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義工的譴責與呼籲 ! 

 

以行動來譴責這種無環保意識者

 

 謝謝:翁秋玲小姐提供文圖

 00-標題.jpg

  各位如果你認同請轉告給大家!!

 注意事項: 

 

各位親愛的車友也許有上合歡山旅遊賞雪的經驗。 

車友們上山前 除了替愛車檢查車況以外,更重要的是上山以後,別去跟合歡山上的攤販購買東西。

 

小弟今年上合歡山當義工兩次,是去武嶺停車場邊坡撿垃圾。 

整個武嶺停車場很多垃圾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邊坡的垃圾才更誇張。 

我舉例好了,我們垂降邊坡以後,發現很多垃圾都是大垃圾袋包好的。

例如整袋的衛生筷子、寶麗龍碗盤,或是整捆的飲料紙箱。 

還有山上會賣煮玉米...我們也發現了一整袋的玉米心。 

 

千萬別以為把垃圾放進攤販準備的垃圾袋,攤販會帶下山,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接下來的例子更誇張,我們在邊坡發現了整組攤販的生財器具。

可能甲攤販先下山休息,乙攤販就把甲攤販整車的東西往山下倒。

不虎濫,桌子、椅子、鍋子、油桶,啥都有...千萬別跟攤販合作...好吧!

  

不說飲食攤販好了..那麼山上賣水果農產品的攤販呢?

沒錯, 這些攤販也是一樣惡劣。

當水果農產品賣完以後,整箱的泡棉、水果紙箱,也是往山裡面整車倒。

 請別跟攤販買東西。

邊坡說完,接著介紹到邊坡山谷。

這時候的垃圾,形容是垃圾山也不過分。

 

攤販每年倒的垃圾以及台灣遊客製造的垃圾,讓我們清了好幾噸垃圾。

卻還不到山谷垃圾量的1/10 。

沒有錯!山谷垃圾是用噸來計算的。

我們在裡面發現了浴缸、衛浴設施,非常有可能是山腰的民宿業者為了整修,而把不要的廢棄物整車往山下倒。

為何太管處會需要我們義工上山撿垃圾?

是因為一般清潔公司的清潔工都不願意包下邊坡清除工程,太危險以及太累了。

我們都是以繩索垂降到山谷,再以滑輪吊掛垃圾上來的。

人力付出很多,卻因為地理原因,清除速度非常的慢。

 拜託各位不要再跟合歡山上的攤販買東西了!

 

一起用行動來譴責這種好無環保意識,簡直是在殘殺地球

01-.jpg  

但白雪之下掩埋的竟是台灣人的自尊....

 大型垃圾...攤架..把這當成巷口的垃圾場!! 

 

02-.jpg  

  03-.jpg 

   04-.jpg

   今年大雪過後滿目瘡痍..  

 

 05-.jpg

  整個邊坡都是垃圾...為什麼會這樣ㄋ?? 

 

06-.jpg  

 07-.jpg  

  08-.jpg 

   整個武嶺都是垃圾...太誇張了!!

 

 09-.jpg

你還要跟攤販買東西吃嗎??難道台灣人就只能跟攤販買東西嗎?

 不能有格調一點,好好的吃ㄧ點東西嗎?

 

10-.jpg  

 11-.jpg

吃完亂丟...然後再讓其他好心的人上山幫你清垃圾?!

 

12-.jpg  

 13-.jpg  

  14-.jpg  

台灣的美背後往往在淌血....加上媒體誇張的報導.. 

每次聽聞媒體報導合歡山又下雪....

只有難過她又要遭受浩劫...

不只她一座.....所有的高山命運都相同.. 

如果你愛這塊土地...就請你上山和下山時不要留下任何東西...

就靜靜的欣賞這塊土地的美...

