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012行〜第113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3************************************************** ** ******** *

【課文】:(11012)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消文】:

 如果上面所說的財物供養,所需要的財物自己無從聚集,又無法從他處求得,應該對十方無邊世界……供養一切如來的所有資具,以具足歡喜的心以及對廣大供養具足勝解的心,無一遺漏地思惟,一切(供養都)隨喜,稍稍施用些許功力,就可修學無量廣大的供養,並且能夠攝集成就菩提的廣大資糧,常時對這些供養以真實的善心,生起歡喜心,應當精勤修學。

 

本段教誡於財物供養自無所集又無從他求時,應當精勤修學廣大隨喜供養。

 

【師父口述8-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1)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消文】:

 又像《寶雲經》和《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對於沒有主人的種種花草、果樹以及珍寶等,也都可以供養。

第十、正行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即使在像擠牛奶那麼短暫的時間中,精進不懈地修習四無量心、修持四法印、隨時憶念三寶功德、六波羅蜜多等,以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地安住,對清淨的戒律生起防護心,對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攝等正法精進不懈地修習。

 

本段闡釋第十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8-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4)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消文】:

 如果能夠以前面所說的這十種供養事來供養三寶,應當知道這叫作「圓滿供養」。

以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事施設供養的時候,有六種心態,能夠對三寶當中的任一寶,稍微思惟而供養,就能夠產生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

第一、(思惟三寶是)無上的大功德田。

第二、(思惟三寶)有無上的大恩德。

第三、(思惟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勝的。

第四、(思惟三寶)有如鄔曇妙花,極難值遇。

第五、(思惟佛寶)在三千大千世界只會出現一尊,是故極殊勝。

第六、(思惟三寶是)一切世間與出世間圓滿功德的根本。

以這六種意樂思惟而施設供養。

 

本段闡述了供養事之後,緊接著要闡釋六種供養意樂。

 

師父口述8-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7)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消文】: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從〈菩薩地〉摘錄出來的。一切時中;無時無刻中,對於上述十種供養事與六種供養意樂都應當配合相應的情境而行持,如果是在佳節或盛大的時令法會,都應當隨分隨力修習這些微妙的供養。

 

本段明示所闡釋之供養事與供養意樂都是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並且諄諄教誡行者無時無刻都應當隨應而施設供養。

 

師父口述8-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9)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灑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消文】:

 此外,因為(我們)經常必須飲食,如果在飲食之前,能夠不間斷地先施設供養,只要少許的功力,就能夠圓滿許多資糧,所以,即使只是喝水,也應該先以至誠恭敬的心供養三寶。

此外,不應該以長青黴的糕餅,或發黃的菜葉供養三寶,必須選擇最好的物品供養。還有,現在所有人供茶的時候,就好像給飛揚的灰塵灑一點水那樣,這不能成為實實在在的供養,以上的教誡出自霞惹瓦語錄。

 

 

本段鼓勵行者勤修供養,即使像喝水那麼稀鬆平常的動作,如果飲用前能至心供養,也能圓滿許多資糧。及依據霞惹瓦語錄,教誡行者應以最清淨、最好的物品施設供養。

 

【師父口述8-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11)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消文】:

 就好像有一塊非常肥沃的田,到了應該播種的時候卻不播種,任憑這塊田地荒蕪,像這樣的廢止現象,的確令人於心不忍。因此,有了能夠長養現世與來生一切善樂的最殊勝福田,一年四季裡無時無刻都可以播種一切善樂的種子。此外,對於這殊勝福田應該依照經論所說:「應當以淨信心之犁,耕耘這塊極肥沃的福田。」如果沒有這樣做,實在是非常可惜。

 

本段教誡行者,應該依照經論所說,以淨信心耕耘殊勝福田。

 

【師父口述8-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01)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消文】:

 所以正如《讚應讚》所說:「像世尊這樣的福田,三世間沒有,所有的施設供養處所當中,以世尊為第一。因為世尊具足清淨心,所以能夠薰習而令座中弟子清淨。就好像虛空界一樣,不論橫向或縱向都沒有邊際,對世尊造作利益或損害的異熟果,也是沒有邊際。」

