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七 

 

 

中士道    解脫正道

 

          054(寫字.gif

 

                         【二】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926行〜第1941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2****************************************************

【課文】:(19206~19309)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房上降雪,博朶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此之主要為慕近圓,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消文】: 出家後,只希望以粗劣的衣食來過生活,少欲知足,遠離憒鬧之處,居住在安靜的地方,一心一意斷除自己的煩惱,用接受他人供養的方式,過著行乞般的生活。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消文】: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我什麼時候才能剃髮出家,遵守頭陀的十二行?穿著糞掃衣,安樂地住在阿蘭若處,一心一意地修定持戒,無論行、住、坐、臥,目光只看分寸之間的範圍。為了去除四種邪命的譏毀,到了吃飯的時間,便手拿著缽,到村莊裡挨家挨戶的行乞。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不貪圖利養和恭敬,不再為衣、食、住的需要而忙碌,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整日只忙著清淨自己煩惱的染污,精進修行,真正成為村民供養、布施、種福田的地方。」

十二頭陀行,是當時印度出家人,在食、住、衣三方面,所過的生活方式。(頭陀,是抖擻的意思,抖擻塵勞煩惱。)

食頭陀分為五種:

一、乞食——乞,是外乞飲食以資養生命,內乞法食以資養慧命。在行乞的時候,必須依照次第,挨家挨戶的乞食,不能分貧富貴賤而有所差別。這樣乞求他人飲食的乞食方式,不但能折伏我慢,也能遠離四種邪命的生活方式,更能給眾生有布施、種福田的機會。因為既然出家,就應該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不再以四種邪命生活,為衣食而忙碌、奔波。什麼是四種邪命呢?一是下口食。如種田耕地,因為是口向下而謀生活,所以稱為下口邪命食。二是仰口食。如仰觀星宿,以天文曆算等來謀取生活,說何日何時,會刮大風,下大雨這一類的話,哄騙世人。三是維口食。是想盡辦法來維持生計,或者廣交富豪,或者遊走四方,到處謀食。四是方口食。如卜卦算命、醫藥看相等,都稱為方口食。

二、常乞食——因為南贍部洲的眾生,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若是今天乞食,明天又不乞食,這樣忙於生計,又如何與道相應,所以必須常行乞食。

三、一坐食——是每天只吃一餐。

四、節量食——由於飽食容易增長欲念,減食則容易啟發智慧,所以頭陀行節量食,就是原本一天四餐的,減為一天三餐或兩餐。

五、午後不飲漿——就是過了中午以後,不但不吃米麵等食物,連一切的豆漿類也都不能飲

住頭陀也分為五種:

一、常坐不臥——整日結跏趺坐,不著外塵,但觀自心。

二、樹下坐——大樹之下,蔭涼爽人,在此靜坐,甚為得益。

三、露地坐——夜深人靜時,於露天底下靜坐,可謂月明星稀,心曠神怡,正好用功。

四、塚間坐——於墳塚之間,死人處所,可以修習無常觀,思惟他人既死,我又怎能不死?

五、阿蘭若處——清靜之處。所謂水邊林下,山巖石窟,獨自用功,遠離一切塵勞煩惱。一般的阿蘭若處,離開村莊聚落,大約是三、四里,至十里二十里不定,這樣雞鳴狗吠之聲不能到達,托缽時行程又不會太遠,以致耗費時日。

衣頭陀分為二種:

一、糞掃衣——是撿一些別人丟棄污穢的布,用水清洗、曬乾,重複七次,然後縫製而成。

二、三衣——五衣、七衣、大衣三類。五衣,是平常所穿著的衣服,一長一短共有五條。七衣,是誦經禮拜作佛事時所穿著的衣服,二長一短,共有七條。大衣,就是僧伽黎,俗稱祖衣,是登坐說法時所穿著的衣服,四長一短,共有二十五條。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消文】:也希望自己能專心修禪定,鋪些吉祥草作座墊,晚上露天而臥,睡在沒有任何覆蓋的地方,讓霜露弄濕我的衣服。吃的雖是一些粗糙的食物,卻能少欲知足。這樣在大樹下靜坐,躺臥在柔軟的草地上,以法的喜樂滋養我的生命。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

【消文】:就像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的:「什麼時候我能露天睡在曠野中,早晨從草地上起來時,身上的衣服都被霜露打濕了。吃一些粗糙的飲食,對四大假合之身,沒有絲毫的貪著。什麼時候我能躺臥在柔軟、翠綠的草地上,享受現法的喜樂。」