 15-.jpg

    16-.jpg  

 

00-標題.jpg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二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七】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394行〜第041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25****************************************************

【課文】(03904~03911)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第五不依過患。

【消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五項是不善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消文】:若是不善依止善知識,在現世中,將遭受種種疾病、瘟疫、非人損害惱亂,在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劫的時間,受無量的大苦。

 

 

  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消文】:金剛手灌頂續中說:「佛呀!如果有人毀謗上師,他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佛回答他說:金剛手!你最好不要問,因為這個果報,就是連天、人、一切世間,聽了都會感到恐怖的。金剛手!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就簡略的說吧,有勇氣的人請仔細的聽了。無間等最苦的地獄,就是他將投生的地方,而且住地獄的時間,是無量劫的長。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當毀謗上師,以免造下如此嚴重的業障。」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消文】:五十頌也說:「最大的愚癡就是毀謗上師,因為毀謗上師,等於毀謗十方一切諸佛,所以罪業非常嚴重。毀謗上師的弟子,現世會遭到疾病,瘴癘和種種怪病,並且還會著魔、中毒或者遭天災人禍,以及毒蛇野獸,冤賊搶劫等災害。又會受妖魔、鬼魅、邪怪等侵擾,使他心亂不安因此而斷命,由於深重的罪業,死後一定墮金剛地獄。不論何時何地,永遠不能惱亂上師的心,如果有愚痴的弟子,讓上師身心不安的話,不但生前會得到前面所說的種種惡報,死後還會墮熱地獄受猛火的燒煮。還有各種如無間地獄等非常可怕的地獄,都是毀謗上師,讓上師身心不安的弟子將來會去的地方。」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消文】: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的札那釋難論中,也引經說:「如果我們從善知識那裡,聽聞一個偈頌,雖然只是四句這麼少的開示,若是不能生起恭敬心而視為上師的話,果報就是一百世都生為狗類,百世的狗類以後,再生於下賤的族姓當中。」因為輕視上師,就等於輕視佛,所以有這樣嚴重的果報。

 

 

【課文】(03912~04010)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消文】:如果不善依止上師的話,過去未曾因依師而出生的功德,現在很難生起,曾經如法依師的功德,也很容易退失。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消文】: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中所說:「如果對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心懷嫌恨、堅惡、或恚惱,是不可能生出任何功德來的。若是不能把上師當作佛來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消文】:倘若對於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說法比丘,心不恭敬,以及沒有把他當作善知識,或者佛來想,也同樣是未出生的功德很難生起,已生起的功德容易退失。這都是由於不恭敬法師的緣故,所以使一切善法、功德退失。」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消文】:假設親近的是不善知識,以及罪惡友的話,也會讓我們功德漸漸的損減,罪惡逐漸的增長,而生出多種不可愛的果來,所以對於一切能使我們感得苦果的因,都應當遠離。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消文】:念住經中說:「能引發我們貪瞋癡這三毒的根本,就是罪惡友,好像毒樹一樣,從樹根到樹葉都是毒的,即使是一陣風吹過來,連風也是毒的,所以只要你接近他,就會受到毒的影響,因此只要我們親近罪惡友,功德就很難生起。」

 

 