不知道是最殊勝的福田,還把它看作是平庸普通的田,這是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善根的結果,所以無時無刻都應當無有懈怠地供養三寶。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因為在殊勝的福田種下了善根的因力,在修習一切道次第的時候,慧力便能獲得增長。因此,當聽聞正法不能憶持所聽到的文句,思惟正法不能理解所思惟的文義,修習正法心相續生不起定解,慧力非常微弱低劣的時候,最重要的教授就是依止福田的力用。

 

本段教誡行者若於一切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於勝田種善根力,一旦遇到聽聞不持、思惟不解、相續不生、以及慧力微劣時,才能依止福田力。

 

【師父口述8-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05)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消文】:

 這也就是吉祥敬母所說的:「我具足)作詩的大好根性,是由於我的智慧依止世尊的緣故,這情形就好像夏天時候的江河水一樣,雖然水量很小,但是(遇有大雨的時候)會暴漲。」

又如俗話說:「施設供養不在於所供養的物品,最重要的是在於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羅、清淨的水,以及沒有主人的種種供養資具等,都可以拿來供養,沒有其他財物可以供養的時候,應該以這方式供養。

如果現在實際上有財物,不但捨不得供養,反而卻說:「我沒有福德,非常貧窮,完全沒有其他財物可以供養。」那就像博朵瓦所說的:「丟擲一些香草在一個非常汙穢的螺盃中,然後說:『栴檀冰片妙香水。』這實在是瞎眼人欺騙明眼人。」

 

本段闡釋坊間流傳的一種說法,教誡行者施設供養,最重要的是在於至誠恭敬的心供養時的起心動念不正當之過患。

 

【師父口述8-8】: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1209)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消文】:

 又如樸穹瓦說:「我最初是以香草供養,這種香草有辛辣的氣味。後來以四合長香供養,它的氣味甘美,現在以沈水香或嘟嚕迦等供養,香氣濃郁。」

如果看不起微劣的供物而不供養,那麼這一生當中就始終像這樣過下去。即使現有的供物微劣量少,但是能夠生起殷重供養的心,將能漸漸感得上妙福報,行持修學應該效法這位善知識。

據說,這位善知識每配製一次供香,要花費二十二兩金子。

如果連已經證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們,尚且還要幻化成無數無量身,然後每一身,又再幻化成千上萬隻手,前往一切佛土,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佛。

 

本段闡釋即使是登地大菩薩眾,尚且都還要幻化無數無量身,前往一切剎土經無量劫的時間供養諸佛,更何況我等凡夫。

 

【師父口述8-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消文】:

 有些人因為施作了少許相似的功德,就感到滿足,於是認為不必從供養方面希求無上菩提,這是對於正法解了甚少而隨便亂說。所以,應該照著《寶雲經》所說的去行持。

就如經中所說:「應該聽聞諸經論中所有關於廣大供養及廣大承事之教授,以最至誠真實的善心與增上意樂,迴向給諸佛和諸菩薩。」

 

本段以登地大菩薩尚且要經無量劫供養諸佛,教誡行者不應以少許相似功德而心生滿足,應一切時恆勤精進供養三寶再引《寶雲經》證成應該精勤供養承事。

 

【師父口述8-10】: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九】“〜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811行〜第1108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2************************************************** ** ******** *

【課文】:(10811)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消文】:

 譬如對僧伽、出家眾、只具沙門形相者,以及沙門相等都不應辱罵與不應輕毀。而且,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不應有黨類之分別,不應彼此像怨敵一般,不應)說話分你們我們。應當像僧寶一般地敬重。

〈勸發增上意樂會〉當中說:「希望樂得功德才住寂靜處,因此不應該觀察他人的過失,不應該生起如下的念頭,我是最殊勝、最優秀。這種憍慢是種種放逸的根本,永遠不應輕視成就下劣的比丘,否則不能在一劫當中獲得解脫,這是這教法正確的次第。

