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心得─
長洪武術洪拳─工字伏虎拳
一】.前言:
洪拳三寶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鐵線拳及虎鶴雙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1.工字伏虎拳:(傳說是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主要是利用猛虎的特質來紮橋手、橋馬與調其內息及蓄其內勁,發於雙足與手掌之間,講究身似銅橋鐵馬、步求四平大馬、氣勢磅礡、穩如泰山、剛柔並濟、紮實橋手似千斤。要求演練者開其胸骨及拔其背,使勁力貫穿骨髓;並調息灌其身,以氣吞、吐催其力。
2.虎鶴雙形拳:(傳說乃洪熙官與方詠春武術交流後所創的一套拳術。主要取自虎之威猛有力與鶴之輕巧靈敏,虎似下山出林之狀(練骨力),鶴似啄食休枝之意(練靜氣),達到「虎鶴合一、天下無雙」的功用),是一套長可攻短可守的實戰套路。
3.鐵線拳:(為洪拳的內功拳術,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傳武功,演練動作與一般拳術不同,乃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特色為以喜、怒、哀、樂調五臟六腑,必須呼出聲亮,以四種不同表情的聲音來氣動五臟六腑,並配合呼吸調息,講究吞、吐、浮、沉來調養身心,可達健身、強身的效果,有改變練習者的筋骨,使其身體日益建康而強壯;另有一派的說法,指鐵線拳為廣東十虎之一的鐵橋三所傳)。
以上三套拳術之所以稱三寶,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紮橋手、橋馬的內功基礎,尤其它的手法及橋馬、勁法可奠定學習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為基礎母形拳,故為洪拳的代表套路;鐵線拳主紮筋骨及內力,內力要好首先練習者身體一定要好,是中國武術名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故稱為洪拳之寶;虎鶴雙形則以動物為象形的套路是洪拳表現如何仿傚動物攻防實戰套路之一,故三者有相輔相成之特點。
今天就以洪拳三寶中的基礎母形拳─【工字伏虎拳】─做深入淺出的研討:
二】. 洪家拳基本功法:
五步開(大)馬、洪門三展手之呼吸法、橋手加鐵圓圈法、十二橋手、十二橋馬(交叉互換)、內呼吸法。
三】. 洪家拳手的用法十二橋手
及十二橋手法:
在『洪拳』十二橋手及十二橋手法區別:
十二橋手是指十二心訣:「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等十二橋手。
十二橋手法則為:「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等十二種橋手法。
十二橋手是十二種心訣,以剛為天、柔為地,配合其餘十種建立起洪拳的整體勁道要領;
十二橋手法則是十二種橋手的用法,講求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
故二者一為心法,講究如何去體會勁道及發勁;
另一是手法,主要是在遇到敵人時的手法如何應用。
▲指定中原手
▲虎 爪
四】. 洪家拳步的用法-十二橋馬:
洪拳十二橋馬是指十二步法,這十二種步法為「四平馬、子午馬、伏虎馬、麒麟馬、吊馬、獨鶴馬、中字馬、三角馬、敗馬式、二字鉗羊馬、跳馬、丁字馬。」十二橋馬為基本綱要,配合步正、氣穩、橋沉、腰吞、身含、神斂等要求來建立洪拳的拳理基礎。
剛開始練工字伏虎拳要有:
一、 求剛性。
因為它是以十八羅漢伏虎拳的剛性為主,與羅漢掌並稱洪拳兩大護山武術。所謂『降龍掌、伏虎拳。如鐘、如鼓』即是。
二、 講腰馬。
以四平大馬為中心的十二橋馬,是洪拳的基本根基。先把身正練好,然後再求氣穩、神斂。
三、 論橋手。
先練穿橋、沉橋與定橋(三度橋手與開門式),求其氣之沉、穩、剛、柔,再配合攻防法度的相關關念即可。
四、 調呼吸。
洪拳不談氣,就失去它的特色與優點。所以呼吸法中的相關要領,必須
仔細去推敲的以上幾點,若能去要求 與注意之後,所有的迷惑也會自然
解除。
(詳細要訣,可當面向陳老師請益,或問師兄們會好一點。因為其中的感覺,必須親自體會的。)
五】.套路:工字伏虎拳
〈滑鼠點擊圖片中白色三角標示〉
六】.工字伏虎拳─拳譜:
|
|
|
第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預備式 |
1- |
身體正,兩腳併攏,兩手五指併攏,平貼大腿外側,眼睛平視正前方,氣息平和。 |
|
||
|
|
|
|
|
|
第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上身右轉45°,腳和手不動,頭正。 |