  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消文】:涅槃經中說:「菩薩怖畏的是惡友,而不害怕醉象等。象的力量很大,當象喝醉的時候是沒辦法控制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你踩死或者是撞死,是隨時有性命的危險。可是惡友比醉象還要恐怖,為什麼呢?因為醉象只是取我們的性命而已,而罪惡友不只是取我們的性命,還要讓我們一切的善根失壞,使我們原來清淨的心也遭到污染。」所以涅槃經中又說:醉象只是斷我們肉體的生命而已,死後並不會墮惡趣;罪惡友卻不但壞我們肉體的生命,還兼壞我們的法身慧命,而且死後一定會墮地獄。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消文】:諦者品中也說:「如果我們親近罪惡友的話,就會受到他種種的誘惑,因此貪著這一生微少的利益,繼續執取貪瞋痴三毒,而棄捨可以療我們三毒的善知識,如此即使能夠聽聞正法,死後還是會墮三惡道,這就是因為我們棄捨善知識而親近罪惡友的緣故。」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消文】:親友集中說:「什麼是惡知識呢?對三寶和一切佛法沒有信心,生性慳貪吝嗇,不願意布施,說的都是妄語和挑撥離間的話,像這樣的罪惡友,凡是有分辨是非善惡的人,都不應該去接近他,而且儘量不要跟他住在一起,因為會受到他惡業的影響。若是常常和他親近,或者是住在一起的話,自己雖然沒有作惡,別人也會懷疑你跟他一樣的作惡,惡名就會因此增長。所以我們不應該常常親近罪惡友,否則他的過失,都將成為我們的過失,就像把毒箭放在箭囊中,箭囊也跟著染上了毒。」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消文】:所以,誰要是親近了這樣一位惡知識,就能讓誰種種的惡行,原先有的不能損減,原來沒有的重新增長(種種的惡行,包括性罪和遮罪。性罪,是自性本來有罪。如殺盜婬等,這些行為本來就是錯誤的,不但佛教中有犯,國家的法律也同樣有犯。遮罪,是特別指佛教中的戒律,指明那些是應該遮止,不能夠違犯的)。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消文】:善知識敦巴說:「儘量不要和惡知識住在一起,因為若是下等的和上等的人共住,只能成為中等;若是上等和下等的人共住,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力氣,很快的就成為下等了。」

 

 

【課文】(04011~04107)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第六攝彼等義者

【消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把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作一個總結。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消文】:以上所說有關親近善知識的內容,是佛普遍讚歎稱許的教授。如果只是修個一二次,是發生不了作用的。若是已經決定修行佛法的學人,不是偶而親近一二次就夠了,必須恆常的親近依止具足德相,而且引導沒有錯誤的善知識。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消文】:這個道理,也如伽喀巴所說:「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就怕有過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正確依止善知識的方法,而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反而因為不善依止而導致種種的損害。所以,依止善知識的正知見,比其他佛法的知見,更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消文】:由於正知見是達到最後究竟欲樂的根本,所以本論特別引了許多經和論的內容,並且節錄了有關如何親近善知識的語錄,這些語錄是過去祖師大德們曾經開示過的,是以最容易了解的方式,能夠轉變學人的心意,又符合佛法的義理,現在將它們編纂為粗略的次第,作為依止善知識的依歸。至於詳細解說善知識的內容,可見於其他的經論或開示,也應該多多參閱以增加了解。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消文】:我們雖然已經學佛修行,但是煩惱、習氣依然深重,原因就在於不了解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或者知道要親近卻又不善依止,才會在聽聞學習的時候,不但沒有生起依師的功德,反而造下無量不善依師的罪業,而且對於已經造下的重罪,既沒有發起懺悔的心,也不生出防護不造的心。因此,我們學人應當首先了知前面所說,關於如何親近善知識?如果能夠依止善知識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若是不善依止有有什麼過患?對於這些內容,數數的思惟修習。如果過去多生當中,曾經造下不善依止的罪業,應當生起至誠懺悔的心,並發起防護不再造的心,盡力讓自己成為具器的弟子,同時多多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精勤地積集資糧,發廣大願,希望生生世世,直到證得菩提為止,都能為善知識所攝受。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消文】: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相信不久,就能像願力非常希有的常啼菩薩,和求善知識永不厭足的善財童子了。

 

 

056(吹冷氣.gif

 

 “親近善士”篇(完畢)     

箭頭下.gif     

 

  “修習軌理”篇【一】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二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六】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3513行〜第039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23****************************************************

【課文】(03513~03903)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消文】: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善知識,第二項的內容是親近時的加行。

 

 

