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七 

 

 

中士道    解脫正道

 

          054(寫字.gif

 

                         【四】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973行〜第199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4****************************************************

【課文】:(19703~19807)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毘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康壠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霞惹瓦亦云:「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覺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決擇已,於此安住。我毘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消文】:另外,如果認為毀犯戒律可以藉由懺悔恢復清淨,因此就不另起防護的心,讓身心整日隨著放逸轉,這樣的說法,無異是自食毒藥。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消文】:正如彌勒獅子吼經中所說:「彌勒!在末法時代的末劫後五百年當中,會有在家、或者出家菩薩出現於世,說出這樣的言論:只要懺悔所造的惡業,就能將惡業完全淨除,所以在造了罪業以後,要趕緊懺悔。倘若認為只要懺悔,就能清淨惡業,不起絲毫防護的心,就等於是造作死業。為什麼會是死業呢?這好比人吃了毒藥以後,一定會喪命,所以稱為死業。不起護戒的心的情況,就和食毒一樣,命終之後,必定會顛倒、墮落。」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毘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消文】:中又說:「彌勒!佛法戒經當中所提到的毒食者,就是指違犯種種戒律,絲毫不生防護之心的行人,無疑是自食毒藥,將來一定會墮落、顛倒。」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

【消文】:不只是對小乘的別解脫戒應當起護戒的心,就是大乘中的密教,對一切戒律的內容,也同樣應做到絕不輕易違犯。

 

 

  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

【消文】:如同妙臂請問經中所說:「佛為小乘所說的別解脫戒,應當儘量清淨持守,才能調伏煩惱。至於大乘中的密教,也同樣應當清淨持戒。所以修學密教的在家眾,除了出家眾所穿的衣等外在形相、和單獨為出家眾所制定的軌則之外,其餘戒律的內容,都應該完全持守。」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

【消文】:上面這段話的意思,說明修學密教的在家眾,除了出家眾的外在形相、以及少部分為出家眾所制定的軌則,有不同的開遮以外,其餘有關如何調伏煩惱的戒律內容,則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修密教的大乘應當好好來行持,不但在家眾是如此,密教當中的出家眾則更應該如此,為什麼呢?因為想要修密教有所成就,它的根本就是戒律。所以,一切修行的根本—戒律,無論顯教、密教,都應當同樣的重視。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消文】:妙臂請問經中說:「修習密乘的根本是持戒,其次是精進、忍辱、信心和菩提心,若是做到在調伏眾生時永不厭患,就能密教成就。這七個條件,好比轉輪聖王必須具備七寶,才能統治天下。修習密乘也必須具足這七支,才能調伏一切的罪業而有所成就。」

(輪王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

               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

                七、主兵寶。)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消文】:曼殊室利根本續中說:「持咒念誦如果同時毀壞戒律的話,不但不可能得無上成就(指成佛),也不可能得中等的成就(指證悟空性),就連世間法的下等成就也無法達到。所以,佛從來沒有說過,毀壞戒律的人能夠有任何的成就,即使是精勤持咒念誦,也不可能達到涅槃解脫的境地。只有愚癡的惡行人,才以為憑藉念誦持咒就可以成就,那裡知道毀壞戒律的人,連人、天善趣都無法達到,更何況是究竟成佛呢!」

 

 

  康壠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消文】:也說:「若是碰到饑荒的時候,沒有比糧麥更重要的了。同樣的,如果想成就一切佛法,就沒有比持戒更重要的了,所以應當勤學戒律的內容。另外,倘若想清淨持戒,就應該經常思惟業果的道理,了解守戒、毀戒的功德和過失,認清楚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才能真正生起護戒的心。因此,思惟業果的道理,是真實的教授,不思惟業果的內容,必定無法清淨的持戒。」

 

 

  霞惹瓦亦云:「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消文】:霞惹瓦也說:「一切的禍福都有它的業因,如果能夠依照戒律的內容,信受奉行,無庸置疑的,一定能得到一切的善果。因為戒律能調伏煩惱,所以使得內心清淨;內心清淨則易入禪定;得禪定就能生出解脫的智慧。不但生前身心時常處於喜樂的狀態,死後也能因為持戒的功德,而生於人、天善趣,甚至達到最後成佛的果位。」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消文】:善知識敦巴說:「有一類的人,依止戒律,但是毀謗持咒念誦;又有一類的人,重視持咒念誦,卻輕視戒律。這兩者都有所偏頗,只有我的上師阿底峽尊者,能毫不衝突的使戒律成為持咒念誦的助伴,也同時讓持咒念誦成為戒律的助伴。」

 

 