|
龍虎初現 |
2- |
接著左腳向前成吊馬,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移至左腰。 |
3- |
上移至左肩前。 |
|
(請拳) |
4- |
吸氣的同時右移胸前。 |
5- |
配合吐氣,慢慢向前推,至兩手臂成圓弧形。 |
|
|
6- |
此時左掌,右拳不分開,肩微沉。 |
|
|
|
第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兩手成掌推出,手肘直,掌心朝前。 |
|
二虎藏蹤 |
2- |
左腳收回靠右腳,手變拳收至腹前。 |
3- |
兩手成掌,掌心朝上,配合吸氣,慢慢上移至胸前。 |
|
4- |
接著翻掌,掌心朝下,配合吐氣,慢慢下壓至腹前。 |
|
5- |
然後兩手變拳收回腰際,拳心朝上,精神集中,眼睛平視前方。 |
|
|
|
|
第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五步開馬 |
1- |
兩腳跟向外開45°後,腳尖再開90°,腳跟再開90°,腳尖再開90°, |
2- |
如此四次後,腳跟向外開45°,成四平大馬,頭、肩、腿、心皆平,以達頂身勁氣四正。
|
|
|
||
|
|
|
|
|
|
第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十字架手 |
1- |
兩手除食指外,其餘內扣,配合吸氣提勁同時,上移交叉於胸前, |
2- |
右手在前氣運指尖。 |
|
|
|
|
|
|
|
第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寶鴨穿蓮 |
1- |
手肘不動,兩手向外展開,掌心朝前,指尖朝上,約肩寬, |
2- |
吐氣沉勁,使逼指尖。 |
|
|
|
|
|
|
|
第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兩掌提起至耳際,使肘朝前,提氣展身。 |
|
三度橋手 |
2- |
兩手掌再配合身體吸氣移至胸部兩側,使手肘朝後。 |
3- |
配合吐氣沉勁,氣逼指尖的同時,兩手向前運,直至肘微沉。 |
|
4- |
吸氣舌抵上顎,吐氣抵下顎,氣由口出,須沉而緩,最後加重。 |
|
5- |
此式須重複三次。 |
|
|
|
|
第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四平大馬 |
1- |
兩手變拳,收回腰際。四平大馬 |
|
|
|
|
|
|
|
|
|
第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十字架手 |
1- |
兩手成虎爪,吸氣提勁的同時,交叉於胸前,右手在前。 |
|
|
|
|
|
|
|
|
|
第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天師蓋印 |
1- |
氣運兩掌,同時展開,右手上翻,掌心朝上,左手置身體左側, |
|
掌心朝下,吐氣洪大,快而猛。 |
|
|
|
|
|
|
|
第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兩手同時移動,左手成立掌上穿至右耳際,掌心朝內, |
|
陰陽蓋手 |
|
右手掌心朝下,下壓胯前。 |
2- |
此式須以流穿,不可硬,乃調和呼吸之用。 |
|
|
|
|
|
|
|
第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左右開弓 |
1- |
左手成虎爪,運氣前臂,配合快速吐氣向左上方展, |
2- |
身體左轉成左子午馬,右手虎爪置右腰際。 |
|
|
|
|
|
|
|
第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穿弓射箭 |
1- |
左手不動,右手配合上身微右轉時向後拉,右爪置於右胸外側, |
2- |
吸氣提勁,眼神注視右爪。 |
|
3- |
快速吐氣同時,配合腰,肩下沉,右掌向前方印出,肘微彎,側掌。 |
|
|
|
|
|
|
|
第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扭轉乾坤 |
1- |
以腰帶肩,肘下沉吐氣,將右爪以順時方向扣90°, |
2- |
成正虎爪,指尖朝上。 |
|
3- |
此式須閉口,以鼻吐氣,快而短。 |
|
|
|
|
|
|
|
第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陰陽蓋手 |
1- |
身體右轉成四平大馬,右掌上穿,左掌下壓, |
2- |
如十一式,僅手法相反。 |
|
|
|
|
|
|
|
第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左右開弓 |