 

本段闡釋於僧寶之修行應學及教誡行者莫要憍慢、莫輕視成就下劣之比丘。

 

【師父口述7-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1)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消文】:

 種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見到路上有碎黃布的時候,都不會輕慢地跨越過去,他們會把碎黃布)撿起來抖乾淨以後,放置在潔淨的地方,像他們這種行持,是我們應該效法學習的。

自己能夠如何去恭敬三寶,那麼就能感得眾生也一樣的恭敬自己,像《三摩地王經》當中所說:「造作什麼樣的業因,將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

 

本段在此舉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對於僧寶恭敬的行持為例,教誡行者應該修學。與簡單的以恭敬三寶的利益為修行應學小結,並以《三摩地王經》證成。

 

【師父口述7-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4)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消文】:

 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通的學處,共通的學處分成六類。第一類是(既歸依已)要隨時憶念三寶的功德之差別,而且要不斷地歸依。也就是要不斷地思惟前面所說的,內道與外道的差別,此外還應當不斷地思惟三寶的功德。

 

本段為行者闡釋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共通的學處。共通學處分成六類,這段本文說明第一類,歸依三寶之後應當數數隨念三寶功德。

 

【師父口述7-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6)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消文】:

第二類(共通學處)是應當隨時憶念三寶大恩德,並且持之以恆地努力供養三寶。甚至連吃東西前也應當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說:「,因為佛的福德而獲得飲食,愚痴的凡夫不曉得應當報佛恩。

三摩地王經》所說的只是以獲得飲食來作比喻,對於自己所有的全部福德善根,都應當了知是來自於三寶恩,因此供養時的意樂應該安立在報佛恩德上面。

(報佛恩德而供養)這件事又分二方面,也就是供養的事相本身,以及供養時的意樂。

 

本段闡釋第二類共學學處,就第二共通學處隨念大恩恆勤供養一事分成兩方面來闡釋。

 

【師父口述7-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8)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消文】:

 供養的事相可分成十種,

       第一種是供養身,也就是實際供養佛的色身。

第二種是供養塔廟,也就是供養為佛所建造的塔。

第三種是,現前供養,也就是前兩種供養境顯現在自己根前而行供養。

第四種是,不現前供養,也就是佛或佛塔沒有顯現在自己根前,普遍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佛塔而行供養。,,

 

 

本段闡釋十種供養的事相,這段本文敘述前二事相,即供養佛的色身與供養塔廟,第三事現前供養,與第四事不現前供養的涵義。

 

【師父口述7-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10)

   又若於佛般湼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為不現前供養。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消文】:

 此外,如果在佛涅槃後,為了要供養佛,而建造佛像及塔廟,無論是一座,或者許多座,也都屬於不現前供養。如果在供養佛像或塔廟的時候,以如下的思惟而供養,也就是觀想說,這一個法性就是一切法性,因此,現前供養佛或塔廟,就等於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塔。那麼這樣供養就含攝了現前供養與不現前供養。

論當中說,第一種供養可獲得廣大福德果報,而第二種供養又比第一種獲得更大福德果報,第三種供養則是獲得最大福德果報。因此,對一尊佛或佛像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其中是沒有差別的,應當作意供養一切佛像及塔廟,這一點極為重要。

 

本段特別闡釋俱供現不現前。根據論典闡釋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以及俱現不現前供養所獲福德果報之差別,教誡行者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至要。

 

【師父口述7-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1)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消文】:

第五、自作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說施設供養時,完全由自己親手做,不因為懈怠、懶惰以及放逸等因素強烈而由他人代為供養。

第六、教他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說,心想自己有些許可以供養的物品,可是其他有情處境貧困,福報淺薄,沒有能力供養,如果教他們供養的話,一定可以幫助他們得到安樂,出於自己的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如果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共同供養時,就稱作自他俱共同供養。

這三種供養可得到的福德果報,其大小就如同前面說過的情形一樣。

 