  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消文】:上師五十頌中所說:「這個何須要多說呢,就是盡力地觀察,那些是上師所喜的,那些是上師不喜的,然後做上師所喜的事,遮止上師所不喜的事就對了。金剛持(報身佛的示現)開示說,弟子的成就,完全看他如何依止善知識來決定,我們知道了這個重要性以後,就該依親近善知識時的加行內容,盡一切的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總而言之,就是應該儘量行上師所喜的,斷除上師所不喜的。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消文】:那些是上師所喜的事呢?有三種承事的內容。一是供獻財物,二是身語承事,三是依教修行。也如莊嚴經論中所說:「藉由種種的供養、承事、和修行,來親近依止善知識。」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消文】:又說:「這三種承事當中,又以堅固的依教奉行,最能令善知識真正歡喜。」

 

 

【課文】(03605~03610)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消文】:其中第一個供獻財物方面,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恆常以最難布施的,如自己的妻子、性命等來承事自己的密教師,能夠以內身外財這一切來供養上師,是最殊勝的,最能去貪、除我執,也是積聚功德、資糧最快的方式。所以供養上師應該以最難捨的來施,自己最貪著的生命都能捨了,更何況是身外的資財。」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消文】:又說:「為什麼以一切供養上師、積聚功德最快呢?因為上師是佛所示現的凡夫相,所以供養上師,就等於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此能快速積聚福德資糧,福德資糧圓滿便能得成就。」

 

 

  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消文】:其次,供養上師的財物,也有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拉梭瓦說:「如果有上妙的財物,卻因自己難捨而供養下劣的,犯密宗三昧耶戒。若是上師正好喜歡這下劣的,或是只有這個供養物,就不算違犯三昧耶戒。」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消文】:這個說法,和五十頌中所說的正好相合。上師五十頌中說:「要想成就佛道,就要精勤地供養承事善知識,不管是任何東西,只要是上師喜歡的,有一點點就趕緊供養。」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量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消文】:這是說學習的弟子方面,應該這樣來供養承事所依止的上師,由於這是最殊勝積集福德資量方法的緣故。但是上師方面,則必須完全不顧著利益供養,才是我們應該依止的對象。霞惹瓦說:「只是愛樂修行,對於財物供養等,完全沒有貪著的,就是善知識,和這個相反的,就不是一位修行解脫道的善知識。」

 

 

【課文】(03611~03611)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

【消文】:第二是以身、語來承事善知識。身的承事方面,有為上師洗浴、按摩、擦拭和侍病等(按摩,是塗香。因為印度天氣炎熱,所以為上師塗香油在身上,使他感覺清爽)。

 

 

  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消文】:語的承事方面,就是如實的讚歎上師的功德等。由於憶念思惟上師的恩德,所以經常稱讚上師。          

 

 

【課文】(03612~03708)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朶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親近幾時者,如博朶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消文】:第三是依教修行來供養善知識,這一項是最主要的供養。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修行。」

【消文】:本生論中說:「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識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消文】:雖說必須隨上師所教導的來行,倘若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教授的是不合於佛法的內容,或者是教我們做違犯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律的事時,應該怎麼辦?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消文】:毘奈耶經當中,有這樣的回答:「若是上師說的是不合乎佛法的內涵,就不應該去聽從他。」

 

 

  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隨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消文】:寶雲經中也這麼說:「如果上師教導的是善法,就應該依教奉行,若是不善法,則不應該隨順而行。」具慧的弟子,應當有智慧分辨他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若是所教導的不合乎佛法的義理,要求我們行的是違背戒律的內容,就不應該隨順而行。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消文】:關於不合於佛法,就不應該隨行的道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雖然如此,但是對於這位上師,也不能因此就起了不恭敬的心,或者輕視、毀謗等。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消文】: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若是不合於佛法或戒律的就不應該去做,這個時候,要向上師說明自己不能做。」不要隨便答應下來,或是答應了以後不去做,應該委婉的辭謝,而不隨錯誤而轉。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消文】:除了要如理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以外,弟子在親近時的心態也非常重要。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我們親近善知識,是為了佛法,不是為了世間的財物或享受。」所以在上師面前,應該以接受佛法的教導為最重要。

