛妄語的增上果是……,也就是農耕種作或行船運輸等事業,都不會興盛,來往的人際關係不諧和,大多數相互欺騙,充滿著怖畏、恐懼等的因緣。

離間語的增上果是……,也就是所在的地方高低不平、坑坑窪窪、間斷隔絕、地勢艱險阻塞、崎嶇難行,充滿著怖畏、恐懼等的因緣。

粗惡語的增上果是……,也就是受生的地方樹木多數都光禿無枝,尖銳的石頭、砂礫、磚瓦,草木乾枯毫無潤澤,沒有池塘、沼澤、河流、湧泉等,土地乾燥且具有鹼性不宜耕種,土地高低不平、坑坑窪窪、崎嶇艱險,充滿著怖畏、恐懼等的因緣。

各種綺語的增上果是……,也就是感得受生的地方,各種果樹不會結果實、或者結果實的時間不對、果實還沒成熟看起來卻好像已經成熟,各種果樹的根都不堅牢,樹齡也都不長,舒適可樂的園林池沼非常少,充滿著怖畏、恐懼等的因緣。

 

本段文闡述欲邪行增上果、虛妄語增上果、離間語增上果、粗惡語增上果、綺語增上果。

 

【師父口述13-3】: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104)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消文】:

貪欲心的增上果是……,也就是一切極美好的事都會隨著歲月慢慢流失,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瞋恚心的增上果是……,也就是感得瘟疫很多、天災橫禍頻乃困擾、怨敵不斷製造驚恐事端;旁生異常出現大量獅子、猛虎、蠎蛇、毒蛇、蠍子、蚰蜒、百足等,以及惡毒暴戾的夜叉、盜賊等。

 

本段文闡述貪欲增上果、瞋恚增上果。

 

【師父口述13-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607)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消文】:

邪見的增上果是……,也就是感得所受生的世界,一切最勝最妙的資源全都漸漸消失,各種不清淨的物品看起來好像都很清淨,各種苦惱的境界看起來好像都很安樂,不是能安居樂業的地方,不是能得救護的地方,不是能皈依的地方。

 

本段文闡述邪見增上果。

 

【師父口述13-5】: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四】“〜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二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46行〜第135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7************************************************** ** ******** *

【課文】:(13406)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消文】:

根據布施或供養的事物而有業力輕重的差別。如果以正法布施有情,或者以如法行持而供養諸佛,兩者都比各種財布施或財物供養更為超勝,這只是簡單舉例說明,其他差別以此類推可知。

 

本段文闡述於布施或供養之事物當中,以法布施與如法行持供養諸佛最為超勝。

 

【師父口述12-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8)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消文】:

根據意樂而有業力大小差別。《寶蘊經》說,較之於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都建造如同須彌山那麼大的佛塔。然後,對這些佛塔在有如微塵沙數劫的時間當中,盡一切可供養的事而承事供養。如果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僅散一朵花,所生福德遠大於前者承事供養所得福德。像這樣因為攀緣所得福德有殊勝下劣的差別,以及緣自利與他利意樂的差別。

 

本段文引《寶蘊經》闡述以意樂而有業力大小的差別。

 

【師父口述12-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410)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消文】:

此外,從意樂之強盛與微弱、或者恆常與偶發等情況,也會形成業力的輕重差別。同時,在惡行方面,如果煩惱心猛利恆長時,業力則較重大,其中又以瞋恚心的業力為重。

 

本段文提醒行者,意樂強弱、恆促等也會造成業力輕重差別。在惡行當中,以瞋心業力最重。

 

師父口述12-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11)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入行論中亦云:「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消文】:

《入行論》說:「只要對菩薩生起一念強烈的瞋害心,就能完全破壞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菩薩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此外,如果是對同修梵行者,以及對菩薩起瞋恚心,所生罪業比前面所說更為嚴重。

《三摩地王經》說:「如果互相起瞋恚心,不是持戒或聽聞所能救護的,也不是修定或居蘭若處,或者布施以及供養諸佛菩薩所能救護的。」

《入行論》也說:「像這樣發心博施濟眾的菩薩,如果有人對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佛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就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

 

本段文引《入行論》闡述對菩薩起多少瞋害心,就將住地獄多少瞋害心數劫、《三摩地王經》闡述瞋恚心所造惡業無能救護。

 

【師父口述12-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502)

第三其果分三。

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

 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消文】:

科文顯示黑業果分三之三此等之果又分三。

第一、異熟果。也就是說,十業道當中的每一業道都依照事及貪瞋痴等之上、中、下品感得三種不同果報。

〈本地分〉中說,

屬於上品的殺生等十不善業道,每一種黑業都將感得受生地獄的果報,

屬於中品的殺生等十不善業道,每一種黑業都將感得受生餓鬼的果報,

屬於下品的殺生等十不善業道,每一種黑業都將感得受生旁生的果報,

《十地經》中所說的中下品果報與此相異。

 

本段概略闡述十不善業道依上中下品所感得的果報,其中關於中下品部分,〈本地分〉與《十地經》的說法相異。

 

【師父口述12-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505)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痴三,上品猛利。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

「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 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消文】:

第二、等流果。也就是在惡趣的果報已盡,再次獲得人身時,依照十惡業道的順序:

(殺生的等流)感得壽命短促。

(不與取的等流)感得資財匱乏。

(欲邪行的等流)感得妻不貞良。

(妄語的等流)感得常遭誹謗。

(離間語的等流)感得親友乖離。

(粗惡語的等流)感得常聞不中聽的聲音。

(綺語的等流)感得言無威嚴。

(貪欲、瞋恚、邪見等的等流)分別感得上品猛利的貪瞋痴等。

 

〈諦者品〉和《十地經》當中,對於(十黑業道當中的)每一種黑業都敘述了兩種等流果,說

「如果受生人中,

(殺生的等流)感得壽命短促、常患許多疾病。

(不與取的等流)感得財物匱乏、沒有自屬財物。

(欲邪行的等流)感得眷屬失調或不可靠、妻子會有外遇。

(妄語的等流)感得常遭誹謗、受騙。

(離間語的等流)感得眷屬不和、鄙惡。

(粗惡語的等流)感得不喜歡聽的話、因話不投機而起爭端。

(綺語的等流)感得講話毫無威嚴或不容易被接受、沒有決定性的辯才。

(貪欲的等流)感得貪欲極強盛不知滿足、尋求無義利或不求有義利的事。

(瞋恚的等流)感得損害他人、或者遭他人損害。

 

本段文闡述〈諦者品〉與《十地經》對於等流果之敘述。

 

【師父口述12-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509)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消文】:

許多祖師大德都說:「縱使受生人中,然而卻還是好樂殺生等十不善業事,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本地分〉、〈諦者品〉以及《十地經》所說的是領受等流果。

 

本段文述說造作等流果與領受等流果。

 

【師父口述12-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三】“〜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33行〜第134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6************************************************** ** ******** *

【課文】:(13303)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

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消文】:

根據造業時所依的方面,導致業力極大的部分。

也就是說,譬如鐵丸,雖然是小小的一顆,但是也會沉入水底,如果將它作成器皿,雖然變大了,卻可以浮在水面,這個比喻是說智者與不智者所作的罪惡,有輕重差別。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這句話的依據是,根據)《涅槃經》中所說的,那些不智者(所作罪惡),就像蒼蠅沾到黏液無法脫離那樣,雖然是小罪業也脫離不了。

 

本段引《涅槃經》闡釋前所立宗: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段述愚痴者,即不智所作。

 

【師父口述11-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304)

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汙。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痴,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消文】:

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的原因是沒有懺悔心,不知應當行持善行,又因為覆藏自己的罪過,即使往昔有積累善行,也遭受到這些惡業染汙了。所以,本來所作小罪只是現法應獲輕受果報之因,卻變為後世墮入大地獄極重果報之因。

又比如投一把鹽在很少的水中,水就會變成很難喝,或者比如只欠人一文錢,但是由於無法償還,漸漸地被逼得走頭無路,飽受種種苦惱。

又說有五種因相,雖然(這五因相)應當感得的是現法輕報,卻能變成感得墮在大地獄中的因,這五種因相就是重愚痴、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以及先無善行。

 

本段闡述有五種因相本是僅受現法輕報之因,然而由於無悔心,卻變成墮入那落迦之因。

 

【師父口述11-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307)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消文】:

所以,前面所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的輕微是指智者具有能夠懺悔往昔所作過失、能夠防護未來不造作惡業、能夠不覆藏種種惡業、能夠精進勤修善業、能夠對治已造諸惡業。如果這些都不修,卻自大自誇是智者,因為輕蔑而明知故犯,罪業就特別深重了。

《寶蘊經》也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如果都趣入大乘而且具有轉輪聖王的地位,這一切有情都以數量多如大海、燭炷高廣如須彌山的燈燭,供養佛塔,如此供養所得的福德,與出家菩薩以小燈燭塗油脂供養佛塔所得的福德相比較時,還不到百分之一。」

這段經文當中(所提到的一切有情與出家菩薩)供養時的意樂,也就是兩者供養時的菩提心,以及兩者供養時所依的福田都是一樣的,然而兩者所供養的物品,卻有極大的差別,由此可知所依門之業力輕重差別極為明顯。

 

本段經文非常淺顯易了,主要意趣在於闡述出家菩薩的小供養所得福德(具戒供養),遠遠大於未出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量如大海高廣如須彌山的供養所得福德(非具戒供養)。

 

【師父口述11-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313)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消文】:

從這個道理可知,以無律儀與有律儀相比較的時候,或者)同樣具有律儀的時候,具足一種(律儀)、具足二種(律儀)以及具足三種(律儀)的出家菩薩,在修行的時候,顯然都是後者優於前者。

例如有些在家居士修持布施等善行時,有受持齋戒律儀而修所得善根,與沒有受持齋戒律儀而修所得善根相比較,有極明顯的大小差別。

 

本段強調,從《寶蘊經》所說的道理可以知道,具不具戒所作罪惡而有輕重,又在同樣具戒的情況下,具越多戒業力越大。

 

【師父口述11-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2)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消文】:

《制罰犯戒經》說,與一般具十不善業的世間人,在百年當中沒有間斷地積集惡業相比較。如果比丘毀犯律儀,身披代表大仙幢相的袈裟,受用信者施物一日夜,所造作的不善業極多。這也是因為所依門的罪惡力極大的緣故。

 

本段引《制罰犯戒經》闡述犯戒比丘披袈裟受用一日夜信者施物而造作惡業,與具十不善業世間人於百年當中無間造作惡業相比較,其罪惡極大。

 

【師父口述11-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3)

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

 

【消文】:

《分辨阿笈摩》也說:「寧願吞食熱鐵丸,儘管它所冒烈燄極可怕,也不願以犯戒身受用信眾提供的食物。」這段戒經經文所說的對象包括犯戒與怠忽律儀者。

 

本段再舉《分辨阿笈摩》所說,證成若以犯戒身受用供養,所作惡極重。

 

【師父口述11-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4)

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消文】:

敦巴尊者說:「相較於皈依正法之後所造作的罪惡,十不善業所造的罪惡可以說是極微量的。」現在已經明白的確如此。

 

本段文引敦巴尊者的語錄結示,有律儀之身所造惡業遠較十惡業極重。

 

【師父口述11-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二】“〜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14行〜第1332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5************************************************** ** ******** *

【課文】:(13104)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

   發起諸業。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自性故者,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

   後後重於前前。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消文】:

關於重業之判斷,〈本地分〉以六種相來判斷業極深重的情形。

第一、由加行判斷重業的情形如下:也就是因極猛利的貪瞋痴三毒,或者因極猛利的無貪瞋痴三毒所發起的種種業。

第二、由於串習而判斷為重業的情形,也就是因為長時間恆常修習,不論是修習善業或者惡業。

第三、由業的自性而判斷為重業的情形,也就是在身業三支和語業四支當中,都是前前業重於後後業,而在意業三支當中,則是後後業重於前前業。

第四、由對象而判斷為重業的情形,也就是對佛法僧三寶及所有上師的處所,如果做出損害的行為或者做出有益的行為,這都是重業。

 

本段闡述《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對於重業是依六相判斷。首先說明由加行而判斷之情形。

 

【師父口述10-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106)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

   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治損害故者,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親友書中亦云:「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

 

【消文】:

由屬於要對治的惡業而判斷為重業的情形,也就是指在有生之年,始終都是受持種種的不善業,始終未曾受持一次善業。

由所對治的已被損害而判斷為重業的情形,也就是永遠斷除一切不善品,使得種種善業遠離貪欲而得清淨。

《親友書》當中也提到:「由不間斷、無厭足、無斷除、以及從功德、從尊親等對象所造作的業,對於當中的重白業應精勤修習。」從德事是指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田,從尊事是指父母尊重等的恩德田,由這兩類對象(指德事與尊事)能造作五種重業。

 

本段闡釋如果一輩子都在造作惡業,而未曾造作過任何善業,那麼積累而成的便是重惡業。諸不善品獲得永斷,諸善品能離欲清淨,則所造作皆為重白業。

 

【師父口述10-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110)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從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消文】:

顯示輕重業的)第二科大略地分成四方面來開示具有巨大業力的業門。

第一類具有巨大業力的是對福田造作善不善業的緣故。也就是對佛法僧三寶、上師、其他師長、父母等,雖然沒有猛利意樂,但是只要稍微做損害或利益之事,就能獲得大福或大罪。

此外,就如《念住經》當中所說的:「從佛法僧三寶處,雖然只是拿取少許財物,也會造作重大黑業。如果偷盜佛法僧三寶處的財物,後來又如數如類奉還。若是偷盜自佛與法處者,奉還後罪業即得清淨,但是偷盜自僧伽處者,直到感果之前,都無法得到清淨,這是由於僧伽的福田極重的緣故。如果偷盜的是僧伽處的食物,其果報是墮入大有情地獄,如果偷盜的食物以外的財物,其果報是墮入各大有情地獄之間,也就是緊鄰著八大有情地獄的近邊地獄之極黑暗處。

 

本段闡釋福田門為第一類具力業門。引《念住經》所說,證成於三寶業力大。

 

