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消文
北 08 秋070班 第5組
組長:陳長城 消文
第66頁01行~第67頁8行 消文日期:2009年9月03日
*****************************************
【課文】:(06601)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消文】:這是科文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之二,宗大師將為行者闡釋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在這個科目之下又分成二部分。
第一部份是對於建立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的信解;
第二部份是在成佛之道正確攝取心要的道理。
針對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部份再細分為二部份
第一部份闡釋三士道完整涵攝佛法的道理。三士,關於三士之名,稍後本論有特別闡述。
第二部份明白開示依次以三士道引導凡夫成佛的原因。
接下來闡釋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依例進入新的修習階段,本論總是先明列科文令行者有整體的輪廓。
從這段科文可知,宗大師把如何攝取心要分成二部份,首先要令行者對於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信解,於是將為行者開示三士道總攝佛法的道理以及以三士道依次引導修習的原因。建立堅定信解之後,接著闡釋如何正確攝取心要。
【課文】:(06603)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消文】:三世諸佛不論是成佛之前發願求取無上菩提,或者發心之後修行過程當中積集福慧資糧,甚至到最後現證圓滿正覺(成佛),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有情。因此,成佛之後所說的一切法,也全都是只為了利益有情。以上這些為有情所成就的利義,約略可分成兩種,也就是現前增上生和畢竟決定勝。佛所說的一切法當中,針對成辦現前增上生方面的全部歸納為下士所有法類,亦即下士道,或者稱作共下士所有法類,即共下士道。消文者注,道次第中之下士法類為三士夫所共必修者,是名共下士道。所謂殊勝下士,是指一切修行並非以現世成就為重心,而在於希求後世能受生於圓滿的善趣,所以一切修行都是為了積集能夠受生善趣的因。
本段闡釋三世諸佛的修行過程當中,一切心行全都是為了利益有情,成佛之後所說的一切法,也全都只為利益有情。大師再進一步把成就有情的利益約略分為二種, 也就是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佛所說的一切法當中,屬於成辦現前增上生的部分,全部歸納為下士或共下士的所有法類。大師再就殊勝下士夫的特質加以闡釋, 這類行者其修行目標在於積集後世能夠往生善趣的因,而非追求現世的種種成就。
【課文】:(06606)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消文】:《道炬論》說:「如果利用種種的增上方法,卻只在生死輪迴當中,希求自己的利益與安樂,那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是下士夫。」
因為前面一段直接闡釋了殊勝下士的意涵,為恐學人不甚了解下士之意涵,所以再藉由引用《道炬論》的偈頌闡釋一般下士之定義。
【課文】:(06607)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消文】:(所成有情利義當中的)畢竟決定勝約略分成二種,也就是僅證得出離生死的解脫以及證得一切種智位。佛所說的一切法當中,針對所有聲聞乘以及獨覺乘的方面,全部歸為中士所有法類,即中士道,或者稱作共中士所有法類,即共中士道。所謂中士夫,也就是能生起出離心,厭患諸有,只求自利而希求度脫三有,因此趣入解脫方便之道者。此解脫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學。
本段繼續為行者闡釋畢竟決定勝、共中士道、以及中士夫等涵義。
【課文】:(06609)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消文】:《道炬論》說:「希求厭離諸有的利樂,具足遮止惡業之體性,只求自己獲得涅槃寂靜的補特伽羅,就是所謂的中士夫。」
本段引《道炬論》所說,證成前段所闡釋的中士夫之涵意。
【課文】:(06610)如覺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上士 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消文】:如阿底峽尊者所造的《攝行炬論》中說:「上師──佛陀──說:『藉由密咒密教,和度彼岸顯教,能夠成辦無上菩提。』這個意思應當寫下來。」也就是說,修習一切種智的方法有二種,亦即(密咒大乘)和(波羅蜜多大乘)。
佛所說密咒大乘與波羅蜜多大乘的一切法都歸於上士法類,即上士道。
所謂上士夫,就是能隨大悲心自在而轉,並且為了盡除有情的一切痛苦,因此希求學習六度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以證得佛果。
本段引阿底峽尊者所造的《攝行炬論》,為行者闡釋上士法類與上士夫之涵義。
【課文】:(06702)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消文】:《道炬論》說:「藉由通達自己的諸有苦,而立志徹底淨除他人一切苦的補特伽羅,就是殊勝的士夫,即上士夫。」這類殊勝士夫所修習的菩提法門,就是波羅蜜多大乘(顯教)及密咒大乘(密教),接下來就要詳細地闡釋。
本段再引《道炬論》所說,為行者闡釋上士夫的涵義,並且告知行者接下來要詳細闡釋三士夫所修習的內容。
【課文】:(06704)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 二為中,第三為勝。」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 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消文】:關於三士夫的定義,《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說:「三士夫另外還有定義,也就是:
1).心無雜念而納法於心成就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清淨戒行者。
2).也有(除前述成就之外)心無雜念而納法於心成就聲聞相應清淨戒行者。
3).也有(除前述二類成就之外)心無雜念而納法於心成就菩薩清淨戒行者。
以上三類當中,第一類為下士夫,第二類為中士夫,第三類為勝士夫,即上士夫。」相同的分類方式,〈攝決擇分〉中另有多種上中下士的分類說明。又譬如《道炬論》中所說的三士夫,此外)阿闍黎世親在所造的《俱舍論釋》當中,亦闡述了三士夫的涵義。(至於)下士夫雖然有兩類,也就是希求現世利樂者,及希求後世利樂者。這裡指的是第二類而言,也就是指希求後世利樂者。(不僅如此,而且)還必須已經相應於增上生正確方法者。
本段特別引《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第十九種三士夫之意義,並且告訴行者,在《道炬論》和《俱舍論釋》中也有相關闡述。最後,再詳細分別本論所說的下士夫內涵。
《道 次 引 導》~~待 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