本段繼續為行者闡釋自作供養、教他供養及自他俱共同供養。

 

【師父口述7-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4)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消文】:

第七、財敬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以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坐具、醫療藥品等,以及三衣六物以外的種種雜具,還有薰香、末香、塗香、花鬘、伎樂和燈燭等種種供物施設財物供養。恭敬啟白、禮拜、捧迎、合掌、唱讚頌、五支遍禮、右旋圍繞等方式施設恭敬供養。此外如供養田地等類的無盡奉施,此外還有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類的莊嚴資材,甚至有供養小鳴鈴、各種零星的珍奇寶物、纏寶縷線等,以上財物恭敬供養諸佛或塔廟。

 

本段闡釋第七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7-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7)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消文】:

第八、廣大供養的意思是……就是以前面所說的財物、恭敬等經常施設供養。廣大供養的意義又可分為七種,也就是所供養的財物眾多;所供養的財物微妙;所供養的境為現前或不現前;可自作供養或教他供養;供養時內心非常歡喜的生起猛利殊勝定解,然後把供養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本段闡釋第八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7-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8)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消文】:

第九、非染汙供養的意思是……自己親手施設供養,不因為輕蔑、放逸、懈怠等因素而教他供養,以殷重而恭敬的心施設供養,以不散漫的心而施設供養,以沒有貪愛等雜染的心而施設供養,不在信佛的國王、大臣等地方為了獲得利養恭敬而施設供養。以隨順物而施設供養,隨順物的意思是……也就是遠離不清淨的種種清淨物。所謂不清淨的供品,例如塗抹雌黃、灌洗酥油、薰安息香、供遏迦花以及其他不清淨的物品。

 

本段闡釋第九種供養事,並列舉六種情況。

 

【師父口述7-10】: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八】“〜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78行〜第108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1************************************************** ** ******** *

 

【課文】:(10708)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消文】:

 關於三種應修行的學處。也就是,對佛像不論是雕塑的,或是繪畫的,不論是好看,或是不好看,都不應該譏笑詆毀,不應該放置於灰塵很多或者不安全的位置,也不應該質押典當,所有不恭敬、輕忽、詆毀等意樂加行都應當徹底斷除,應當對一切佛像都看作可恭敬的福田,就像對佛世尊一般的態度。

 

本段闡釋應該恭敬佛像之修行學處。

 

【師父口述6─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709)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消文】:

《親友書》當中說:「不論製作技巧純熟或拙劣,也不論是木造的或其他材質所造的。有智慧的行者都應該供養佛像。」

《分辨阿笈摩》說,名叫劫毘羅的婆羅門少年,因為對有學與無學的僧眾,說了十八種不同的惡語,譬如說:「你們這些象頭,哪能夠了知什麼是正法,什麼不是正法。」指除象頭以外,還有以其他十七種動物的頭,結果感得長有十八種不同頭形的摩羯陀魚,從迦葉佛住世時開始,一直到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期間,都受生於旁生當中。

 

本段引《分辨阿笈摩》當中所說的公案,闡釋對學無學僧眾說惡語,將感得受生旁生當中之惡果。

 

【師父口述6─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12)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湼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消文】:

 雜事》當中說,拘留孫佛涅槃以後,端妙大王下令建造大塔,有一位工人曾經兩次譏諷說:「現在下令建造這種大塔,不曉得要造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工。」

後來大塔建造完工之後,(這位工人)深深感到憂心懺悔,就以他所得到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大塔頂上,因此,他的後世感得容顏醜惡、身材矮小,不過聲音卻非常和美,他的名字叫善和。

 

本段依據《雜事》中所說公案,闡釋工人對大塔生輕蔑慢心而感得後世容顏醜惡、身形矮小。然因懺悔以工價造金鈴掛塔上之功德,而感得聲音和美。

 

【師父口述6─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1)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消文】:

 所以不應該對佛像說東說西,對他人所造的佛像、大塔等,不論所用的材料質地如何,或者所造的體積大小,都不應該譏毀、遮止或其他輕蔑的行為。

 

