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九 

 

 

上士道    儀軌受法 

          054(寫字.gif

 

                         【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311行〜第23311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27****************************************************

【課文】(23101~23102)

第四儀軌正受者。如大覺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第四儀軌正受者

【消文】:如何發起菩提心的方法,第四部分是正受菩提心的儀軌。

 

 

如大覺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

【消文】: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想要讓菩提心生起,就應當精進、恆常地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應除去貪愛和嫉妒心,依照儀軌正式發起菩提心。」

 

 

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消文】:若是對於發心已經獲得決定的勝解,就應當正受菩提心的儀軌。

 

 

【課文】:(23103~23104)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軌則。 今初

【消文】:正受菩提心的儀軌,內容分三:

第一、是過去未受儀軌者令受;

第二、是已受者,令守護不壞;

第三、若失壞時,如何還出的方法。

第一、未受者令受當中,又分為三個部分:

(一)所受的處所(從何處受);

(二)能受的所依(以何身受);

(三)如何受的儀軌。

 首先介紹所受的處所。

 

 

【課文】:(23105~23108)

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說,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說,

【消文】:這菩提心的儀軌,究竟要到那裡去受呢?阿底峽尊者,在尊長事次第中,只說到要去「具相的阿闍黎」那裡受,可是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什麼是具相的阿闍黎?

 

 

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

【消文】:諸先覺說:「只是具足願心學處的善知識,是不夠完備的,還必須具足行心律儀,才是具相的阿闍黎。」這個說法,和勝敵論師所說:「應當前往具足菩薩律儀的善知識處所。」非常的符合。

 

 

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消文】:在十法經中,也有提到由聲聞正受發心,但這種情況,是說由他勸勉厭離而正受發心,並不是說聲聞為他正受菩提心的儀軌。

 

 

 

【課文】(23109~23111)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能受之依者。

【消文】:未受者令受的第二部分,是說明能受的所依。就是說,這菩提心的儀軌,有那些身能受呢?

 

 

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

【消文】:總的來說,如勝敵論師所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只要具足圓滿的身和意樂,都能正受發心。」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是天龍等,只要身和意樂能夠發願心的,都可以作為發心的所依。

 

 

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消文】:然而,什麼才是最殊勝的能受之身呢?應當如道炬釋論中所說:「厭離生死、念死無常、有智慧及大悲心。」也就是對於前面所說下、中、上士道的次第已經修習,菩提心也略能生起到轉變心意為止,這樣的身,就是最殊勝的能受之身。

 

 

 

【課文】(23112~23201)

如何受之儀軌分三:一、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三、完結儀軌。 初加行軌分三:一、受勝歸依;二、積集資糧;三、淨修意樂。初中分三: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歸依;三、說歸依學處。 今初

【消文】:未受者令受的第三部分,是如何受的儀軌。

內容分三:

第一、加行儀軌;

第二、正行儀軌;

第三、完結儀軌。

第一、加行儀軌當中,又分為三:

(一)正受殊勝的歸依;

(二)積集資糧;

(三)淨修意樂。

正受殊勝的歸依,再分為三:

(1)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2)勸請歸依;

(3)說歸依學處。

首先介紹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課文】(23202~23301)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前請發心時,覺教曰:「供養太惡不生。」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大覺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

【消文】:先在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即寂靜處),整治地面,使它平整、潔淨,再用牛身中的五物塗灑在地面上(先選無病的黃母牛,用清淨的水餵七天之後,牽到高處清潔的草原,再餵七天,取牠的糞尿,用清淨的器具裝起來,並且取牠的乳汁,製成酥酪,就把這五物製成丸,稱為清淨藥物,有驅除穢物的作用),再用栴檀等上妙香水澆灑,增加它的香氣,最後散布各種上妙的香花。

 

 

設三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

【消文】:接下來,設置三寶像:佛寶,是鑄造或雕塑等的佛像;法寶,是經律論等三藏典籍;僧寶,是諸菩薩、大德、善知識等像。將這三寶像,安置在微妙的床座或案臺上。

 

 

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

【消文】:盡其所能的懸掛幡蓋、香花等供養具。

 