 

 

  博朶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消文】:博朶瓦說:「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差遣阿難為佛的侍者,阿難說我侍奉佛陀,不是為了我能得到衣食(因為供養佛陀的衣食等物,經常會有多餘剩下來的),而是為了如此能夠任何時間都在佛陀的身邊,更方便聽聞佛說法,隨時能接受佛的法教,也能盡一切的能力,來侍奉承事佛陀以報答師恩。阿難這一番話,顯示了親近善知識時,審慎的態度及正確的動機。他的用意,是在教誨我們未來的眾生,應該為法來親近善知識。結果我們現在的弟子,卻完全不計較佛法,只對世間的財物,如茶等這些小東西百般的計較。說上師為什麼給他沒給我,上師對誰最好,最偏心等等,這些都是弟子心中的腐爛之相。」

 

 

  親近幾時者,如博朶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消文】:至於親近善知識的時間,要如何比較恰當?如博朶瓦說:「雖然多來一位學人,會增加我的負擔,離去一二位,能減少我的負擔。但是如果都不親近善知識,也是無法成就的,所以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必須是遠近適中為最恰當。」如果時間隔太久,容易心生懈怠,若是經常親近善知識,又會使上師太勞累,所以應當長短適中才好。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便到善知識面前受教,離去後又能依教修行。

 

 

【課文】(03709~03903)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朶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第四親近勝利者。

【消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四項是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承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消文】:親近依止善知識,究竟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第一是能得佛位:只要依止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一定能究竟成佛。第二是諸佛歡喜:如果能正確的親近善知識,又能如理的依教奉行,諸佛見了也心生歡喜。第三是終不缺離大知識:生生世世都能不缺少、不遠離善知識。這一世能遇到善知識,也是由於前生依止善知識所得的果報。第四是不墮惡趣:依善知識的教導斷惡修善,所以能不墮惡趣。第五是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由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使惡業煩惱所引生的果報不易成熟。第六是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能善護菩薩的戒律,行一切的菩薩行。由於行菩薩道時,都能和菩提心相應,因此功德資糧漸漸增長。第七是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眼前這一世,和究竟成佛時的一切安樂,都能如願成辦。以上這些就是親近依止善知識後,如法行供養、承事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由於承事善知識的緣故,使我們的身口意,因為親近時的意樂和加行而獲得善業,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使菩提資糧能迅速地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消文】:同樣的道理,也如華嚴經中所說:「善男子!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就能不墮惡趣。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就能不違背菩薩道。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便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如果發心的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就能不忘行一切菩薩行。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惡業煩惱就難以取勝。」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消文】:又說:「善男子!若是發心的菩薩,能隨善知識所有的教誡而行,就能得諸佛真正的歡喜。若是發心的菩薩,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不違背,便能接近佛的智慧。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深信不疑,就能如法的親近依止善知識。如果能盡一切心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始終不棄捨、遠離善知識,則眼前、究竟的一切利益,都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消文】: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也說:「善男子!或善女人!應該極力地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若是能夠如此,便會因為聽聞善法而得善念,由於善念,身口的加行也善,於是身口意三業,造的都是善業,行的都是善行,就能使善友愛樂歡喜。由於不再造作惡業,所以能令自他不起憂惱。如此行自利和利他,便能成就佛道,而利益還會造惡業將墮惡道的眾生。所以,發心的菩薩,應該依止善知識,以圓滿一切的功德資糧。」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消文】:其次,由於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將來應該墮惡趣後所受的大苦,能在這一世,僅僅感到身心稍微不適,少起病惱,或是在夢中稍受微苦,就把三惡道應受的惡業,消滅清淨。而這個功德善根,遠遠的超過供養承事無量諸佛的善根。所以依止善知識,有淨除業障、積聚資糧如此大的殊勝利益。

 

 