1- |
右轉成右子午馬,手法,要點如十二式。 |
|
|
|
|
|
|
|
|
|
第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穿弓射箭 |
1- |
左掌拉起再印出,要點如十三式。 |
|
|
|
|
|
|
|
|
|
第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扭轉乾坤 |
1- |
左掌以逆時針方向下扣90°,餘如十四式。 |
|
|
|
|
|
|
|
|
|
第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霸王舉鼎 |
1- |
左腳前靠,經右腳後方,向左邊踏成吊馬,身體同時左轉90° |
2- |
兩手成掌,配合吸氣吞身,置於兩耳際,五指相對,掌心朝上。 |
|
3- |
接著快速吐氣,兩手掌向前上方推出,發短勁,以口吐氣。 |
|
|
|
|
|
|
|
第二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上身微仰,兩手經身體後方,成掌,由腰兩側,向前方探, |
|
懶虎伸腰 |
2- |
吸氣吞身,手經身後時身仰,兩掌探出時身含。 |
3- |
配合快速短吐氣的同時,以腰帶身,使兩掌成虎爪扣回。 |
|
4- |
探時刺掌,肘在身前,扣時帶力,肘位於兩腰側,身體吞而含。 |
|
|
|
|
|
|
|
第二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左腳前踏,身體右轉,成側四平馬,兩手變掌吸氣提勁至胸前。 |
|
銅橋鐵馬 |
2- |
然後上身左轉成左子午馬,雙手翻掌,掌心雷朝下, |
3- |
配合吐氣沉勁入丹田時,往下按至胯骨兩側,手肘微彎。 |
|
4- |
指尖朝前氣鼓丹田,使腹部微凸,身體微後仰,眼神注視前方。 |
|
|
|
|
|
|
|
第二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霸王舉鼎 |
1- |
右腳前踏成右吊馬,手型,要點如十九式。 |
|
|
|
|
|
|
|
|
|
第二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懶虎伸腰 |
1- |
步法不變,餘如二十式。 |
|
|
|
|
|
|
|
|
|
第二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陰陽蓋手 |
1- |
右腳前踏身體同時左轉成四平馬,手型如十五式。 |
|
|
|
|
|
|
|
|
|
第二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虎出洞 |
1- |
右手由上向右方劃半圓,成虎爪扒下,肘沉,左手虎爪收回左腰, |
2- |
身體同時右轉90°,成子午馬,劃圓時吸氣流勁,吐氣肩肘腰皆沉。 |
|
|
|
|
|
|
|
第二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標手 |
1- |
配合吸氣提勁,兩手同時成掌向前上方標, |
2- |
右手伸直,左手肘彎,左掌置於右肘下方,身體前探。 |
|
|
|
|
|
|
|
第二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帶馬歸槽 |
1- |
氣貫指尖,配合吐氣沉勁,兩手成虎爪帶回,使兩肘皆彎, |
2- |
重心後坐成伏虎馬,眼神注視雙手。 |
|
|
|
|
|
|
|
第二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羅漢伏虎 |
1- |
右手掌心朝上,左掌朝下,配合吸氣提勁時,右掌由外上提, |
|
左掌由內下壓。 |
|
2- |
然後以剛勁,配合吐氣沉腰右掌向下印,左掌上提置於右肩前。 |
|
|
|
|
第二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羅漢伏虎 |
1- |
右掌成爪提起至右腋下,掌心朝外,右腳同時抬起成獨立步, |
2- |
左掌下壓,位於右腳下方, 吸氣提勁,勁貫於掌,身體微側仰,眼神怒視左掌。 |
|
|
||
|
|
|
第三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黑虎偷心 |
1- |
右腳前衝成四平馬,右掌同時配合急速吐氣,成側掌向右方印出,左掌護於右腋下。 |
|
||
|
|
|
|
|
|
第三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追魂掌法 |
1- |
上身右轉成子午馬,左掌同時向前印出,右掌收回右腰。 |
2- |
身體轉時微吸氣,印掌時快速吐氣。 |
|
|
|
|
|
|
|