【師父口述10-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201)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即前經云:

「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

   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

   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寧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消文】:

《日藏經》當中特別提到以下的犯戒情形,受用僧伽的少許財物,不論是葉、花、或果等,一定將會受生於大有情地獄。即使經過了很長的時間而脫離了地獄,也會受生於曠野塚間,成為沒有手沒有腳的各種旁生有情,或者是沒有手沒有腳的盲眼餓鬼,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不斷地承受種種痛苦等極大的過患。

《日藏經》當中又說,已經供養給僧伽的財物,即使只是葉、花或果等,自己不應該受用,也不應該轉送給其他在家人,在家人也不應該受用,這些都屬於極重的罪業。

前面提到的《日藏經》所說的

「寧願用利劍割斷自己的手足,也不會把已經供養給僧伽的財物轉送給在家人。

寧願吃熾熱的鐵丸,即使火燄極為熾猛,也不應該在僧伽當中受用僧伽業。

寧願取食猛烈火燄,即使數量等同於須彌山,也不以在家身分受用僧伽財物。

寧願粉身碎骨貫串於一支一支的大丳上,也不以在家身分受用僧伽財物。

寧願入住充滿火炭的宅舍內,也不以在家身分夜宿僧伽房舍。」

 

本段引《日藏經》所說,證成僧伽福田門業力大,藉以證成前段所說重罪。

 

【師父口述10-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207)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消文】:

此外,在僧伽中,如果是屬於菩薩僧的話,那是具有極大業力的善田或不善田。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假設有人因為心生忿恚,把十方一切有情禁閉在黑暗牢獄當中。如果有人因為忿恚而背對菩薩,說:『我不願意看這暴惡者。』這種行為所生的罪業比前面那種行為所生的罪業深重無數倍。

此外,與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的所有財物所生罪過相比較,如果有人輕蔑詆毀任何一尊菩薩,其所生罪過也像前面說過的情形一樣。

此外,又與焚毀多如恆河沙數的諸佛塔廟所生罪過相比較,如果對勝解大乘教法的菩薩,生起損害他們的欲念,而產生瞋恚心,並以粗言惡語相向,其所生罪過也如同前面說過的情形一樣。

 

本段引《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證成菩薩為極大力善不善田。

 

【師父口述10-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211)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消文】: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如果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挖出來,又因為生起慈心,使有情眼睛恢復視力,並且將前述一切有情放出牢獄,然後令這一切有情享有轉輪王之樂或梵天之樂。其次,如果對能勝解大乘教法的菩薩生起淨信而仰望,或是因為淨信而歡喜想仰望,並對菩薩稱揚讚歎,這樣所生起的福報比前面善行所生福報大無數量倍。

 

本段引《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證成菩薩是極大善田。

 

【師父口述10-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213)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搏食施諸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消文】: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當中也提到:「與殺害南贍部洲的全部有情相比較,與殺害南贍部洲的全部有情相比較,如果是對於菩薩所修的任何善行,即使是微小到給旁生食物,加以阻礙為難,其所生起的罪過是無量大的。」因此,對於菩薩所,應該非常謹慎地防護不犯。

 

本段再引《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證成菩薩所為極大力善不善田。

 

【師父口述10-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一】“〜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712行〜第12911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3************************************************** ** ******** *

【課文】:(12712)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等起者,樂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消文】:

 第九黑業道是瞋恚(心)。其中的……事、想、及煩惱等相都與粗惡語中的事、想、煩惱等相同。

瞋恚的等起相,就是樂於鬥毆等的欲念。心裡想怎樣使他人遭受殺害、遭受煩惱,或者透由其他因緣,或者透由自然的因緣,希望他人的財產遭受損失。

瞋恚的加行相,也就是對於所想的事相付諸行動。

瞋恚的究竟相,也就是對於鬥毆等事相的期待作出決定,或者已作決斷。

 

本段闡述第九惡業道──瞋恚心──的事、想、煩惱、等起、加行與究竟等相。

 

【師父口述8-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713)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五、有覆蔽心,謂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消文】:

 像貪欲惡業道那樣,瞋恚惡業道也有五相,全部具備的話,就稱作圓滿瞋恚,只要欠缺任何一相,那就是非圓滿瞋恚。

也就是要具備下列五心相:

第一、有憎惡心,也就是對於能損害相,心中依著相對

應的情況而有分別。

第二、有不堪耐心,也就是對於不利的情況無法安忍。

第三、有怨恨心,也就是對於不利的情況,不斷的非理

作意而不忘念。

第四、有謀略心,也就是對瞋恚的對象,計劃如何捶打

撻伐,如何殺害他。

第五、有覆蔽心,也就是對於瞋恚不生羞恥之心,不知

其過患,以及不知出離瞋恚心。

 

本段闡述圓滿瞋恚所須具備的五種心相。

 

【師父口述8-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2803)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消文】:

 只形成損害心而非圓滿瞋恚心的意思是……也就是有以下這種想法,因為他人對我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種種令我苦惱的事,所以我也要對他做使他苦惱的事。不論這種想法有多少,就有多少損害心,譬如說,希望他在今生當下,喪失親屬、資具財物以及所有利他善行等,並且希望他後世當墮惡趣,這都是損害心。

 

本段舉例闡述非圓滿瞋恚心,也就是損害心。

 

【師父口述8-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806)

   邪見。事者,謂實有義。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誹謗作用分三: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消文】:

 第十黑業道是邪見。邪見的事相,就是對於實際存在的對象。邪見的意樂相分成(想、煩惱、等起)三方面,邪見的想相,也就是對於所誹謗的意義認為是真實而正確的。邪見的煩惱相,也就是(貪瞋痴)三毒當中的任何一種。邪見的等起相,也就是喜愛誹謗的欲念。邪見的加行相,也就是把誹謗的欲念化作實際的行動。加行相又可分成四種,也就是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以及誹謗實有事。

所謂誹謗因的意思,就是不認同有善行、不善行等。所謂誹謗果的意思,就是不認同善不善業能生可愛非可愛果。

所謂誹謗作用可分成三方面。

第一、所謂誹謗殖種、持種作用的意思,就是不認同有父母的作用。

第二、所謂誹謗往來作用的意思,就是不認同有前世後世。

第三、所謂誹謗受生作用的意思,就是不認同有中陰身有情。

所謂誹謗實有事的意思,就是不認同有阿羅漢等。

 

本段闡述第十黑業道──邪見──的事、想、煩惱、等起與加行等心相。前段提到的四種加行相。

 

【師父口述8-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810)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一、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 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消文】:

 邪見的究竟相的意思,就是於實有義誹謗非有,起決定執故。圓滿邪見也要具備五心:

第一、有愚昧心,也就是沒有確實了解所知道的事相。

第二、有暴酷心,也就是好樂作惡。

第三、有越流行心,也就是對諸法不好好的如理觀察。

第四、有失壞心,也就是無布施、無供養、無祠祀等一切妙行。

第五、有覆蔽心,也就是由於邪見而不覺羞恥、不知邪見過患以及不知出離邪見。

這五心如果缺了任何一心,就不是圓滿邪見。雖然還有其他類型的邪見,然而本論只說這一種邪見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邪見能斷一切善根,能隨順諸惡業,也能隨意所行,所以是所有邪見當中最嚴重的,