  覺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決擇已,於此安住。我毘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消文】:阿底峽尊者也說:「我在印度那爛陀寺時,凡遇到大事、或者突發狀況必須作決定時,都會先召集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反覆討論是否違背三藏的內容。一旦確定沒有違背,就按照決定的事項去執行。另外,我在蓮花戒寺時,見到那裡的上師們,除了要問是否違背小乘的戒律以外,還要加問是否也違背了大乘的菩薩戒行,所以一切事情的處理,都是以戒律的條文為依據。」

 

 

 

【課文】:(19808~19910)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若於法品,與上相違。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博朶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又傳說大覺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消文】:想要清淨持戒,除了上面所說,時常思惟業果的道理,生起歡喜的心來持戒以外,還要進一步對治煩惱,才能使戒律真正清淨。就如內鄔蘇巴所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與內在的煩惱爭鬥。因為煩惱不被調伏,戒律就不可能清淨,戒律不能清淨,也不可能生出降伏煩惱的定力、和斷除煩惱的慧力來,如此又如何圓滿戒、定、慧三學呢?不能圓滿戒、定、慧三學,便註定要永遠漂流生死。」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消文】:但是,如何與煩惱鬥呢?先要認識煩惱的內容(如前集諦中所說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再進一步思惟煩惱的過患和離煩惱的殊勝利益,最後以正念正知來防範煩惱的發生。只要煩惱一生起,就馬上用對治法遮除。看清楚心中和那些煩惱相應,都要把它視為怨敵,不斷地用矛擊刺(比喻用對治法),不讓它有絲毫喘息的機會。

 

 

  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

【消文】:如果不這樣用正念正知力來防護,隨時與煩惱鬥爭,而是任由煩惱生起,不起對治,安然忍受隨順它轉,就好比資養敵人,讓他日益坐大,總有一天終致無法抵擋,而成為他的俘虜,聽命於他。所以,應當盡力地遮止煩惱的生起,一旦生起,也要立刻斷除,不讓他有相續的機會。

 

 

  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若於法品,與上相違。

【消文】:應該像在水上作畫,讓煩惱立刻消失,而不要像在石頭上刻字,歷久不滅。就如親友書中所說:「應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麼樣的狀態。若是惡心起時,就要像在水上作畫,讓它馬上消失;如果是善心生起,就必須使它如在石上刻字,歷久不滅;倘若是無記心生起,就要像在灰土上寫字,風吹塵揚,隨時可滅。雖然最初對治煩惱時,總覺得煩惱的力量比較強盛,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精勤對治,漸漸終能戰勝煩惱。先是使它不再相續,最後一定能完全斷除。」如果是用在佛法的修學上,情況則恰好相反。

 

 

  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消文】:入行論中也說:「我應當視煩惱為我的大怨敵,而和它作戰,先認清這個敵人的形相,再設法除去它。無論如何,寧願被燒殺,甚至捨掉性命,也絕對不能對它屈服。」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

【消文】:善知識樸窮瓦也說:「雖然我偶而會被煩惱壓伏,但是我絕不屈服於它,只要煩惱一生起我就與它鬥爭,並且立誓一定要勝過它。」

 

 

  博朶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消文】:博朶瓦聽了這番話以後說:「如果能夠這樣的話,煩惱一定是當下就退卻了。」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消文】:世間的怨敵在打敗時,可以退居他方,等強盛時再來報復。煩惱這怨敵卻不同,如果能夠一次根本拔除,它就不會退藏他處,而再來報復了。如今,煩惱之所以能一再生起,實在是因為我們不能精勤破壞煩惱的緣故。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消文】:入行論中說:「世間的敵人,將他驅擯出自己的國家後,便會退居他方,等到兵力養足了再來侵犯。煩惱這個敵人卻不同,只要能夠以慧力斷除,它又有何處可以藏慝,將來再伺機報復呢?儘管如此,煩惱的怨敵還是無法降伏,這都是因為我的意志薄弱、不能夠精進的緣故。」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消文】:女絨巴說:「煩惱生起時,不應該放逸、懈怠而不予理會,應當趕緊對治,遮除它的相續。若是無法遣除,就立即修獻曼達,供養諸佛菩薩,祈請三寶、上師或者本尊等的加持,接著持咒念誦,這樣就能折伏煩惱。」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消文】:朗日塘巴也說:「不論煩惱移往何處,我都是牢牢釘緊,沒有絲毫的放鬆,這樣一次就能折伏煩惱了。這是我隨時與煩惱鬥爭的情況。」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消文】:更應該如阿蘭若師所說:「我晝夜除了觀察自心以外,沒有做別的事情。」如果能夠這樣,一定能對治煩惱。

 

 

  又傳說大覺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消文】:又聽說阿底峽尊者,不論一天碰幾次面,他都會問:「善心生起來了嗎?」可見對治煩惱有多麼的重要,若是無法對治,就是想生起善念也非常的困難。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解脫正道”篇【五】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