第三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黑虎偷心 |
1- |
右腳再標馬,左腳同時跟進,成小馬步,右掌再向前印出, |
2- |
身體同時左轉,微含,左掌護右腋。 |
|
3- |
此式亦須吸快,吐氣強,。 |
|
|
|
|
|
|
|
第三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十字架手 |
1- |
身體右轉,左腳後踏成子午馬,双手成指定中原手, |
2- |
以吸氣提勁同時架於胸前,右手在外,上身微後仰。 |
|
|
|
|
|
|
|
第三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小虎抱金剛 |
1- |
兩手成虎爪經身體兩側分開,再向前探抱,身體前探同時吐氣。 |
|
||
|
|
|
|
|
|
第三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双手抱回,上身正,同時吸氣蓄勁。 |
|
猛虎推山 |
2- |
然後双掌一翻,掌心朝外五指相對,以剛毅,快速吐氣同時向前頹推撞。 |
|
||
3- |
此式必須快速且開口吐聲,勁道猛烈,。 |
|
|
|
|
第三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陰陽蓋手 |
1- |
左腳向左前方成四平大馬,右掌上穿,左掌下壓。 |
|
如十五式。 |
|
|
|
|
|
|
|
第三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手順時鐘方向,由上向右方劃半圓,再沉勁扒下,右手沉, |
|
單虎出洞 |
2- |
左手虎爪護肘下方,身體同時右轉90°成吊馬, |
3- |
此式劃圓時吸氣提勁,下 沉扣扒時,氣沉丹田,餘氣由鼻吐出。 |
|
|
|
|
|
|
|
第三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腳前踏,上身左轉成四平大馬,双手同時握拳, |
|
烏鴉亮翼 |
2- |
吸氣時兩肘如鶴展翅般向外彈起,不可高於肩。 |
3- |
此式拳心朝下,兩拳間距離約一個拳頭,氣須提,勁要彈。 |
|
|
|
|
|
|
|
第三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陰陽蓋手 |
1- |
右掌上穿,左掌下壓,如十五式。四平馬 |
|
|
|
|
|
|
|
|
|
第四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虎出洞 |
1- |
如卅七式,僅左右方向不同。吊馬 |
|
|
|
|
|
|
|
|
|
第四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烏鴉亮翼 |
1- |
左腳左踏成四平馬,餘如卅八式。 |
|
|
|
|
|
|
|
|
|
第四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左腳向右腳右前方踏成麒麟馬,沉勁吐氣,身含, |
|
雙沉橋 |
2- |
雙手交叉,左手在上向前下方旋轉撞出。 |
3- |
須以身體含帶勁沉,以鼻吐氣,兩肘守中線,勁帶旋轉力。 |
|
|
|
|
|
|
|
第四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羅漢敲鐘 |
1- |
步不變,兩手同時向耳際展開,上身挺起,吸氣提勁,握拳,微有怒意。 |
|
||
|
|
|
|
|
|
第四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貫手 |
1- |
双手順肩前,由腰向身後貫,拳心朝後,氣息下沉,上身含,以鼻口吐氣,餘沉丹田。 |
|
||
|
|
|
|
|
|
第四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烏鴉亮翼 |
1- |
左腳左踏成四平馬,餘如卅八式。 |
|
|
|
|
|
|
|
|
|
第四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沉橋 |
1- |
右腳向左腳左後方退成麒麟馬,餘如四十二式。 |
|
|
|
|
|
|
|
|
|
第四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羅漢敲鐘 |
1- |
如四十三式。 |
|
|
|
|
|
|
|
|
|
第四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貫手 |
1- |
如四十四式。 |
|
|
|
|
|
|
|
|
|
第四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烏鴉亮翼 |
1- |