 

本段闡釋圓滿邪見的五心相。說明非圓滿邪見,並補充未闡述其他類型的邪見之理由。

 

【師父口述8-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901)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妄言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

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消文】:

 十惡業道當中的殺生、粗惡語和瞋恚心等,是因為貪瞋痴等三毒當中的任一種煩惱而起,而方便究竟則都是由瞋圓滿。

十惡業道當中的不與取、邪行和貪欲等,是因為貪瞋痴等三毒當中的任一種煩惱而起,而方便究竟則都是由貪圓滿。

十惡業道當中的妄語、離間語和綺語等,是因為貪瞋痴等三毒當中的任一種煩惱而起,而方便究竟也是由三毒中的任一種而圓滿。

十惡業道當中的邪見是因為貪瞋痴等三毒當中的任一種煩惱而起,而方便究竟是由痴圓滿。

以上十惡業道當中,思只是業而不是業道。

身語所屬的七種惡業道是業也是業道,因為身語是思的實踐基礎。

貪欲、瞋恚和邪見等三惡業道是業道而不是業。

 

本段闡明十惡業道之究竟差別與業業道差別。

 

【師父口述8-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九】“〜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67行〜第12711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2************************************************** ** ******** *

【課文】:(12607)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消文】:

 第七黑業道是綺語。綺語的-事相是所說的內容對於聽者毫無利益。意樂相分成三部分(想、煩惱與等起),想相,雖然在〈攝決擇分〉當中只說「想者,謂於彼彼想。」但是這裡所說的意思,是指說者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念頭,不需要有能夠理解所說內容的對境(即他人)。綺語的-煩惱相就是(貪、瞋、痴)三毒當中任何一種。綺語的-等起相就是好樂講說毫無關係的胡亂語。綺語的-加行相就是發起樂說綺語。綺語的-究竟相就是才一說出綺語即成究竟。

 

本段文闡釋綺語的事、意樂、加行與究竟等四相。

 

【師父口述7-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2609)

   此復七事相應,謂若宣說鬥訟競諍。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消文】:

 此外,以下七種情況都屬於綺語,譬如談論打鬥、訴訟、競相諍論等情事。或者以歡喜的心受持讀誦婆羅門外道經論或志求梵天之咒語。或者因為身心逼惱而發的感傷哀嘆。或者嬉戲、遊樂、受欲等時高興的語言。

 

本段闡述七種綺語當中的四種。其餘三種留在下篇消文

 

【師父口述7-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610)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若說醉語及顛狂語。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前三語過,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消文】:

 譬如喜歡在大庭廣眾前高談闊論,內容遍及國王、大臣、國家社會、和盜賊宵小等消息。譬如醉酒亂語以及瘋言瘋語等。譬如為求利養而說綺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等的意思是……,也就是前後所講的話全無關聯(語無係屬);或者所說的話有雜穢染汙(無法相應);或者在歌唱歡笑及觀賞舞蹈等場合所發出的言詞(非義相應)。前三種語業過患(指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是否等同綺語,有二派說法,然而本論是採前一派的說法。

 

本段繼續闡述其餘的綺語事相,最後強調本論對於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等都判為綺語。

 

【師父口述7-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701)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欲令屬我。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消文】:

 第八黑業道是貪欲。貪欲的事相(即對象或目標)是屬於他人的財物。貪欲的意樂相分成三部分。貪欲的想相,就是對那件事作那件事想。貪欲的煩惱相,就是(貪、瞋、痴)三毒當中任何一種。貪欲的等起相,就是要使他人的財物變成屬於我的財物的欲念。貪欲的加行相,就是對於想要的目標生起真正獲取的行為。

 

本段闡釋貪欲的事、意樂和加行等相。消文者注,究竟相之消文留待下篇。

 

【師父口述7-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702)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五、有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消文】:

 貪欲的)究竟相是……,如〈攝決擇分〉當中所說:「對於那件事物,決定期盼歸屬自己。」也就是心中希望他人的財物等成為歸我所有。

這當中提到必須具足五種心相才稱作貪心圓滿:

第一、有耽著心,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財物耽著。

第二、有貪婪心,也就是喜歡積累財物。

第三、有饕餮心,也就是對於他人的資具財物,都覺得華麗美好,深深地生起強烈的貪著欲望。

第四、有謀略心,也就是在心裡計劃他人的財物如何才能歸屬於我。

第五、有覆蔽心,也就是心被貪欲蒙蔽而不覺得羞恥,不知道貪欲的過患,以及不知道從貪欲中出離

 

這五種心相當中,缺少了任何一種,那麼,貪欲心相就不算圓滿。

《瑜伽師地論》當中,對於十不善業道,都一一闡述加行相。

 

本段闡述〈攝決擇分〉當中所說的貪心圓滿五心相。

 

【師父口述7-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706)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徧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

 

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對外,,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消文】:

 其次,非圓滿的貪欲有如下等情形,也就是說,在心中盤算,要如何才能使他人家的主人,成為我的僕隸,照我的意思做事。同時,對於他的妻子、兒女等,還有飲食等種種的身資具,也都能照我的意思。

心裡又這樣想,要怎麼樣才能使他人知道我有下列種種功德,譬如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業、……等。

心裡又這樣想,要怎麼樣才能使每位國王和大商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等,向我供養承事,獲得衣服、食物等。

心裡又這樣想,同時生起以下的欲念,要怎麼樣才能受生天上,以天界的絕妙五欲遊戲作樂,或者怎樣才能受生魯達羅世界、毘瑟笯世界,甚至希望受生他化自在天。

此外,對父母、妻子、子女、僕人等,以及……同行,一切的資生之具,都)生起希望獲得的欲念,這樣也是貪欲。

 

本段繼續舉例闡述非圓滿貪欲之理。

 

師父口述7-6】: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八】“〜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58行〜第1266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6************************************************** ** ******** *

【課文】:(12508)

   妄語。事者,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能解之境,謂他領義。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消文】:

 第四黑業道是妄語。妄語的事相有八類,包括見、聞、覺、知等四方面,以及與這四方面相違的四方面。能了解的對象是指對方領會了所說的意思。

妄語黑業道的意樂相分三類,(即想、欲樂及煩惱) 。妄語黑業道的_想相就是對於所看見的把它表達作沒有看見,以及對於沒有看見的把它表達作看見。妄語黑業道的-煩惱相也就是貪瞋痴。妄語黑業道的-等起也就是喜歡說覆藏想的欲念。,,,,,,,,,,,,,,,,

 

本段文首先定義妄語有八種事相,妄語業道成立之條件是要對方領會了說者所說的意義。闡釋妄語黑業道的意樂相。

 

【師父口述6-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509)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消文】:

 (妄語惡業道的)加行相的意思是……也就是或者以言語表達,或者默不作聲,或者以肢體語言。此外,不論是為了自利,或者是為了利他而說妄語,都算犯妄語業道。本論對於妄語、離間語以及粗惡語等,即使是教他人說,也成立業道。

 