  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消文】:地藏經中也說:「若是真正為善知識所攝受,應該經無量劫,流轉惡趣所有的惡業,能在這一世,只要遭受種種疾疫、飢饉、或身心損惱而為消除。甚至善知識的呵責、或在夢中,也能清淨這些惡業。在無量諸佛面前,所種的種種善根,如行布施、供養等善,只要在善知識跟前,行供養、承事半日的善根,就能遠遠超過這些善根。所以親近依止善知識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消文】:又說:「成佛時的無量功德神變,應該知道都是從親近、依止、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來的。所以應當如承事諸佛一般的,依止、親近、供養、承事善知識。」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消文】:本生論中也說:「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遠離善知識,因為親近善知識,才能調伏自身的煩惱,修一切的善行。由於親近善知識的緣故,功德自然能夠處處增長,就像灰塵一樣,雖然不是故意去沾上,卻很自然的處處都碰到它。」

 

 

  博朶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消文】:博朶瓦說:「我們都有如破衣拖地的過失,拖在地上的破衣,只會沾染草穢,而不沾染金沙。這就好比我們親近善知識,對於上師的功德不能薰染,對於上師少許的過失,馬上就染著了,以這樣的過患來親近善知識,只是略略的親近,又怎麼能成就呢?」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親近善士”篇【七】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二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五】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342行〜第03512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23****************************************************

【課文】(03402~03410)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消文】: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不論是經常親近的,還是偶而親近的,思惟善知識功德的心,都是同樣的沒有差別。即使是只從善知識那邊聽聞學習,短短四句的一個偈頌而已,如果他有犯戒,或者其他過失的話,也應該思惟他的功德,切莫觀他的過失。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消文】:寶雲經中說:「如果我們能夠依照前面所講的,對善知識只憶念他的功德來修信心的話,那我們的善根很快就會增長,不善很快就會損減。我們應有的態度是,不論親教師他是多聞廣博還是少聞,有智慧辯才還是沒有智慧辯才,戒律清淨還是有違犯,都該把他當作是佛來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消文】:就如同我們對於佛,是充滿信心、恭敬心和愛樂心,對於親教師,也應該如同對佛一樣的充滿信樂心,對於軌範師等等,都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消文】:如果我們能夠對一切善知識都發起恭敬、承事的話,成佛的菩提資糧,未圓滿的都能圓滿,煩惱未斷除的都能斷除。若是有這樣的正知見,便能非常歡喜的隨著善法來行,對於不善法自然就能遠離而不去行。」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消文】:猛利問經也說:「長者(合於以下十個條件的稱為長者: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行淨、年耆、族稱、上所稱、下所稱。族稱,是種族為人所稱揚。上、下所稱,就是說為上下十方大眾所稱揚。),若是有菩薩想要聽聞佛法,修學佛法,無論是從那一位善知識那邊聽聞受持的,關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或者是和菩薩集積成佛資糧有關的內容,即使是只有短短的一個偈頌而已,都應該要如法的恭敬這位善知識。而且是隨他開示了多少的偈頌,就以多少劫的時間,來行利養、恭敬,和以種種的供具,承事供養這位善知識。長者對於教導大乘菩薩道的善知識,如果以如此恭敬、正直的心,盡所有的能力來承事供養善知識,都還不足以報答善知識所給予的恩德,更何況是以不如法的方式來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當然就更不足以報答了。」

 

 

 

