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六 

 

 

中士道    希求解脫

 

          054(寫字.gif

 

                         【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521行〜第1531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81************************************************** ** ******** *

【課文】:(15202)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消文】:

前面道前基礎「歸敬頌」的一開始,就禮敬文殊菩薩,代表的是「智」傳承;這裡禮敬彌勒菩薩,代表的是「悲」的傳承。這兩種傳承,說明了本論的圓滿。 

 

 

 

【課文】:(15203~15303)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裡,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徧皆無。」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此說從無始來,執著三有盛事為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為要。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裡,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消文】:共下士道,念死無常、思惟三惡趣苦,能使我們的心不再貪著這一世,希望來世能得善趣之身,如何達到這個希求呢?就是修歸依三寶、以及業果的道理,盡力地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就能得人、天之身。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消文】:但是,只獲得人、天善趣之身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發起希求解脫的意樂。從共下士希求善趣的意樂,到共中士希求解脫的意樂,為的是能夠厭離生死,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然而,這樣自我解脫,是否就足夠了呢?由於不忍見到還有眾生在三界的苦海中漂流,因此發起想要救度他們的菩提心。所以修共下士,以及共中士的目的,是為了要引入上士道。如果自己都不想解脫,又如何發起要幫助眾生解脫的心呢?因此必須先修習共中士希求解脫的意樂。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

【消文】如何生起中士希求解脫的意樂呢?應當經常這樣來思惟:雖然得到人、天善趣,但是還不能脫離三界的苦,若是認為善趣就是安樂的,就已經足夠了,是顛倒想。為什麼呢?因為只要還在三界中輪迴,就沒有真正的安樂可言,雖然生在善趣,仍然可以繼續造惡而墮惡趣,這就好比置身於懸崖旁邊,遲早一定會墮下懸崖,現在只是暫時在崖邊休息一下而已。

  

  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消文】入行論中說:「雖然不斷地投生善趣,暫時得到種種的安樂,但是也經常由於造下惡業,而墮落惡趣,恆常領受種種的大苦。」因此,只要還在三界輪迴,都是不究竟的。

 

  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消文】:弟子書中也說:「我們經常在生死輪中輪轉,不要把人、天善趣,暫時在崖邊的休息,當作是安樂,終究會因為惡業再墮三惡道的,在沒有解脫輪迴之前,一定是在善趣、惡趣之間,絲毫不能自在作主的、上下漂流千百回。」所以,不要把暫時的善趣,當作安樂,應該生起希望解脫的心,把善趣當作是惡趣一樣的厭惡。

 

  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徧皆無。」

【消文】:四百論中說:「有智慧的修行人,都視善趣如惡趣一般的怖畏、厭離。因此,在智者當中,沒有不怖畏三界,而急於想脫離的。」

 

  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

【消文】:攝功德寶中也說:「對三界還有一念貪著的,就恆常在三界當中流轉。」

 

  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消文】:弟子書中也說:「如果對於生死輪迴起安樂想,是愚癡性極重的人;若是對於三界流轉起苦想,就是愚癡性微薄的人。前者對於此樂想繼續串習增長,於是貪欲的火焰,便燃燒得更熾熱;後者對於此苦想不斷地串習增長,因此貪欲的火焰,便漸漸地熄滅。」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三有盛事為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為要。

【消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從無量劫以來,眾生就是執著三界輪迴,以為安樂,才會繼續增長串習對三界的貪,這種貪愛,只有思惟苦諦,才能真正的對治。若是修習對三界的苦性,就能對治以為有樂的顛倒想,而破除無明愚癡,增長智慧;如果不能夠修習苦想,便會使貪愛、愚癡繼續的增加,而不斷地輪迴生死。因此,思惟、修習三界的過患,使生起厭離心,欲求解脫,非常的重要。(除了對「樂」的顛倒以外,還有不淨以為清淨的「淨倒」,可修習「觀身不淨」對治;至於無常以為常的「常倒」,可修習「觀心無常」對治;另外無我以為我的「我倒」,可修習「觀法無我」對治。對於「樂倒」,也可修習「觀受是苦」對治。以上是所謂「四念處」的修法。) 

 

 

 

 

【課文】:(15304~15305)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一、正修意樂,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

 

       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脫之心,

                        二、發此之方便。 

    今初

【消文】中士道修行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是正修意樂,就是發起想要解脫的心;

                                第二是彼生起之量,就是檢查出離心是否真的生起;

                                第三是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就是除去對「厭離心」錯誤的分別與執著;

                                 第四是抉擇能趣解脫道性,是說明如何趣入解脫道的條件與方法。

                       首先介紹正修意樂。先說明什麼叫做希求解脫的心,

                                                                  再進一步解釋,如何生起解脫之心的方法。

 

 

 

 

【課文】:(15306~15310)

  言解脫者,為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言解脫者,為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

【消文】什麼叫做「解脫」呢?就是從種種的繫縛中掙脫出來,又是什麼將我們繫縛在生死輪迴中呢?是「業」和「煩惱」,將我們牢牢的繫縛在生死中不得解脫。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

【消文】由於「業」和「煩惱」這兩種力量的相互增長,使我們在三界、六道當中(或五道,把阿修羅道歸到天道這一類,所以剩下五道),不斷的依卵、胎、濕、化這四種出生的方式,使前後生死相續,這就是繫縛的意思。

 

  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

【消文】所以,從這個繫縛中掙脫出來,就叫「解脫」。想要從這個繫縛中解脫出來的心,就是希求解脫之心。

 

  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消文】而這個解脫,並不是等煩惱和業已經形成了,再去斷除它。因為只要是因緣所生法,有緣就一定會生,生後也不會永遠存在,依然隨因緣不斷地生滅。所以等它形成了,就一定會在三界中受生,這時再來想辦法對治,已經來不及了。因此,我們要努力的是,如何讓煩惱和業不生起,修一切的對治法使它不生,只要能不生,未來的結生便不再相續,就能切斷輪迴,永遠解脫了。

 

 

 

 

【課文】:(15311~15313)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

【消文】了解什麼是希求解脫的心以後,應該如何發起希望解脫的心呢?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

【消文】譬如想要止息由渴而引起的苦,一定是先領受過由渴逼所引發的苦,才會急於想脫離這樣的苦。同樣的,若是想要從五取蘊苦當中求得寂滅、解脫,也是要先觀見由五取蘊苦所生的所有過患,才會急於想從五取蘊所生的苦當中解脫出來。所以,如果沒有修習輪迴三界的過患,就無法體會輪迴的苦,當然就不會想捨離三界,也不會急於想滅苦了。

 

  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消文】四百論中說:「如果對三界沒有生起厭離心,就不會想要證得熄滅一切煩惱、痛苦的涅槃。就如還貪著三界種種安樂的人,是難以從三界當中解脫的。」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希求解脫” 篇 →結束 

 

 

    

 

  “思惟苦諦”篇【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