本段闡釋妄語的加行相,並且特別指出教他說亦成業道。

 

【師父口述6-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511)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消文】:

俱舍論〉與《俱舍釋論》對於四種語業道,都說教他人說也都成就業道。《毘奈耶》當中說:「至於判斷這些行為是否確定犯惡業道時,必須視自己說否而定。」

妄語惡業道的-究竟相是對方領會了解(所說的內容)。《俱舍釋論》說,如果他人並不了解(所說的內容)時,只能算作綺語。至於離間語和粗惡語也都依照這種標準去判斷。

 

本段引述諸經論關於語四業道的認定標準。闡釋妄語惡業道的究竟相。

 

【師父口述6-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601)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有陳說。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消文】:

 第五黑業道是離間語。離間語的事相是對象中的有情,或者和合,或者不和合。

 

離間語業道的-意樂相分成三方面(想、煩惱及等起),想相及煩惱相同前。

等起相是(一)對於和合的有情希望他們乖離;

(二)對於不和合的有情則希望他們繼續不和合。

 

加行相是……,不論所說的內容是真實的,或者是不真實的,不論所說的詞藻是美的,或者是不美的,不論是為了自己,或者是為了他人而說。

 

究竟相是……如〈攝決擇分〉當中所說:「究竟者,謂所破領解。」所破,即受挑撥離間者。就是受挑撥離間者了解他們所聽到的離間語的意思。

 

本段開始闡述第五黑業道──離間語。首先說明離間的對象有兩種可能:一、本來是和合的;二、本來就不和合的。闡釋離間語業道的加行相、究竟相。

 

【師父口述6-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604)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以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

 

  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

 

  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駡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消文】:

 第六黑業道是粗惡語。粗惡語的-事相是聽到後會引生恚惱的有情。粗惡語的)意樂當中的想相與煩惱相和前面一樣。等起相是喜歡說粗惡語的欲念。

 

粗惡語的:加行相是……也就是以真實語或者非真實語、或者根據種姓過失(譬如生為下劣種姓之子女等),或者根據身體上的過失(譬如愚啞缺耳、斷支節等),或者根據三業過失(指身語意業方面的過失),或者根據犯戒過失(指違犯禁戒方面的過失),或者根據當下發生的威儀方面所有過失,說他人不喜歡聽的話。

 

粗惡語的:究竟相是……,〈攝決擇分〉當中說:「究竟的意思就是呵斥謾罵他人。」《俱舍釋》當中說,必須對方理解所說的意思才算是究竟。

 

本段闡釋粗惡語的事相與意樂相、加行相、究竟相

 

【師父口述6-5】: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七】“〜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41行〜第125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5************************************************** ** ******** *

【課文】:(12401)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謂所不應行,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此中初者,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消文】:

 第三黑業道是欲邪行。欲邪行的事相大略分成四種狀況,也就是不應行淫之對象、部位、場所、以及時間等。

 四種欲邪行事相當中的第一種,對象是指不應該行淫的所有婦女、所有男子、以及所有的非男非女等。而其中的第一種指所有婦女,攝決擇分當中說,根據經論當中所說,「於母等」、「母等所護」都是不應行淫的對象。

 

本段文開始根據《瑜伽師地論》闡述四種所不應行,首先闡述行不應行所有婦女。

 

【師父口述5-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403)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之)娼妓、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他所攝者謂他妻妾,具法幢者謂出家女,種姓護者謂未適嫁,父母等親,或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於其人制治罰律,於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為邪行,顯自給價,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說。

 

   男者俱通自他。

 

   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馬鳴阿闍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并其自手。」此說亦同。

 

【消文】:

 馬鳴阿闍黎解釋〈攝決擇分〉說:「所謂不應該行淫的對象如下,他所攝者、具法幢者,為種姓所護者、為王家所護者,他人已娶之娼妓,所有的親戚與眷屬,以上所列都是不應行淫的對象。

 

他所攝的意思就是指他人的妻妾,具法幢的意思就是指已經出家的女子,種姓護者的意思就是指未婚女子有父母輩等親戚監護者,或已婚女子有公婆監護者,或有門房監護者。或者儘管不具備前述條件,但是自己有守護能力者。若王若敕而守護的意思,就是指欲行淫對象已受王室禁制令監護者,對他人已經付了錢的娼妓行淫,便是欲邪行,如果確定是對自己給了錢的娼妓行淫,就不算是欲邪行。阿底峽尊者也持相同的看法。

 

所謂行不應行一切男的意思,自己或他人都通用。

 

欲邪行事相的第二種,非支分的意思是……,也就是說,除了產門以外都稱作非支分。馬鳴阿闍黎說:「何謂非支?口、(大小)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等都稱作非支。」阿底峽尊者說:「所謂非支的意思,也就是口、大小便道、男女兒童大小便道、以及自己的手等。」兩者的說法相同。 

 

本段引馬鳴菩薩對於非應行所有婦女之解釋,以作為接下來廣論本文闡釋之依據。闡釋馬鳴菩薩對於行不應行所有婦女所作的教誡。

 

【師父口述5-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408)

   非處所者,謂諸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眾前,若於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馬鳴阿闍黎云:「此中處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并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大依怙師亦如是說。

 

【消文】:

 欲邪行事相之三──非處所的意思是…(即地點不宜),也就是許多上師集會的地點、佛塔、大眾前、或者對行淫對象有妨害的地點,有妨害處是指高低不平或者堅硬的地點。馬鳴阿闍黎說:「這當中處境的意思是指在經論(法)、佛塔(塔)、佛像(像)等前;在菩薩居住處;在親教師、軌範師、以及在父母前,都是不應行淫的處所。阿底峽尊者也這樣說。

 

本段闡釋欲邪行事相分四之三──非處。

 

【師父口述5-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411)

   非其時者,謂穢下降、胎滿孕婦、若飲兒乳、若受齋戒、若有疾病,匪宜習故,若過量行。量謂極至經於五返。馬鳴阿闍黎云:「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大依怙尊亦復同此,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

 

【消文】:

 欲邪行事相分四之四──非時的意思是……指時間不宜的意思,也就是婦女經期、懷孕足月、或者幼兒哺乳,或者受齋戒等期間、或者有病不宜、或者次數超過時。量的意思是最多不超過五次。馬鳴阿闍黎說:「(欲邪行事相)當中非時的意思是經來、懷孕、有幼兒、沒興緻、身心逼惱、以及受持八支齋等期間,都稱作非時。」阿底峽尊者說的也相同。稍有差別的是,尊者認為白天也是非時。

 

本段闡釋欲邪行事相分四之四──非時。

 

【師父口述5-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502)

   非支等三,雖於自妻,尚成邪行,況於他所。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消文】:

 非支、非處及非時等,即便是對自己的妻子,都算是邪行,更何況是對他人。

欲邪行的意樂相分成三方面。關於欲邪行的-想相的意思是……,如〈攝決擇分〉說:「對於欲邪行的對象,正確地想成該對象,也就是必須不錯想。」《毘奈耶》說:「判斷不淨行犯不犯他勝處法時,關於想的方面,不論錯不錯想,都一樣。」《俱舍釋》說:「如果把他人的妻子想作自己的妻子而行淫,不算犯根本罪。如果把他人的妻子朼作其他人的妻子而行淫時,則有兩種說法,也就是犯根本罪與不犯根本罪。」

