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入大乘門

 

          054(寫字.gif

 

                         【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031行〜第20512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6****************************************************

【課文】:(20301~20301)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消文】:至誠地頂禮(歸依禮敬)在最尊貴、已成就大悲心的諸善士(指菩薩)腳下。因為將進入上士道,所以首先求菩薩們的加被。

 

 

【課文】:(20302~20407)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消文】:中士道所修習的內容,是思惟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如此恆常修習,一直到視三界如火宅,急著想要解脫三界、息滅輪迴的苦為止,這時再來學習戒定慧三學,以期脫離生死。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消文】:修習中士道的結果,雖然能夠解脫三界,不像人天善趣還會退墮(福報享完,仍墮惡趣),但是還沒有斷除一切的過失(只斷見思,塵沙、無明仍在),圓滿一切功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未圓滿),這樣連自利都不圓滿,更何況要圓滿利他。所以佛在我們證得解脫之後,勸發菩提心趣入大乘。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消文】:但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必定是一開始就發大悲心,不會想要自我解脫。雖然修大乘也需要出離心,但是和最初就發小乘心、一心希求解脫的情況不同。由於他知道大乘的殊勝,就像攝波羅蜜多論中所說:「因為聲聞、緣覺沒有能力引發世間的利益,所以最後終究還是棄捨二乘的自求解脫,而以悲愍心來勸導眾生,趣入以利他為主的大乘。」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消文】:又說:「由於已經知道世間的快樂、不快樂,都和夢境一樣的虛妄不實,也見到了眾生被無明愚癡所逼惱的過失,如果還捨棄利他的殊勝菩薩事業(菩薩以利生為事業),而一味地追求自利,實在沒什麼道理。」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消文】:就是因為見到眾生還墮在輪迴的苦海當中,被無明蒙蔽了智慧的耳目,不知道如何取捨善惡,一直跌跌撞撞地不能避開險坑,所以具有大乘種性的菩薩,才會悲愍眾生,積極精勤地利他。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消文】:正如前中所說:「見到被無明蒙蔽慧眼,在生死中流浪不斷跌跤的眾生,有那一個大乘種性的菩薩,不會生起悲憫心,希望能快速地幫他去除愚癡?」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消文】:所以,上士的安樂、威德、勝力,就是能擔荷起利他的重擔,那個只知道自利的中、下士,和畜生有什麼差別?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消文】:上士的大乘菩薩,就是專心一意地以利樂他人為主。弟子書中說:「中、下士,好比畜生一心一意只為自己求活,餓了見草就吃,渴了遇水就喝,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大乘菩薩卻不同,所有的威德、安樂、勝力,都建築在利益他人身上,就像太陽永遠不知疲累地照耀世界,大地永遠不知揀擇地負載萬物,菩薩無私忘我的精神也是如此,只知一味地利樂有情。」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消文】:像這樣見到眾生被種種苦所逼惱,因而急切地想要利他的菩薩,就稱為上士或者聰慧的人。正如弟子書中所形容的:「見到世間被無明所覆蓋,迷亂墮入苦火中的眾生,就像自己的頭髮著火一樣,奮不顧身地急忙救火,像這樣一心只為利他的菩薩,就稱為士夫、或者聰慧的人。」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消文】:為什麼稱為聰慧的人呢?因為他知道精勤利他有那些廣大的意義——它是出生自他一切利樂的根源、是去除一切衰惱的妙藥、是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他能藉由六根的見聞覺知,隨時長養、利益一切的眾生,在行利他的同時,兼又成就自利,像這樣圓滿具足廣大、方便、善巧的菩薩,就稱為聰慧的人。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消文】:既然知道有這麼殊勝的大乘門可入,在思惟它的希有難得、又慶幸自己已經善得的同時,應發願盡自己的一切能力趣入大乘。正如攝波羅蜜多論中所說:「清淨的智慧(空悲不二的智慧),能引發最殊勝的大乘,佛陀圓滿的智慧也是從這裡產生的,這個智慧是一切世間的耳目,就像日光圓滿普照大地一樣。」總之,我們應藉由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觀察大乘的功德,以便恭敬地發心趣入。

 

 

 

【課文】:(20408~20409)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消文】:整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是顯示能入大乘之門的唯一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第二、是如何發菩提心的方法,

第三、發菩提心之後,應當修學的內容。

  首先介紹第一個部分。

 

 

【課文】:(20410~20512)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消文】: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大乘的殊勝,也知道必須要趣入,但是該如何入大乘門呢?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消文】:佛說只有兩種大乘,就是顯教和密教,除了這兩種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大乘。但無論你是修學那種大乘,能入大乘之門的唯一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消文】:因此,看你什麼時候能夠相續生起菩提心,就算還沒有生起其他的功德,也稱你為大乘人;相對的,看你什麼時候離開菩提心,縱使你已經有見空性等功德,也仍然墮小乘、退失大乘。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消文】:在大乘的經典裡面,也都是這樣宣說:什麼時候發菩提心,就什麼時候入大乘;什麼時候離菩提心,就什麼時候退失大乘。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消文】:因此,所謂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的有無作為進退的標準。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發菩提心的剎那,儘管你還繫縛在生死的牢獄之中,也稱為佛子。」又說:「今日生在佛族當中,就稱為諸佛之子。」這些都是說明,只要沒有間斷的發菩提心,就是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消文】:聖彌勒解脫經中說:「善男子!就像破碎的金剛寶石,雖然破碎,它的光芒仍然能遮蔽一切黃金的飾品,不但不失去金剛寶石的名稱,也能除去一切的貧窮。善男子!能發起誓願成佛的菩提心(喻金剛寶石),縱使還未修習六度萬行(喻破碎的金剛寶石),也能遮蔽聲聞緣覺的一切功德(喻黃金飾品),既不失去菩薩的名稱,也能出離一切的生死(喻一切的貧窮)。」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雖然還沒有學習殊勝的菩薩行,只要有菩提心就能稱為菩薩。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消文】:龍猛菩薩也說:「我和這世間的任何人一樣,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的根本,就是有一顆堅固如山王的菩提心。」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消文】:金剛手灌頂續中說:「大菩薩們!最廣大、甚深、秘密的秘咒壇城,不應該輕易地為諸惡有情來開顯。文殊菩薩問金剛手菩薩說:那麼,你所說最希有的密咒壇城,應當為那種人來宣說呢?金剛手菩薩回答說:文殊呀!如果有人以修菩提心為正行,也希望能成就菩提心,正在修行菩薩行、修行密咒,就應當為他灌頂,使他能進入密咒的壇城之中。如果菩提心還沒有圓滿,就不該令他見壇城,也不該為他顯示手印和咒語。」所以,並不是修習大乘之法的人就是大乘,而是修法的人能發菩提心進入大乘,才是最重要的。

 

 

 

 

056(吹冷氣.gif

 

“入大乘門”篇 完畢 

箭頭下.gifˇ     

 

  菩提心次第”篇【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