 

 

  房上降雪,博朶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消文】:昨晚房上降雪,第二天凌晨博朶瓦說:「昨天晚上房上降雪,想到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的內容,心中充滿了法喜,除了希望依照論中所說的去修學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了。」

 

 

  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消文】:也希望自己能坐在水邊的藥草地上,望著水波的起滅,思惟無常的道理,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整個生命的現象,就如同水浪一樣,是剎那生滅的,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如此修習妙觀察慧,以去除「我執」——這個輪迴三界的根本,能生一切惡見的主因。希望能夠藉由修習無常想,而拋棄所有三界中的歡樂,經常思惟不論是正報、還是依報所構成的世界,都是如夢如幻,虛妄不實的。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

【消文】:就如同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的:「我什麼時候能夠坐在水岸邊、長滿了藥草的草地上,不斷地觀察水浪的起滅,體會生命和世間的一切,等同水浪一般的生滅無常。我什麼時候才能因此悟出『無我』的道理,破除『我執』——這個產生一切惡見的根本,而不再樂於追求三界中所有的享樂。我什麼時候才能通達一切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如同夢境、陽燄、幻雲、海市蜃樓一般的不實。」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消文】:以上所說的內容,都是希望發願出家後,所能作的事情。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消文】:伽喀巴說:「如果能夠以釋迦牟尼佛的修行為榜樣,住在山間修種種的苦行,才是釋迦文佛真正的佛子。」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消文】:霞惹瓦也說:「若是在家眾正為謀衣食辛勤忙碌時,就應該披上袈裟前往他的住所,使他能憶念起出家身的種種安樂,同時也為他種下未來能欣樂出家的善妙習氣。」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消文】:勇猛長者請問經中也說:「我什麼時候能夠真正出離充滿各種痛苦的在家生活,而過著出家清淨、安樂的日子。我什麼時候才能受出家戒,完成出家的種種事業。如長時間的清淨持戒,若有犯戒時,也能如法的懺悔淨除。除了嚴格地持守一切出家的制度之外,在僧團當中,也能盡力地做到六和敬(事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成為一個和合的僧團。應當以這樣的戒行來愛護出家的心。」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家菩薩,應當這樣來發願出家。(羯摩,譯作「作業」或「辦事」。如作受戒或懺悔等事業,稱為「作業」;由此作業諸法事便可以成辦,所以稱為「辦事」。)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消文】:這樣發願出家主要的目的,是因為出家之身,離解脫道更近,而且容易圓滿一切功德。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應當知道出家一切的修行都具有無量的功德,這是任何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薩所不及的。」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消文】:而且,不但是修習解脫道的小乘,以出家身最為殊勝;就是修習顯教和密教的大乘,也同樣讚歎出家身為第一。主要的原因是,出家戒屬於三種戒律中的別解脫戒,而別解脫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也是所有佛法的根本。(三種戒律,是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律儀戒又稱為七眾別解脫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這是因為當小乘戒完全清淨時,大乘戒才可能圓滿持守。而整個佛法的內涵,又以戒、定、慧三學為主,勤守戒律才能得禪定,由禪定才能生出智慧,達到最後的解脫,所以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課文】:(19310~19413)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應學寶貴三學之道,其中三學,數定有三。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

【消文】:上介紹的是,要趣入解脫道,必須依暇滿的人身,而暇滿的人身當中,又以出家身為最殊勝。接下來說明應該修習何道,才能解脫輪迴。

 

 