 

本段文以〈攝決擇分〉、《毘奈耶》、《俱舍釋》等經論闡述欲邪行意樂相當中的想相。

 

【師父口述5-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2505)

   煩惱者,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

 

  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

 

 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消文】:

 欲邪行的)煩惱相的意思是(貪瞋痴)三毒當中的任何一種。欲邪行的等起相的意思是有行淫的慾望。

至於欲邪行的加行相……,〈攝決擇分〉當中說:「教唆他人行邪淫,教唆者也犯邪淫罪。」《俱舍釋》中說:「這樣是沒有犯根本罪。」前面(指〈攝決擇分〉)所說的犯邪淫罪或許是指非根本罪的邪淫罪,不過必須觀察。

欲邪行的)究竟相的意思是……指欲邪行成立之相狀。也就是兩根相會。,,,,,,,,,,,,,,,

 

本段闡述〈攝決擇分〉與《俱舍釋》關於郤邪行的加行是否犯根本罪所作的敘述。宗大師分析說〈攝決擇分〉所指的邪淫罪或許不是根本罪,至於是不是根本罪,還必須觀察判斷。成立欲邪行惡業道之相狀。

 

【師父口述5-6】: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六】“〜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21行〜第123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4************************************************** ** ******** *

 

【課文】:(12201)

   決擇業果分三:

              一、顯示黑業果;

              二、白業果;

              三、業餘差別。

      初中分三:

              一、正顯示黑業道;

              二、輕重差別;

              三、此等之果。

    今初

 

【消文】:

 這是分別思惟分二的第二科,在決擇業果這科當中,將分成三部分來闡述業果。

        第一、闡述黑業與黑業果。

        第二、闡述白業與白業果。

        第三、闡述除黑白業以外的業果分類形式。

   關於黑業果又分三部分。

        第一、闡述黑業道。

        第二、闡述輕業與重業。

        第三、闡述各個業所感得的果。

    接下來正式闡述黑業道。

 

本段照例地這段科文是作為題綱,提示以下各段落的標題。。

 

【師父口述4-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203)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然將中三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為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消文】:

 什麼叫做殺生?

攝決擇分對此分作事、想、欲樂、煩惱與究竟等五方面來述說。然而也可以將想、欲樂與煩惱等三項合併為意樂,另外增加加行方面,變成四方面,也就是變成事、意樂、加行與究竟等四方面,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解釋,而且意趣與〈攝決擇分〉並無相違之處。

 

本段闡述的黑業道是殺生。在開始之前,宗大師先明示將根據原出於《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的五方面整理歸納成四方面來解釋,會比較容易,而且與原義並無相違。。

 

【師父口述4-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204)

   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消文】:

 在十惡業道當中,殺生業道的事相是…也就是指活的有情。然而如果是自己殺自己時,是有加行罪,卻沒有究竟罪。因此,瑜伽師地論對於殺生惡業成立的條件,是界定為被殺者須為他有情。

 

本段起將依事、意樂、加行與究竟等四相一一闡述十惡業道。這段本文即在闡述殺生業道的定義。根據本文意趣,被殺者須是他有情才構成根本罪當中的殺罪。。

 

【師父口述4-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205)

   意樂分三,想有四種,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錯想,二四錯誤。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故於此中須無錯想。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消文】:

殺生的意樂分成三方面,殺生意樂當中的想有四種,也就是對有情作有情想與非有情想,以及對非有情作非有情想與有情想,第一種(即對有情作有情想)與第三種(即對非有情作非有情想)都屬於不錯想。第二種(即對有情作非有情想)與第四種(即對非有情作有情想)都屬於錯想。

殺生當中的欲樂可能會有不同,譬如心中想要殺害天授,但是實際上進行殺害時,卻誤殺了祠授,這種情況下沒有構成犯根本罪的條件,所以殺生的條件必須沒有錯想。如果殺生的欲樂是隨著對象而轉的話,在想殺害的時候,不論對象是誰,全都加以殺害,那麼,就不必考慮有沒有錯想的條件。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其餘九惡業的判斷,所以應當根據各個惡業的情況,澈底明白它的道理。

 

本段闡述殺生意樂當中的等起(欲樂)為決定有無根本罪的條件,但是宗大師開示,判斷有無根本罪的條件,也適用於其他九種惡業道。。

 

【師父口述4-4】: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2209)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殺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誰作,等無差別。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究竟者,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

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消文】:

煩惱的意思是指「貪、瞋、痴」三毒當中的任何一毒。等起的意思是指欲樂殺害他有情。加行分能加行與加行體。能加行的意思是指不論自己做或者教唆他人做,兩者之間是同等無差別的。加行體的意思是指使用的工具,或者用各種毒物,或者用明咒。不論以哪一種進行殺害行為。究竟的意思是由於發起加行而導致當場死亡,或者在其他時間死亡。

此外,又如《俱舍論》當中所說:「(能加行者較加行事)先死或者同時死,沒有根本罪,因為(能加行者)已經受生下一生的緣故。」本論也持相同的觀點。

 

本段扼要地闡述煩惱、等起、加行和究竟等相。在結束殺生業道之闡述前,引《俱舍論》當中的說法,並表示支持這個論點。。

 

【師父口述4-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213)

   不與取。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意樂分三,想與煩惱俱如前說。等起者,謂雖未許令離彼欲。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或為自義,或為他義,或為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

 

【消文】:

 第二種黑業道叫作不與取。不與取的事相,也就是指他人所攝持的任何物品。不與取的意樂相分三,其中的想與煩惱都和殺生業道的想與煩惱道相同。不與取的等起相,也就是雖然沒有得到(物品所有者的)許可,而使(該物品)離開物主的欲樂。不與取的加行相當中,能加行者的定義和殺生業道相同。不與取的加行體,也就是或者搶劫,或者偷竊,不論哪一種形式都同樣叫作不與取。此外,如果對於債務以及寄放的物品等,以種種詐騙方式未徵得同意而取。不論是為了自己的義利,或者是為了他人的義利,或者造成他人的損失等,以上所作的行為都叫作不與取。

 

本段闡述第二種黑業道的事、意樂和加行等相。。

 

【師父口述4-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303)

   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於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於餘處,唯是一例,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此復若是教劫教盜,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消文】:

 關於不與取的究竟相,攝決擇分當中說:「不與取事從原來所在的地方移到別的地方。」對於這點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然而,從財物所在處移到其他地方,只是舉一種例子而已,譬如說,像田地等就無法移到其他位置,然而也都必須安立究竟相,所以,應該以生起「獲得了」的心理狀態來決斷。此外,如果是教唆他人搶劫或竊盜,只要被唆使人的得心生起就算究竟了,譬如支使前往殺人,自己雖然不知道(時間或地點),然而被害者什麼時候死,教唆殺人的根本罪就在什麼時候產生。

本段闡述不與取的究竟相。不過,最後一例似乎是補充說明殺生惡業道的究竟相。。

 

【師父口述4-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五】“〜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208行〜第1211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 ** ******** *

【課文】:(12008)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

二、決擇業果。  

今初

 

【消文】:

 思總業果的第二、分別思惟。又分兩部分。

第一、說明十業道為根本。

第二、一一說明十惡業與十善業及其果。

首先闡述十業道。

 

 本段闡這是科文思總業果的第二科分別思惟,作為接下來所論述的標題。。

 

【師父口述3-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009)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業增大、未作不會、及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消文】:

 像這樣澈底明白諸苦樂決定由諸善不善業生,以及所造業會增長廣大,業未造作不會遇到,業已造作不會失壞。那麼應當先對哪些業果的道理生起決定勝解?又應當如何取捨呢?