右腳右踏成四平馬,餘如卅八式。 |
|
|
|
|
|
|
|
|
|
第五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白馬獻蹄 |
1- |
左腳移右腳前,向右前方踏成麒麟馬,右手同時成側掌向下方按, |
2- |
左掌護於右耳際,上身微向左仰,沉勁吐氣。 |
|
|
|
|
|
|
|
第五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腳由左腳後方向右方踏,上身左轉成左中字馬,雙手虎爪逆時針方向,向左方扒下,右爪護左手肘內側,吸氣沉勁吞身, |
|
猛虎下山 |
|
|
2- |
双手續扒,由下向右上方展,身體右轉前探,成右子午馬,右爪在上,左爪在下,兩虎口相對,吐氣,探身,神如望月,餘勁故丹田。 |
|
|
||
|
|
|
|
|
|
第五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双手以順時鐘方向繞圓,內繞時經腰到左腰吸氣沉流勁,掌心朝上,繞向上方時氣息微浮五指前探,再扣扒下沉吐氣。 |
|
貓兒洗臉 |
|
|
|
||
2- |
吸氣時繞圓,手低時沉勁,手高時勁浮,扒時肘沉指由伸而扣。 |
|
|
|
|
|
|
|
第五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左手肘由左腰,向左後方反壓,右爪收回右腰,上身由左微後轉,眼視注視後方,吸氣。 |
|
袖裡藏花 |
|
|
2- |
步轉成左子午馬,右爪由丹田發力,經左肘下向前方印,氣由口吐,肩,腰勁皆沉,使氣達右掌。 |
|
4- |
||
|
|
|
|
|
|
第五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青龍探爪 |
1- |
上身前探,右爪同時向前流探,五指前伸,掌心朝下,吸氣須輕。 |
2- |
口閉由鼻吐氣,餘固丹田,右爪同時扣回,手肘下沉。 |
|
|
|
|
|
|
|
第五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白馬獻蹄 |
1- |
右腳經左腳前方踏向左前方,餘如五十式。 |
2- |
僅方向相反,手法不同。 |
|
|
|
|
|
|
|
第五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猛虎下山 |
1- |
左腳左踏,餘如五十一式。 |
|
僅左右不同。 |
|
|
|
|
|
|
|
第五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貓兒洗臉 |
1- |
如五十二式,僅方向相反。 |
|
|
|
|
|
|
|
|
|
第五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袖裡藏花 |
1- |
如五十三式,僅方向手法相反。 |
|
|
|
|
|
|
|
|
|
第五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青龍探爪 |
1- |
如五十四式,僅方向手法相反。 |
|
|
|
|
|
|
|
|
|
第六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左腳後退半步成四平大馬,双手成掌,掌心朝上,吸氣提至胸前。 |
|
泰山壓頂 |
2- |
右腳前進成子午馬,運勁吐氣雙手同時下壓,掌心朝下至右膝兩側,指尖向內相對,氣吐七分,餘沉丹田。 |
3- |
||
|
|
|
|
|
|
第六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双手成拳,身體由左向後轉時右拳隨身移動前伸,左拳由右拳腋下。 |
|
吊馬提鐘 |
2- |
順手外緣,向左前方檔,左腳同時成吊馬。 |
3- |
此時右手置右腰,上身成側,與左手肘成直線,吸氣提勁,肘下沉拳心朝內,眼神注視拳心。 |
|
|
||
|
|
|
第六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龍出海 |
1- |
步不變,右拳順右腰,由胸口向正前方擊出,左手同時收回腰,口閉氣順拳勢由鼻吐出,不可快過於手,也不可慢。 |
|
||
|
|
|
|
|
|
第六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指定中原 |
1- |
步不變,左手成指定中原手,由右腋外側,吸氣。 |
2- |
順右手外緣運氣向前,右拳同時收回腰。 |
|
3- |
左手肘微沉,氣沉丹田,逼勁於指尖,運氣需慢,由口微吐,眼神注視指尖。 |
|
|
||
|
|
|
第六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沉橋 |
1- |