【課文】(03411~03506)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第三隨念恩者。

【消文】:親近善知識時的意樂心」,第三是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消文】:十法經中說:「在漫漫的輪迴長夜裡,讓我知道長久以來,一直在生死中流轉的是善知識;把我從愚痴無明的覆蓋中喚醒的是善知識;在三有的深海中,拔苦救濟我免於沈溺的是善知識;為我指示善道,免入惡道的是善知識;把我從三有的牢獄中釋放出來的是善知識;當我被病苦所逼惱時,能為我作大醫王的是善知識;當我被貪等煩惱猛火燒燃時,能作雲雨而熄滅的是善知識,我們應當這樣思惟,來隨念善知識的恩德。」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消文】: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每每憶念善知識的恩德,都不禁痛哭流涕。因為善知識,把我從一切的惡趣中救護出來,使我能通達一切法的平等性,為我開示安穩道(涅槃)和不安穩道(輪迴),以普賢菩薩大行大願的內容來教導我,使我能通往成佛的道路,正確的趣入真如的法界大海,為我解說三世諸佛所了知的一切法,顯示諸佛菩薩的勝妙宮殿、壇城、淨土。善知識是能夠長養我一切善法的人。」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消文】:我們應該如前文中所說的內容,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在每一句的前面,都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

【消文】:在自己面前的虛空中,觀想善知識的相貌,口裡讀誦上面的句子,意念專一思惟其中的義理,應該這樣的來修習。

 

 

  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消文】:也可以在前面所提的十法經內文中,每一個句子的前面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如「諸善知識是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課文】(03507~03512)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

【消文】:又如華嚴經中所說:「善知識是宣說正法的人,他普徧開示一切法的功德,顯示所有菩薩的威儀道,我就是專誠思惟這些恩德,才到善知識這個地方來的。

 

 

  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

【消文】:善知識使我能生出一切善行,就像母親能出生嬰兒一樣;善知識給予我功德的乳汁,使我功德成就,就像乳母餵養乳汁,使嬰兒成長一樣;善知識讓我能周徧長養一切的菩提道分,就是為我開示成佛的方法,正確的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善知識教導我遮止一切魔害災難等損惱;善知識如大醫王,幫我從老死中解脫;善知識如帝釋天,普降甘霖以潤生;善知識使我的善法漸漸增長廣大如滿月;善知識的智慧如日光,能照破一切的無明黑暗,使煩惱調伏而顯現涅槃寂靜;善知識如堅固的山王,不為親人怨敵所引發的貪瞋所動;善知識的心,如大海的平靜無波,不因煩惱擾亂而動盪不安。善知識如同船師一般,能普徧救護一切。我善財童子就是思惟這些恩德,才到善知識這個地方來的。

 

 

  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

【消文】:善知識啟發我本覺的智慧,使我發為度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這些善知識為諸佛所讚歎,我就是為了這個善心,才到善知識這個地方來的。

 

 

  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消文】:善知識如勇士般的救護世間,是眾生的大商主和依怙的對象,善知識給予我安樂,如同有了智慧的眼目,能明見一切煩惱而降伏它,我就是以這樣的心,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發起恭敬、利養、承事善知識。」當我們親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該讀誦這些偈頌來憶念善知識的恩德,把善財童子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來讀誦。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親近善士”篇【六】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一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四】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319行〜第033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23****************************************************