總的來說,一切善行與惡行一定是由三門造作的,三門所造作的一切善行與不善行,雖然不完全包括在十業道當中。然而對於那些比較粗重明顯的善不善法,最根本且最重要的罪惡,世尊扼要地總攝為十類,稱作十黑業道。如果能夠斷除這十黑業道,那麼那些義利最大的,也扼要地總攝為十類,因此,稱作十白業道。

 

本段教示行者,世尊把善不善行各統攝為十大類,分別稱作十白業道與十黑業道。

 

【師父口述3-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012)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辨阿笈摩亦云:「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消文】:

 《俱舍論》當中說:「總攝一切業當中粗重而明顯的,如其所應地分成善業與不善業,世尊以十業道來宣說。」

《辨阿笈摩》當中也說:「應該防護種種言語(不造作語業),好好防護意念(不造作意業),身體不應作種種不善行(不造作身業),如果能夠像這樣好好的清淨(身語意)三業道,就能夠證得佛所說的佛道。」

 

本段引《俱舍論》證成十業道之論述。與又引《辨阿笈摩》所說,強調善護身語意業,就能證得佛道。。

 

【師父口述3-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101)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消文】:

 充分地了解十黑業道及各種果報之後,對它們的等起也應當好好地防護,使得(身語意)三門達到完全沒有雜染的境界。經常造作十善業道,就是成辦一切三乘及下中上三士夫所有利益的根本,(造作十善業道)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因此佛在許多法門當中,經常不斷地讚歎(十善業道)。

 

本段教誡行者不但要善了知十黑業道及其果報,而且要從身語意三門的起心動念妥善防護,使其全無雜染。同時應當習近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不可缺少的十善業道。

 

【師父口述3-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103)

   海龍王請問經云:「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榖,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 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消文】:

 《海龍王請問經》說:「種種善法,是一切人趣和天趣眾生圓滿的根本依處,也是一切聲聞獨覺菩提的根本依處,也是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處。這些根本依處又是什麼呢?也就是十善業。」

《海龍王請問經》中又說:「龍王!譬如所有的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所有的草木、藥物、樹林;所有的活動;所有種子的儲存、生長一切穀物;或者耕種或者除草;以及地水火風等四大種,都是依於大地而安住。大地是一切事、一切物的依處。龍王!因此,這十善業道,就是受生人天、證得聲聞諸沙門果、證得獨覺菩提果、以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的依處。」

因此,在《十地經》當中,讚歎遠離十不善戒的所有義理。

《入中論》當中也總攝說:「不論是凡夫、聲聞、獨覺、以及一切菩薩,成就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的因,除了持戒以外,沒有其他的。」

 

本段引《海龍王請問經》強調十善業是人天、聲聞和獨覺菩提、以及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處。證成十善業道是成辦一切義利之所有根本。

 

【師父口述3-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110)

      如是不能於一尸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云,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消文】:

 因此,如果連一條戒律都不能常時不斷地修習防護,並且妥善地加以守護,反而自稱是大乘的人,是應該受到極嚴厲的呵責。

《地藏經》當中說:「從這些十善業道圓滿修持就能成佛,如果有人活著的時候,連最起碼的一種善業道都不守護,卻自稱是大乘,希求無上正等菩提,這種人極為詭詐,是在說極大的妄語,是在一切佛世尊面前欺騙世間,是在說斷滅語,此人因為愚蒙,所以到死後必定顛倒墮落。」所謂顛倒墮落的意思,在任何狀況之下,就是惡趣的意思

 

本段引《地藏十輪經》所說,證成不護尸羅反自云是大乘者,是說大妄語,是說斷滅語。。

 

【師父口述3-6】: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四】“〜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88行〜第120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27************************************************** ** ******** *

 

【課文】:(11808)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消文】:

 此外,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項當中,如果最後一項未虧損,但是前三項達不到圓滿清淨而稍有虧損者,(佛陀)說可受生龍中。

 

本段闡述若正見未失,而尸羅、軌則、淨命等雖不圓滿,死後可生龍中。

 

【師父口述2-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808)

   海龍王請問經云:「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 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

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消文】:

 《海龍王請問經》說:「

世尊!我在刧初的時候,住在大海內,當時有拘留孫如來出世,那個時候的龍、龍子與龍女的數量都在減少,我的眷屬也因此而減少。

世尊!現在大海中的龍、龍子與龍女,都是沒有限量,不知道有多少。世尊!是不是有什麼原因會這樣?

世尊告訴龍王說:龍王!如果真實出家之後,不能持清淨圓滿的戒,雖然虧損軌則、淨命和戒,而不能圓滿,但是沒有虧損正見,這些眾生不會受生有情地獄,死後一定受生龍中。

 

本段引《海龍王請問經》證成正見未虧損者,雖尸羅、軌則、與淨命未能圓滿,不生有情地獄,當生龍中。

 

【師父口述2-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813)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湼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消文】:

 《海龍王請問經》當中又說,在拘留孫佛的教法住世期間,總共有九十八俱胝在家眾與出家眾;……受生於龍趣當中。在金色仙佛的教法住世期間,總共有六十四俱胝。在迦葉佛的教法住世期間,總共有八十俱胝。在釋迦世尊的教法住世期間,將有九十九俱胝。這些眾生因為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等,所以已墮或當墮龍趣。釋迦世尊涅槃之後,那些行惡行、毀犯尸羅的四眾弟子,也受生龍趣當中。

 

本段引《海龍王請問經》所說,敘述賢劫前四佛的教法住世期間,各有多少眾生雖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仍可受生龍中。。

 

【師父口述2-3】: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1903)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湼槃。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如集法句云:「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

     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

     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

             漸當滿大器。」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

             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

             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

             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消文】:

 然而(《海龍王請問經》)也宣說那些有情的行持雖有雜染,但是對於聖教的深忍信並未退失,所以具有增上力,從龍中死殁之後,一定受生於人趣或天趣。

除了一些趣入大乘道之外,其餘都會在賢劫諸佛的教法住世期間,獲得涅槃。

因此,任何微細的黑白諸業,都如影隨形,都能生起廣大的苦樂。一旦生起堅固的信解之後,即便是非常微細的善業,也要努力勤修。即便是極微少的不善業,也應該努力斷除。

像《集法句經》當中所說:「

就好像鳥在空中飛,牠的影子是一起隨著飛行一樣,不論是造作善業或是惡業,它們都是隨著造作的眾生轉的。

就好像路糧短少的話,上路之後,必定為苦惱所逼一樣,如果沒有造作善業的話,這些有情必定往生惡趣。

就好像路糧充足的話,上路之後,必定是平安快樂之旅一樣,如果造作善業的話,這些有情必定往生善趣。」

《集法句經》又說:「雖然只是極微少的惡作,也不要掉以輕心,以為不會有什麼損害。這就好比積集水滴,再大的容器也會漸漸儲滿一樣。」

《集法句經》又說:「不要以為造作輕微的惡業,後面不會帶來災厄;譬如落下來的小水滴,(終究)能夠充滿大容器;愚痴的人一定會集滿這種小惡。

不要以為造作微小的善業,後面不會帶來福報;譬如落下來的小水滴,(終究)能夠充滿大水瓶;菩薩摩訶薩就是種種小善積累充滿而成的。」

 

本段根據《海龍王請問經》,教誡行者,雖微善業亦應勵力修,雖微不善業亦應勵力斷。。

 

【師父口述2-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910)

   本生論亦云:「

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

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

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消文】:

 《本生論》也說

「每個人由於造善業或造不善業會變成習慣性,所以雖然沒有特別去激勵,來世就會像做夢一般的實現。

如果沒有修集布施、持戒等(福德資糧),不論現世具有優良種姓、相好色身與健壯體格,或者有極大的權勢力和財富,後世都得不到安樂。

相反的,種姓等雖然卑下,但是不染著惡業,具足布施、持戒等功德,就好像夏天(雨季)的江河,能夠注滿大海,後世的安樂定會增長廣大。

所以,應該對於善業和不善業將感得他世苦樂的道理生起定解,努力斷除惡業而修作善業,沒有信解的話,怎能得到想要的(安樂)呢?

 

本段再引《本生論》證成善不善諸業他世定生苦樂之理,並勸誡行者勵力斷惡修善。。

 

【師父口述2-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002)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消文】:

 這是科文正明思總之理的第三項,作為本段之標題。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造作能感苦樂果的善不善業,那麼一定不會感得苦樂的果報。要能夠受用佛陀所積集的無數資糧的所有妙果,雖然不必造作感得這些妙果的所有業因,然而積集其中的一分業因是決定必要的。

 

本段扼要地闡述業未造不會遇。。

 

【師父口述2-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2004)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三摩地王經亦云:「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消文】:

 科文正明思總之理的第四項,作為本段之標題。也就是說,所有已經造作的善業和不善業,一定會產生出喜歡和不喜歡的果報。

像《超勝讚》當中所說的:「婆羅門外道主張造作的善不善業是可以交換的,就像物品一樣的獲取或給予。世尊則說已經造作的善不善業不會失壞,沒有造作的善不善業不會遇到。」

《三摩地王經》當中也說:「此外,已經造作的業沒有不會遇到的受觸,他人所造作的業,也不會由吾等領受其苦樂果。」

《毘奈耶阿笈摩》也說:「即便是經過百劫,一切的業都不會失壞,如果具足因緣的時候,(造業的)有情自己會感受果報。

 

本段再以《毘奈耶阿笈摩》所說,證成業已造不失壞,並且一旦因緣聚會時,就會感受果報。。

 

【師父口述2-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三】“〜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76行〜第118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26************************************************** ** ******** *

【課文】:(11706)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一、思總業果;

二、思別業果;

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初中分二:

一、正明思總之理;

二、分別思惟。  

      今初

【消文】:

 要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也就是對業果生起深忍信。這可分成三方面。

第一是思惟總的業果。

第二是思惟別的業果。

第三思惟總別業果之後,應如何正確取捨。

思惟總的業果又分成二方面:

第一、正確思惟總業果。

第二、分別思惟業果

以下開始闡釋正明思總之理。

 

本段這是深信業果的總綱,本論將分三部分闡述如何生起業果的深忍信。

 

【師父口述1-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708)

   初中有四。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消文】:

 總的來說,業可以分成四方面。

第一、業決定一切的道理,也就是說,不論凡夫或聖者,凡是由於舒適悅意所感覺到的種種安逸,甚至是地獄中的有情類,由於涼風吹襲而生起的安逸,這一切都是從先前所造所集的善業引起的。

若說從不善業生起安樂,那是毫無道理可言的,所有由於逼迫而感受到的種種苦痛,甚至就連羅漢身心方面所受的苦,這一切都是從先前所造所集的不善業引起的。

若說從善業引發種種苦,那是毫無道理可言的。

 

本段闡述業決定一切的道理。論云,不論凡夫聖者,所有樂受皆由善業所起,所有苦受皆由不善業所起。。

 

【師父口述1-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711)

   寶鬘論云:

 「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消文】:

 《寶鬘論》說:「所有的苦受都是從不善業產生的,譬如種種的惡趣。從善業所產生的所有善趣,都會產生安樂。」

所以,一切苦樂的生起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不依眾緣能生起的,更不是像大自在天外道那種一切苦樂由天之主宰者決定的,而是總的來說,一切苦樂是由一切善不善業所生。另的來說,一切苦樂的差別,也就是由善不善二業的一切差別生起,絕無任何紊亂而由各別生起。

 

本段引《寶鬘論》證成諸惡趣之苦受皆由不善業生,而諸善趣之樂受皆由善業生。總結強調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而善不善業種種差別生苦樂種種差別。

 

【師父口述1-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713)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消文】:

 如果對於業果不論是業決定一切的道理,或者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獲得堅定信解。這就是一切真正佛弟子的所有正見,也被譽為一切白法的根本。

 

本段闡釋於業果獲定解時的功德。。

 

【師父口述1-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802)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消文】:

 第二、業決定會增長廣大。也就是說,雖然只不過是微少的善業,也能感得極大的樂受。反過來說,雖然只是微少的不善業,也能感得極大的苦受。因此,內身的因果一旦增長,沒有任何外在因果能夠相比

 

本段在於總說善不善業的果報都會增長廣大。。

 

【師父口述1-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803)

   此亦如集法句云:

         「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

            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榖豐熟。」

 

【消文】:

 這也就像《集法句經》當中所說的:「

雖然造作的是極微少的惡業,(但是)到他世的時候,將成為極大的怖畏,一定會成為極大的苦惱,這情形就好比吃進肚子裡的毒藥一般。

雖然造作的是極微少的福業,(但是)到他世的時候,將可引生極大樂受,也會產生種種大的利益,這情形就好比穀子成熟豐收的情形一般。

 

本段引《集法句經》所說,證成前段之立論。

 

【師父口述1-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805)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消文】:

 從輕微的業能生起廣大的果,這又可以由宿世的因緣來引發定解,譬如《阿笈摩》當中所說,指〈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五百水鵝及五百魚龜之因緣〉、〈五百餓鬼之因緣〉、〈五百田夫及五百牛之因緣〉等。此外,《賢愚經》當中(也有)說。金天因緣、金寶因緣、牛護因緣等,應當從《阿笈摩》、《賢愚經》及《百業經》等所說的宿世因緣求發定解。

 

本段引經論中之公案,教誡行者當從諸宿世因緣發起定解。

 

【師父口述1-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二】“〜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