  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消文】:親友書中所說:「就像頭髮、衣服忽然著火,最重要的事情,應當是趕緊拋下一切來滅火,而且盡力防止以後不再著火。同樣的,三界如火宅,我們若是想急於逃離,就應該修習戒、定、慧三學,以證得寂靜、調伏、清淨的涅槃位。這樣才能永離輪迴,沒有老死,不受地、水、火、風四大的束縛,不在須彌山、日、月光所照耀的範圍內。」因此,若想趣入解脫道,就應該修學寶貴的三學。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消文】:為什麼三學的內容如此寶貴呢?因為無論是調心、證果、還是斷惑,都必須依止三學才能圓滿,以下就這三項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說明。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消文】:第一項,是以調心的次第來說明必須學習三學的重要性。首先,散亂的心,要如何使它不散亂,就必須學習戒學;進一步,如何制服障礙我們得定的昏沉、掉舉的心,則必須學習定學;最後,只有慧學能夠除滅煩惱、習氣的纏縛,使我們達到究竟的解脫。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一切瑜伽師獲得解脫道,所修行的全部內容。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消文】:第二項,以證果的內容來說,也一定要修習三學。首先,戒學所得的果報,是生為欲界的人、天。若是毀犯戒律,就會墮三惡道。其次,定學所得的果報,是生在色界以及無色界天。最後,慧學所得的果報,就是究竟的解脫。總括來說,三學所生的果,有增上生果、以及決定勝果兩類。增上生果,是上界(色界、無色界)、以及下界(欲界)的善趣。因此能生兩界善趣的因有兩種:就是生欲界的人、天善趣所須要的戒學;而生色界、無色界天善趣所須要的定學。決定勝果也分為兩類:就是聲聞、緣覺所證的暫時涅槃;和佛所證的無上涅槃。這兩類的涅槃,都須要慧學。以上有關證果與三學的內容,是本地分中所說。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消文】:第三項,以斷惑的內容來說,也必須修習三學。歷代祖師、先覺都教導我們,若是要破壞煩惱,必須學習戒學;如果想伏住煩惱的現行,則須要學習定學;倘若想斷盡煩惱的種子,就須要學習慧學了。所以,以伏、斷煩惱的內容來說,都必須修習三學。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消文】:至於三學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次第。在本地分中,就曾引梵問經來顯示這個道理:「最初先依止戒學,使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中;當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之後,就能因安樂而得寂靜,成就定學;心得定之後,才能生出智慧而成就慧學。有了智慧就能分辨是正見、還是惡見;是佛法、還是非法。」以上是學習三學的次第。而三學當中,又以戒學為根本。這是因為其他的二學,都是依於戒學才產生的。譬如說,有了戒學以後,心才能得到安樂和寧靜,因而成就定學。心在得定之後,才能如實地了知一切,而成就慧學,從此具足正知見,遠離惡見。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消文】:關於三學的內容,梵問經中也有說明:「應該圓滿具足戒學的六支,成就定學的四禪定,以及了解慧學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如此才能獲得清淨的智慧。」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消文】:所謂圓滿具是戒學六支,是指

能安住在淨戒當中。

能守護戒。(這兩支是獲得出離、解脫的基本條件。)

戒律的軌則能圓滿。

所行戒能圓滿。(這兩支是說明一切戒律的內容和行持。只有在二者圓滿之後,才不會有被他人譏毀的地方。)

再小的罪惡也能生起大怖畏的心。(這一支能防止戒律的缺漏。)

受學所有戒律的學處。(做到這一支,才能真正依正知見,而不顛倒地持戒。)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消文】:成就定學的四禪定,是指修習色界的初、二、三、四禪的內容。如果能夠證得四種禪定,在現世中就能得到身心的安樂,這種定學稱為「樂住成就」。(因為已經降伏煩惱,所以身心安樂自在。)

 

 

  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消文】:若是進一步通達四諦十六行相,就可以成就慧學。什麼是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呢?特附圖表說明於下:

1)苦諦四行相

無常─此法稱眾緣和合,待因緣而生,亦以因緣之散而滅,故曰無常。

苦──三苦和合,實有苦苦具,逼惱身心,故曰苦。

空──此法從吾人身心乃至國城妻子眷屬,無一可為真實我之所有,故曰空。

無我─此法既無常住之義,亦無獨一及主宰之義,故曰無我。

 

2)集諦四行相

因──實有苦因,如種子生,故曰因。

集──惑業所集,而生苦果,故曰集。

生──復使苦果,相續不絕,故曰生。

緣──又為助緣,成辦苦果,故曰緣。

 

3)滅諦四行相

滅──實有涅槃,是為滅諦,故曰滅。

靜──涅槃寂靜,止息煩惱,故曰靜。

妙──無一切之過患,故曰妙。

離──解脫一切災難,故曰離。

 

4)道諦四行相

道──實有悟因,順無漏法,故曰道。

如──契於正理,故曰如。

行──趣涅槃果,故曰行。

出──解脫生死,故曰出。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消文】:如果只是為了引導一般的中士道,就應該詳細來解釋三學的內容,才知道如何證得解脫果。但是,由於本論不僅僅為中士道而說,更希望進一步引導學人走向上士道,以成就最究竟的佛果,因此這裡只先強調戒學的重要性。至於定、慧二學,等到上士道介紹奢摩他(修止)、和毘缽舍那(修觀)時,再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加闡述了。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解脫正道”篇【三】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