左手化拳,以肘為軸,由內向外下壓,左腳同時前進成左子午馬,上身前探,眼神注視拳心。 |
|
||
2- |
化拳時吸氣,拳背下壓時口閉,以鼻吐氣,由丹田沉勁激發,運勁於拳背。 |
|
|
||
|
|
|
第六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餓虎撲羊 |
1- |
右腳前進成吊馬,手同時成虎爪由前上方扒下至腰前,吸氣吞腰。 |
2- |
右腳前進成子午馬,雙手成掌,右手在上,向前推出,吐氣探身,吐氣時須快而有威,如虎撲。 |
|
|
||
|
|
|
第六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獅子開口 |
1- |
双爪扣合,吞身吸氣。 |
2- |
口閉,由鼻吐氣,連帶身體展正同時,右爪背向上提,兩手虎爪相對若猛獅開口之狀。 |
|
|
||
|
|
|
第六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双手虎爪不變移至身體右側。 |
|
白猿獻桃 |
2- |
以逆時針方向,繞身上方過頭至左腰,吸氣同時左腳提起。 |
3- |
左腳前踏成坐盤,双手同時向上托,左手印掌在前,右手在後,兩手虎口相對,以口吐氣,短而快,眼神朝上注視左手。 |
|
|
||
|
|
|
|
|
|
第六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右蝴蝶掌 |
1- |
步法不變,兩掌以順時針方向繞圈至右腰,左掌心朝右,指尖朝上,右掌心朝前,指尖朝下,頭右轉眼神注視双掌。 |
|
||
2- |
然後右腳向右踏成中字馬,配合沉勁吐氣,雙掌向右推出,步法同時右轉成子午馬,氣沉而混,以口吐氣。 |
|
|
||
|
|
|
第六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手成爪向前探,然後沉肘扒下,左手虎爪收回腰。 |
|
狂虎扒沙 |
2- |
承上式左虎爪前探,沉肘扒下,右虎爪同時收回腰。 |
3- |
右虎爪前探,沉肘扒下,左虎爪收回腰。 |
|
4- |
此式共三次探,三次扒,探身時吸氣,展指,浮身,扒下時沉腰落馬,爪扣肘沉,同時吐氣,三者一貫,不可分斷。 |
|
|
||
|
|
|
第七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霸王舉鼎 |
1- |
左腳前進成吊馬,吞身吸氣時兩手同時置於耳際,再配合吐氣時向上方推。 |
|
||
|
|
|
|
|
|
第七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懶虎伸腰 |
1- |
上身微後仰,兩手自身後由腰兩側,向前方穿出,穿時吸氣吞身,兩手掌心朝上,五指朝前。 |
|
||
2- |
再沉腰吐氣,將兩手成爪扣回,使手肘彎曲,位兩腰側。 |
|
|
|
|
|
|
|
第七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猛虎推山 |
1- |
兩爪一翻由上向前扒回位於胸腹前,吸氣吞身。 |
2- |
再進左腳成子午馬,吐氣發勁,兩手成掌向前推出,五指朝上。 |
|
3- |
推時吐氣發聲,勁勢猛烈。 |
|
|
|
|
|
|
|
第七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撞橋 |
1- |
退左腳成右子午馬,双手握拳吸氣提勁,以手肘向後撞,拳心朝上,兩拳置胸部兩側。 |
|
||
|
|
|
|
|
|
第七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貫手 |
1- |
步法不變,配合吐氣沉勁,兩拳順身體兩側向後下方貫,拳心朝後,身體前探微含,眼神注視後方。 |
|
||
|
|
|
|
|
|
第七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手握拳,左手指定中原手,吸氣沉勁置於右腰,左腳微彎曲,重心在右腳,眼睛注視雙手。 |
|
中字馬 |
|
|
2- |
吐氣時配合身體左轉,雙手向左方推出,右拳在頭上方,拳心向下,左拳指定中原手在身體左側,頭左轉眼神注意力左指尖,步法成中字馬。 |
|
|
||
|
||
|
|
|
第七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雙手成掌,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帶回左腰,掌心朝左,吸氣吞腰,吐氣同時兩掌向左推出,身體左轉成左子午馬。 |
|
左蝴蝶掌 |
|
|
|
||
2- |
此式吸氣吞腰須快,吐氣推掌要猛。 |
|
|
|
|
|
|
|
第七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狂虎扒沙 |
1- |
步法不變,餘如六十九式。 |