本段小結不應對佛像、大塔等佛寶譏毀與不敬。

 

【師父口述6─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2)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消文】:

 有一次大瑜伽師拱捧文殊菩薩像到阿底峽尊者面前,請尊者鑒示說:「這尊像善美否?如果善妙的話,就可以用絨巴迦格瓦供養的四錢黃金購買下來。」阿底峽尊者回答說:「至尊文殊菩薩的身像,沒有不善妙的,造像師傅的技術則屬於中等。」話一說完,尊者就將這尊像放在頭頂上。尊者於所有佛像,全都是如此恭敬頂禮的。

 

本段藉這樁公案教誡行者應學阿底峽尊者恭敬佛像的態度。

 

【師父口述6─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4)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

 

【消文】:

 對於正法,儘管只是四句的偈頌,也應該遠離不恭敬。此外,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行為,譬如說,把經卷充當抵押品、當作貨物交易、放置在光禿禿的地上、放置在滿是灰塵或毀損之虞的地方、與鞋襪等放在一起、以及跨越過經書等行為。對於經卷應該生起恭敬心,就像對待法寶一樣。

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只要看到走過來的人手裡拿著經典,都會合掌起立。後來即使不能站起來了,仍然會恭敬地合掌。

 

本段闡釋對法寶如何修行應學。

 

【師父口述6─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7)

   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消文】:

 又有傳說阿底峽尊者到哦日的時候,有一位密咒師不聽尊者說法,尊者看到一位記錄員,用齒垢沾汙他的經書,尊者內心生起不忍,尊者對記錄員說:「可憐,不可以!不可以!」那位密咒師因此對尊者生起敬信心,於是隨從尊者聞法。

霞惹瓦也說:「我們對於法寶簡直可以說什麼壞事都作,然而,對於法及法師不恭敬,等於種下毀壞智慧的因種子。我們現在如此愚痴蒙昧就已經夠了,千萬別再造作積集愚痴的業因,如果再比現在更愚痴,那麼還會有什麼成就呢?,,,,,,,,,,。

 

本段引阿底峽尊者到哦日時的一樁公案,教誡行者應如是恭敬法寶。及再以霞惹瓦的語錄勸勉行者千萬別再造作愚痴因,也就是對法及法師不敬。

 

【師父口述6─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七】“〜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64行〜第107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0************************************************** ** ******** *

【課文】:(10604)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一,攝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今初

 

【消文】:

              這是科文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歸依之後應修學次第分為二部分。

第一,根據“攝決擇分”所說來闡釋。

第二,根據各教典教授所說來闡釋。

首先闡釋“攝決擇分”的部分。

 

本段闡釋歸依之後所應修學的次第,依攝決擇分和各教典教授等兩大來源闡述應學學處。

 

【師父口述5─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5)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消文】:

   根據“攝決擇分”,所學學處分成兩大類,每一類又分成四方面。

第一類四聚中,關於親近善士,也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善知識是一切功德所生之處,即一切功德的根本,觀察並了解之後,就應該正確的親近,因為歸依佛就是歸依指示道的大師。隨順歸依佛的正行,就是親近指示道的大師。

 

本段闡釋了知善知識為一切功德依處,親近示道師即是歸依佛。

 

【師父口述5─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6)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消文】:

   關於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方面,依順序分別說明如下,聽聞正法就是不論是佛陀所說的,或者是佛弟子所說的法教諸契經等都應當聽聞。如理作意就是如果作意某一所緣境就能止息煩惱時,就應該作意此種所緣境,由於歸依法之後,對於教法與證法都應當現前證悟,這就是應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的原因。

 

本段闡釋初四聚當中的第二聚聽聞正法與第三聚如理作意。

 

【師父口述5─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8)

   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消文】:

   關於法隨法行方面,也就是應該隨順著般涅槃法而正確修行。因此歸依僧之後,就應該對趣涅槃的補特伽羅執為修行助伴。這個隨順行就是應該與所有趣向解脫的同行共同修學。

 

