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一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2311行〜第0246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131****************************************************

【課文】(02311~02312)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消文】:本論第四部分,是如何正以教授,也就是科判表一所示之次開為四門,有造者殊勝、教授殊勝、講聞軌理以及引導次第。

引導學徒的次第內容分二:

第一趣入佛道的根本在於親近善知識,因此引導學徒的次第,第一個要闡述的就是親近善知識的軌理。

第二遵照前面所闡述的軌理親近善知識之後,應該怎麼樣依照善知識所教而修心之次第。

第一部分又分成兩個部分。也就是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為了使(學徒)生起深刻而堅定不移的理解,所以先稍微略作宣講。

第二整個簡單扼要的宣講修行的重要原則。

 

這四部分,是本論最主要的部分,談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首先說明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就像我們要學習一門學問、知識或技能,必須先尋找一位能教導我們的老師。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先要找尋一位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上師,然後親近他、依止他,所以說,親近善知識,是修習佛道的根本。
  接下來,是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既然親近了善知識,如何依照應有的次第,一步步的學習和修證,這就是第二項的內容,也是本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課文】(02313~02406)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朶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朶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我們知道親近善知識,是修行的第一步。但是,怎麼知道他是不是善知識?我們學習的人,是不是也需要具備一些條件?找到了善知識以後,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他?如果能正確的依止,會有什麼殊勝的利益?不能依止善知識,又有什麼樣的過患?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的,所以,下面「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這一段,就是逐步說明所有的內容。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消文】:攝決定心藏中說:「只要是想學習佛法的人,都應該親近善知識。」住性,是指決定性種性的眾生,就是一定會想要學佛修行的人。這是由於過去生已經和佛法結過緣,已經種下善根的種子,所以這一世,很自然的就會想學佛修行。有一類,我們稱為不定性,就是不一定會學佛的種性。如果有學佛的因緣,或者是能遇到善知識的引導,就可以趨入佛法,若是沒有,就不會學佛。另外有一類,是邪定性,就是根本不會想學佛的人。這是因為過去沒有和佛法結過緣,也沒有種過善根,所以,這一生想要學習佛法比較困難。

 

 

  又如鐸巴所集博朶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消文】:又如鐸巴所集的博朶瓦語錄中說:「總攝一切教授的根本,就是不捨棄、不遠離善知識。」為什麼呢?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消文】:因為善知識,是指導修行的人。他可以使學者在身心方面,因正確修善,而生起一分功德,因正確斷惡,而減少一分過失。如此,才能漸漸斷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成佛。所以,從現世的長壽、財物、眷屬等安樂起,一直到成佛的究竟安樂為止,這一切善樂根本的來源,都是依止善知識來的。由此可見,最初學佛時,修習依止上師的軌理,非常重要。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消文】:菩薩藏經中,對於依止善知識的重要,作這樣的說明:「總而言之,想行一切的菩薩道,想圓滿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十種波羅蜜多,都必須依賴善知識為根本。一切的菩薩行,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

  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入十信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位,主要是積聚見道的福智資糧,資糧不足,是很難開悟的,這時屬資糧位;再繼續為見道修一切的加行,是加行位;一旦見道,就登初地,是見道位;初地以後,開始行利他的種種事業,漸漸圓滿十種波羅蜜多,這個階段屬於修道位;最後成就佛果,是究竟位,也稱無學道,就是不用再學再修了。這些就是整個菩薩道的內容,和修行的階位。

  至於十地菩薩,如何行十種波羅蜜多,而圓滿成佛的福智資糧?

初地菩薩,主要是行布施,而漸漸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也就是說,初地菩薩的布施最圓滿,幾乎到了沒有什麼不能施的地步了。我們凡夫眾生,身外之物也許還能布施,至於最愛惜的身體、生命,恐怕就要考慮考慮了。初地菩薩則不然,不論內身、外財,甚至性命,都能布施出去,沒有絲毫的吝惜。而且布施的時候,不會執著功德,也不會要求回報,一布施完就放下,沒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對象和布施的東西。最後再把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都能成佛。就是連布施的功德都不執著,再把它布施出去。也就是因為如此,初地菩薩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二地菩薩,因為持戒已經完全清淨,所以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多。我們凡夫眾生,即使在醒的時候,也不免犯下嚴重的戒。二地菩薩,則是在夢中,也不會誤犯最微細的戒,因此才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多。

三地菩薩,成就的是忍辱波羅蜜多。我們凡夫眾生的忍,是表面上的忍讓,內心則怨恨不已。三地菩薩的忍辱,因為有大悲心的攝持,所以不管是無理的打、罵,還是種種的惱害,甚至將他的身肉筋骨,分分割截,都能不生一念的瞋心,絕對不會懷恨在心,也不會生起報復的念頭,因此才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另外,三地菩薩,還能使所聽聞、所思惟、所修習的法,完全的明記而不忘失,所以能得總持。

四地菩薩,能畢竟斷除一切懈怠,精進修習一切功德,故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五地菩薩,圓滿禪定波羅蜜多。此地菩薩,定力已經到了動靜一如的境界,任何魔都無法動搖,而且從靜定中,能引發六種神通,以成辦種種利生的事業。等持,是指禪定的功夫,能使心平等維持在一個境界上。

六地菩薩,由於通達人空和法空的智慧,所以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七地菩薩,圓滿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此地菩薩,將前面六種波羅蜜多的種種功德,迴向給一切有情,希望眾生能因我所修的功德而得到一切的義利,因此具有迴向方便善巧;另外菩薩在生死中的種種活動,完全是為了拔濟各類的有情,所有具有拔濟方便善巧。這兩種方便善巧,就是此波羅蜜多的內容。

八地菩薩,圓滿願波羅蜜多。這個願,包括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菩提願,和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利樂他願。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蜜多。這個力,包括理解力和實踐力。就是透過對一切法的思惟觀察之後,再起而修行的種種能力。另外,九地菩薩已得四無礙解。就是能辯才無礙:隨不同的根機,說不同的法;能於法無礙解:對一切法的名相等,都通達無礙;能於義無礙解:就是對於一切法的義理、無量差別等,都能了知無礙;辭無礙解:是指語言的運用,也能通達無礙。由於九地菩薩,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四無礙解,能遍於十方世界為一切有情善說妙法,所以九地菩薩為說法第一。

十地菩薩,圓滿智波羅蜜多。就是同時具足見諸法空相的勝義智,和見無量差別相的世俗智。從親近善知識開始,由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到究竟成佛,這一切的修學過程都是由於依止善知識,奉行善知識的教導。因此菩薩行者,一切必須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是學佛的最根本之道。」

             

 

  博朶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及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消文】:博朶瓦也說:「凡是想求解脫道的修行人,最要緊的莫過於善知識了。就是世間的土木工匠等,如果沒有老師的教授,也是無法成就,更何況我們才剛剛從三惡道的輪迴中逃脫出來,正想朝從來沒有去過的成佛路上走,怎麼能夠沒有老師?」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親近善士”篇【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