|
|
|
|
|
|
第七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霸王舉鼎 |
1- |
右腳前進成吊馬,雙掌上托,餘如七十式,僅步法不同。 |
|
|
|
|
|
|
第七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懶虎伸腰 |
1- |
如七十一式,步法不同。吊馬 |
|
|
|
|
|
|
第八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猛虎推山 |
1- |
右腳前進成右子午馬,餘如七十二式。 |
|
|
|
|
|
|
第八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撞橋 |
1- |
退右腳成左子午馬,餘如七十三式。 |
|
|
|
|
|
|
第八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貫手 |
1- |
步法不變,餘如七十四式。 |
|
|
|
|
|
|
第八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中字馬 |
1- |
如七十五式,僅方向手法相反。中字馬 |
|
|
|
|
|
|
第八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1- |
右腳前踏成右吊馬,吸氣吞身,上身微左後仰身,左手立掌順右臂外側向前推出,右拳收回。 |
|
撞橋 |
|
|
2- |
右腳前踏,身體左轉成四平馬,右手以手肘由上方向左下方撞擊左掌面,吐氣沉勁,上身微含,眼神注視右肘。 |
|
|
||
3- |
手肘撞擊時須有聲,以口吐氣,快而輕。 |
|
|
|
|
第八十五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烏鴉亮翼 |
1- |
兩手握拳,拳心朝下,吸氣時,兩手肘提勁向斜上方彈出,上身正成四平大馬。 |
|
||
2- |
彈時須快,拳面轉動,略成螺旋狀。 |
|
|
|
|
第八十六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龍出海 |
1- |
吐氣沉勁,以腰帶動,右拳向左前方擊出,身體同時左轉,左腳微收,重心後坐成吊馬。 |
|
||
|
|
|
|
|
|
第八十七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單手佛掌 |
1- |
左手成立掌,順右臂外緣,向前推出。 |
2- |
提掌時吸氣輕,推掌時吐氣、沉腰、運勁逼於掌。 |
|
|
|
|
|
|
|
第八十八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穿弓伏虎 |
1- |
左腳向左後方退成四平大馬,左手化拳收回腰前,。 |
2- |
再吸氣,雙手成掌,掌心朝上,提氣至胸前。 |
|
3- |
然後双掌一翻,掌心朝下,吐氣沉腰,向下推,勁運於前臂及掌外緣。 |
|
|
||
|
|
|
第八十九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美人照鏡 |
1- |
兩手掌上翻交叉,然後向外分開,掌心朝內,吸氣提勁,分別訣,五指並攏,置兩肩外上方,手肘下沉,微扣。 |
|
||
|
|
|
|
|
|
第九十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雙切橋 |
1- |
步不變,吐氣時雙手掌心朝內,置於兩耳外側。 |
2- |
然後吸氣,手肘前移,兩掌移至胸部兩側。 |
|
3- |
再配合吐氣沉勁,以運,逼兩訣,將立掌慢慢向外推出,沉肘,勁運兩掌。 |
|
|
||
|
|
|
第九十一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四平大馬 |
1- |
兩手化拳,收回腰際。四平大馬 |
|
|
|
|
|
|
第九十二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五步回馬 |
1- |
與開馬時相反順序,先腳跟,後腳尖,兩腳五次收回併攏。 |
|
|
|
|
|
|
第九十三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二虎藏蹤 |
1- |
兩手掌心朝上,由腰前配合吸氣提至胸前。 |
2- |
再配合吐氣翻掌,掌心朝下推至腰前。 |
|
3- |
然後化拳收回腰。 |
|
|
|
|
|
|
|
第九十四式 |
|
動 作 重 點 |
|
|
|
收式 |
1- |
兩手輕放成掌移至大腿外側,身體放鬆,眼神平視,氣息平和。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