 

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

【消文】:又當準備伎樂、飲食等莊嚴具。

 

 

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

【消文】:再用種種香花莊嚴陳設在大善知識所坐的床座上。

 

 

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消文】:像歷代先覺們,會在這之前,先供養僧伽、施食鬼趣等,來集聚資糧。

 

 

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消文】:若是無力供養,也要像賢劫經所說的,供養上師一些碎布、一碗粥,其實一束花、一串念珠……,都能成為供養。如果有能力供養,就應該無諂曲、盡力地設法做廣大的供養,使同伴們看了,心生慚愧而不能自容。

 

 

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前請發心時,覺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消文】:傳說西藏人在莽宇境內和桑耶等地,請求阿底峽尊者,為他們正受發心時,尊者就曾經告誡說:「供養如果太下劣的話,菩提心不生。」所以,應當盡心盡力地供養。

 

 

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

【消文】:所供的佛像,必須是開光過的釋迦佛像,這個佛寶一定不可少;至於法寶,也必須是略波羅蜜(如心經)以上的各種般若經。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

【消文】:接下來,就要如尊長事次第中所說的:「迎請聖眾」,念誦三遍供養雲陀羅尼來讚誦。

 

 

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消文】:其次,弟子沐浴,穿上潔淨的衣服,合掌而聽。尊長善知識先開示福田海會中所有功德,使弟子能至誠生起清淨的信心,然後教他觀想每一尊佛菩薩面前,都有自身恭敬而住,緩緩地念誦七支供養文。

 

 

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

【消文】:先覺們大多這樣說:「龍樹寂天菩薩所傳的儀軌,都是要修七支,而彌勒無著菩薩所傳的儀軌,只要修禮拜和供養二支就可以了。至於修悔罪支,一定要追悔到心惶惑不安為止;而菩提心的生起,則要具足歡喜踴躍才行。」這樣的說法,顯然不合道理。

 

 

大覺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消文】:因為阿底峽尊者在發心和律儀的儀軌上說道:「禮敬、供養等」,是以「等」字來含攝所省略掉的五支,而尊長事次第中,也明明在發心前說有七支。另外,如果說修悔罪和菩提心,必須達到所說的程度,那麼,龍樹寂天菩薩的傳承中,就沒有人能夠生起了。」

 

 

 

【課文】:(23302~23311)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所造儀軌。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

【消文】:正受殊勝的歸依,第二部分是勸請歸依。首先,對戒師必須住佛想,就是視師作佛;第二,對戒師禮敬、供養,即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發菩提心這件事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這樣說三遍。如來、應供、正等覺,都是指佛。意思是說:「就像過去諸佛和入大地(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們一樣,最初對無上菩提是怎麼發心的,我某甲(說自己的名字),現在請阿闍黎(指親教師,凡是傳我們法或經教的老師,都能稱為阿闍黎),也令我對無上菩提如此發心。」這樣重複說三遍。

 

 

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消文】:接下來,就要傳授殊勝的歸依,把世尊(佛寶)、大乘滅道二諦(法寶)、不退聖位的菩薩(僧寶),作為我們歸依的對象。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

【消文】:歸依的時間,是從今日起,一直到未證大菩提藏(藏,心要的意思)之前。

 

 

為救一切諸有情故,

【消文】:為了救護一切的有情。(這是發心。具備對象、時間、發心這三個條件的,就屬於大乘不共歸依。)

 

 

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具此總意樂。

【消文】:我永遠視佛為歸依的大師、法為正所歸依,僧為歸依修行的助伴,心裡面這樣憶念、思惟。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消文】:特別要如道炬論中所說的:「以不退轉的心,」也就是說,應當發起猛利的欲樂,讓這個發心,在一切時當中都不退轉。

 

 

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

【消文】:然後,和前面一樣的威儀(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正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這樣重複說三遍。

 

 

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所造儀軌。

【消文】:在歸依每一寶前,都這樣地憶念。其中歸依法的文句,和其他的不同,這是依據阿底峽尊者所造儀軌中所說的。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儀軌受法”篇【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j69952002 的頭像
    hj69952002

    長城─的部落格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