本段闡釋初四聚之第四聚法隨法行。開示修行應依般涅槃法,並應視趣涅槃諸補特伽羅為修行助伴,應與所有趣解脫者共學。

 

【師父口述5─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11)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舍。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消文】:

   第二類四聚當中,關於諸根不掉的意思,就是六根在六境放逸散亂之後,第六意識也會隨逐諸境掉動,應徹底看清楚這些過患,而令意識厭離棄捨。關於受學學處的意思,就是應該隨分隨力受學佛世尊所制定的學處。關於悲愍有情的意思,就是佛世尊的聖教由於大悲心而有別於外道,因此,既然歸依了三寶,對一切有情亦應該具有悲愍心,不應該損害其他有情。關於應該常時勤修供養三寶的意思,就是應該每天供養三寶。,,,,,,,,,,,, ,,,

 

本段闡釋第二四聚。

 

【師父口述5─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701)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

                      一,別學;

                      二,共學。

      初中分二:

                   一,遮止應學;

                   二,修行應學。

    今初

 

【消文】:

   歸依之後應修學處之第二部分是根據教典教授來闡釋的,這部分又分成兩類。

第一,特別的學處。

第二,共通的學處。

    特別學處又分兩種。

   第一,應遮止的學處。

   第二,應修行的學處。

     先闡釋應遮止的學處。

 

本段是既歸依已所學次第之第二科科文,這類學處依據的是教典教授,如前已述,主要出自“涅槃經”,“歸依六支論”,“道炬釋論”。

 

【師父口述5─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02)

   如涅槃經雲:“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消文】:

 像“涅槃經”當中所說

“如果歸依三寶之後,就是真正的(三歸依)居士,應該永不歸依其他天神等。

如果歸依正法之後,就應該永離損害有情之心。

如果歸依僧伽之後,就應該永不與外道共住。

這部經當中說有三種學處,第一種學處是:不歸依其他諸天,對一切有情捨離損害意樂,不與外道共住。

這三個應遮止學處當中的第一個,是說在世間,像大自在天,遍入天等諸天,尚且不是究竟的歸依處,更何況諸鬼趣,山神,龍神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可以不信三寶,而歸依諸餘天神等。如果是請諸餘天神等為助伴,成辦現世中如法的事業,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就好像為了活命而向施主乞求,為了治病而依賴醫生一樣。

 

本段闡釋不歸餘天的涵義。

 

【師父口述5─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06)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消文】:

   第二種應遮止的學處,就是歸依正法之後,對於人與畜生等,不論棒打或鞭打,不論捆綁,不論監禁或穿鼻,甚至不能荷負重物而強令負重等,所有傷害有情的想法與做法都應該捨離。

第三種應遮止的學處,就是歸依僧伽之後,不應該與不相信三寶是可歸依,並且加以毀謗者共住。

 

本段闡釋“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及“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的意義。

 

【師父口述5─8】: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六】“〜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411行〜第106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9************************************************** ** ******** *

【課文】:(10411)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消文】:這是本段落之標題,為科文由何道理而歸依者之第二項。根據“攝決擇分”所說,從了解佛法僧三寶之間的相互差別而正確皈依。當中的差別分為六部分,

第一,相差別部分。現前證得正等菩提為佛寶相;所證得的果相為法寶相;根據他的教授而正確修行為僧寶相。

(關於所依境)造作方面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佛寶造作)善宣說無量正法。

(法寶造作)盡斷一切煩惱苦之所緣境。

(僧寶造作)勇猛精進增長善根。

 

本段根據“攝決擇分”闡釋三寶的業差別。

 

【師父口述4-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13)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雲:“謂是世尊等。”

 

【消文】:

 (對歸依境)信解方面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對佛寶)應該建立以親近承事為基礎的信解。

(對法寶)應該建立以希求證得為基礎的信解。

(對僧寶)應該建立以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為基礎的信解。

 

(對於歸依境)修行時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對佛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供養承事為正行。