【課文】(03109~03301)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碍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消文】:「親近善知識時的意樂心」,第二部分介紹的是,「特申修信以為根本。」就是說信為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於信心的緣故,令功德未生的能生,已生的能安住,再輾轉向上增長。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消文】:寶炬陀羅尼中說:「信心為一切修行的前導,就像一位母親生育孩子一樣,信心能夠出生、守護、並且增長一切功德。信心能夠幫助我們除去疑根,才能度脫生死的暴流,而達解脫的彼岸,因此信心能夠比喻為妙樂城。信心能除去因不信而引生的雜染濁穢,使心清淨。信心能令遠離一切的慢心,是恭敬的根本。信心是最殊勝的功德財,含攝一切善的根本,就如同手一般的勝券在握。有了信心,就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所以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消文】:十法中也說:「要如何達到佛地呢?信心其實就是最殊勝的車乘工具,所以,只要是有智慧的學人,都應該隨時修清淨的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是生不出任何善法的,就像被火燒焦的種子,豈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來。」在一切的修行法門當中,信心是最殊勝的,因為它是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消文】:敦巴尊者請問阿底峽尊者說:「在西藏有許多修行人,但是為什麼沒有獲得殊勝功德的人呢?」阿底峽尊者回答說:「大乘的功德,能生起多少,完全看修行人依止善知識的信心有多少,你們西藏人,對於善知識,並沒有清淨的信心,不能把上師看作是佛,只當作是凡夫來想,這樣怎麼能生出功德來呢?」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消文】:有一位西藏人,態度非常不恭敬的對著阿底峽尊者大聲吼說:「阿底峽!請給我們一些教授。」阿底峽尊者回答他說:「哈哈!我的耳朵好的很,用不著這麼大聲吼叫,如果要說教授的話,就是修信心,相信信心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消文】:所以說,信心是修行最重要的教授。信心的種類,也分有許多種,比如說信三寶、信業果、信四諦等,但是所有的信心當中,以對善知識的信心為最重要。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消文】:另外,弟子對於善知識,應該如何來看呢?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消文】:應該如金剛手灌頂續中所說:「秘密主!(指金剛手,是大勢至菩薩所現的忿怒相。)弟子對於上師,應該如何來看?就把他當作佛一樣的來看就對了。若是弟子對上師,具有如此的信心,他的善根會因此不斷的生長,這樣很快就能圓滿一切功德而成佛,能早日利益一切世間的眾生。」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消文】:在大乘的經典當中,也是說對善知識應起佛想,毘奈耶(戒經)當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消文】:這其中的道理,是如果能起佛想,就不會對佛生起尋求過失的心,而生起的是思惟功德的心。對於我們所親近依止的善知識,特別應該注意的就是,應當棄捨一切尋求過失的心,多思惟觀察修觀上師功德的心。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消文】:所以,應該如金剛手灌頂續中所說的來行:「應當執取軌範師的功德,而不執著他的過失,執取功德的能得成就,執著種種過失的,只是障礙自己不得成就。」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碍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消文】: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老是尋求上師的過失,就很難生起對上師的信心,,上師即使功德再大,也會因為只看到那一點點的過失,而喪失信心,如此必然障礙自己的成就。如果能夠只觀上師的功德,而不尋求任何過失,即使上師過失再多,也能始終不觀他的過失,而由有功德的地方繼續修信心,這就是為什麼能很快成就的原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消文】:因此,對於自己所親近的善知識,不管他的過失是大是小,都應當思惟,尋求上師過失的所有過患,這樣才能因為經常提醒自己,而漸漸斷除這些過患。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消文】:倘若由於身心放逸,煩惱熾盛的緣故,而生起了尋求過失的心,也應該盡力的修懺悔,將它懺除乾淨,然後起防護心,讓它不再生起。若是能經常如此對治,那股尋求過失的力量,自然會愈來愈微弱。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消文】:再加上多多思惟上師的功德,如上師的清淨持戒、具有多聞,或是信心圓滿等功德,讓自己的心,只執取在上師的功德方面。如果能經常這樣修習,縱然偶而看到一點小過失,也會因為思惟功德的力量比較強盛,而不能障礙對善知識的信心。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消文】:譬如,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雖然具有種種的功德,也會由於見過失心的力量比較猛烈,因此遮蔽了見功德的心。又譬如,雖然具有種種的過失,但是由於見功德的心比較猛利,因此也能遮蔽見過失的心。

 

【課文】(03302~03303)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

【消文】:再說,阿底峽尊者持的是中觀見,他的老師金洲大師持的是唯識見。

 

 

  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消文】:若由見實相的方法來分的話,所持的見地雖然有高下(中觀的見地比唯識的見地高),然而阿底峽尊者,所有大乘道的次第和菩提心,都是由於依止金洲大師才生起的。所以,阿底峽尊者的見地,雖然比金洲大師的高,但還是最尊崇金洲大師,認為他在所有的善知識當中,是無人能匹配的。這就是執取上師功德一個很好的例子。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親近善士”篇【五】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