(對法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瑜伽方便為正行。

(對僧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共受財與共受法之意樂為正行。

(對於歸依境)隨時憶念(三寶功德)的差別,也就是應該分別憶念佛法僧的功德。

譬如(“聖隨念佛經”)當中所說:“這些世尊的意思是... ...“

 

本段根據“攝決擇分”,闡釋修行時對三寶應該各以何者為正行。及應分別憶念三寶功德,並引“隨念三寶經”證成。

 

【師父口述4 -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3)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复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毗奈耶廣釋中說。

 

【消文】:(歸依境)生長福德的差別。也就是依於有情和法而增上,能生長最殊勝的福德,(其中)佛寶與僧寶都是依於有情而增上,法寶則是依於法而增上。同時,又分依於一個有情,以及依於眾多有情而生長福德,因為僧伽一定要有四位(比丘)以上的緣故。

,這是本段標題,為由何道理而歸依者的第三科,原科文為自誓受。也就是說,由自己誓願歸依佛為修習導師,歸依能入般涅槃的法為真正修習的法,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由以上三種途徑正確歸依,這是“毗奈耶廣釋”當中所述說的。

 

本段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的第三項,也就是由自己誓願而歸依三寶。

 

師父口述4 -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7)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消文】:這是科文由何道理而歸依者之第四科,原科文作不言有餘而正歸依。也就是說,藉由徹底認識內外道的大師,內外道的教法(以及... ...)。以及內外道的僧眾等所有的優劣比較,只有以三寶為歸依處,而不以與三寶相違的大師,教法和學法者為應歸依處。

 

本段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的第四項。這段本文可算作是總說,或者為略說,從下一段此二所有差別之中起的本文則是別說,或者為廣說。

 

師父口述4 -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9)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贊雲:“我舍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消文】:這兩者之間的所有差別當中,關於(內外道)大師差別,就是內道大師(即佛)成就圓滿功德而且毫無過失,其他(外道)大師成就的功德則既不圓滿又有過失。

“殊勝贊”說:“我捨棄其他外道的大師而歸依佛世尊,為什麼以佛世尊為歸依處?因為佛世尊無有過失,而且具足功德。”

“殊勝贊”當中又說:

“(我)對其他外道的教法,不起顛倒分別而細細思惟,我越細思惟越對所歸依境堅定信解。

(外道)這種非遍智的教法,由於有過失而壞其心,因為心壞以致於看不見無過失的佛世尊。“

 

本段闡釋內外道大師,教法及諸學者之差別,本段先述說大師差別方面。引“殊勝贊”證成內外大師及內外道大師差別。

 

【師父口述4 -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11)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如“殊勝贊”雲:“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消文】:(內外道)教法差別方面,就是佛世尊的聖教。(是)經由能令身安心穩的途徑獲得無危險無憂惱的佛果,佛聖教能止息輪迴生死苦海之中,淨除一切煩惱,絕對不欺罔希求解脫的行者。佛聖教是)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淨除一切罪障,外道教法無這些功德。

像“殊勝贊”當中所說:“為什麼由世尊的教法可以從安穩道得安樂果?為什麼遵循世尊的教法?安穩道得安樂果。說法獅,比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攝伏群魔,猶如獅吼降伏百獸。“

 

本段引“殊勝贊”證成前段所闡釋的教差別內涵。

 

【師父口述4 -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601) 贊應贊亦云:

“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

  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消文】:贊應贊“當中也說:

“也就是應趣內道教法,而應遮外道教法,內道教法清淨,而外道教法雜染,這就是大雄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

內道教法充分顯示真如,而外道教法只是欺罔之法,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單憑這點就足以分出差別矣。

內道教法是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而外道教法只是障礙得可愛果的教法,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

 

依隨外道教法會受到極大染污,而遵循內道教法能清淨雜染,這就是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

由前述種種差別自然也能夠了知僧伽差別。

 

本段繼續引“贊應贊”證成內外道教法差別。大師最後簡單提示由前述之大師差別與教法差別,自然也能了知僧伽差別。

 

【師父口述4 -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五】“〜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