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卄】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495行〜第151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25************************************************** ** ******** *

【課文】:(14905)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

 

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消文】:

像這樣為了令初無犯而努力防護,就像《集法句經》所說:「如果造作諸惡業,沒有修福,就會錯失正法而得非法。具有惡業的人死時充滿怖畏,就有如在大海中壞散腐朽的船一樣,隨時可能沉沒。如果已經修福,沒有造作惡業,行持善士的種種殊妙法軌,那麼死亡時就根本沒有怖畏,就好像搭乘堅固的船隻安安穩穩地登上彼岸。不要依照前一偈頌而作,應該像後一偈頌而行持。

 

如果講說許多如理的言辭,但是卻隨著放逸而轉,實際獲得的義利非常少。相反地,如果只知道少許法義,然而卻能隨所知法義正確行持取捨,能獲得的義利非常大。

 

本段文闡釋實修義利殊大。、

 

【師父口述20-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4908)

《集法句》云:「

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痴,此等能得沙門分。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消文】:

《集法句經》說:「

如果一個人宣講很多如理的言說,但是卻放逸而不如理行持,就好像牧人數別人的牲畜,得不到沙門功德。

雖然很少宣講如理的言說,然而能夠如理如法行持,又能遠離貪瞋痴,這些人能獲得沙門功德。

比丘樂於防護、深深怖畏種種放逸,自己導引遠離惡趣,就好像象自己走於淤泥。

比丘樂於防護、深深怖畏種種放逸,自己抖落一切惡業,就好像強風吹落樹葉一樣。 

又如《親友書》說:「如果希求善趣、希求種種解脫,祈願(大王)多多修習正知見,如果存有邪見,雖然造作種種善行,所有果報都還是苦的。

 本段引《集法句經》中四偈頌證成前段本文所說實修利大、這段偈頌闡釋具正知見是造作生善趣、得解脫之因,否則再多妙行都只能感得苦果。

 

 

【師父口述20-2】:請點擊↓

                                      

 

 

 課文】:(14912)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消文】:

對善惡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能夠如理觀見,這是能夠成就一切諸乘,以及成辦一切士夫的殊勝利益,不可或缺的根本。

 

所以應該多多閱讀前面所說的(業果道理),以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以及《阿笈摩》等經論中所說的許多因緣公案,還有其他經典。使得對因果生起猛利而恆常的定解,並且應當看作最重要的行持 

本段文闡釋要成就一切諸乘與成辦一切士夫義利,最根本的就是於因果道理有正知見、教誡行者要多多研閱業果方面的經論公案,並且視為最重要的行持。

 

【師父口述20-3】: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2)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

 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消文】:

這是科文,於科判表第三頁表六中,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之二,發此意樂之量。闡釋發起正修下士意樂之量。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只知道追求現世的安樂而已,對於追求後世安樂則只是說說罷了。

 

現即更換它們的位置,也就是以希求後世安樂為主,現在安樂為副帶的希求,這樣才算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然而必須使希求後世之心堅固不搖,因此,希求後世之心生起之後,還必須好好地努力修習。

 本段文先界定我們以前的行相只在於希求現世,而對於後世利益則僅止於言辭、簡要闡釋如何圓滿生起意樂之量。

 

【師父口述20-4】: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4)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 

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消文】:

這是科文,於科判表第三頁表六中,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之三,除遣此中邪執。

 

也就是有一些人,對佛經上所說「生死所有一切圓滿都應當捨棄」作了錯誤的理解,他們認為,身、受用等種種圓滿,以及增上生等,都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發起希求後世之心是不合道理的。

 

然而所希求的當中,大致可以分成二種,也就是對於現世應希求的,以及對於究竟所應希求的。

 

生死輪迴當中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希求解脫者在現世當中也是要希求的,因為透由輾轉獲得暇滿的人身,後世才能夠獲得究竟決定勝。

 本段文是科判於共下士道次修心的第三科,此中共有二邪執應予破除,闡釋後世欲得決定勝,必須依賴圓滿的身、受用、眷屬等,才能輾轉增上。

 

【師父口述20-5】: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07)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消文】:

並不是一切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的增上生事,都為生死輪迴所攝。因為身、受用、眷屬等圓滿究竟,對應的即是佛色身、佛土、佛眷屬等。  

本段闡釋身圓滿究竟即成就佛色身;受用圓滿究竟即成就佛土;眷屬圓滿究竟即成就佛眷屬。因此,於現法及增上生都須希求身、受用、眷屬等圓滿,才可能成就佛果。

 

 

【師父口述20-6】:請點擊↓

                              

 

 

 

課文】:(15008)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消文】: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證成增上生之意涵,並申論增上生是由布施、持戒、忍、精進而成辦。也就是說,由布施波羅蜜成辦受用圓滿;持戒波羅蜜成辦身圓滿;忍波羅蜜成辦眷屬圓滿;精進波羅蜜成辦事業圓滿。 

此外,有許多教典都說這些可以成就佛色身。因此,修習一切種智的人,經過極長的時間,修習種種最多、最殊勝的持戒、布施、安忍等,也是為了希求它們的勝妙果報,也就是最極殊勝的身、受用、眷屬等增上生事。

 

本段文強調許多經論都有闡述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結論說,佛是經極長時間修習極多殊勝戒施忍等才得成就勝妙果報。、

 

 

【師父口述20-7】: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011)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

 

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消文】:

關於應希求成辦究竟決定勝方面,就像《入行論》當中所說:「藉由暇滿人身這條船,才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大苦海。

 

這偈頌的意思是說,必須依賴暇滿人身,才能夠度越三有大苦海,成就勝妙一切種智。而且這必須經過多生多劫,因此,能夠成辦這種暇滿人身的殊勝因,也就是持戒,這是道之根本。 

本段引《入行論》證成若要度脫生死大海必須依賴暇滿人身、再次證成度諸有海、趣妙種智都必須依靠暇滿人身,而要得暇滿人身的根本在於持戒。

 【師父口述20-8】: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101)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芻等圓滿學處。

 【消文】:

如果暇滿人身沒有圓滿一切德相,所能成就的功德只有一點點,儘管修習種種道,但是進步非常有限。所以一定要有最圓滿的人身,在這當中,只是修習沙彌等尚未圓滿的學處,還是不夠的,因此,必須努力修習比丘等圓滿學處。

 

本段以及下一大段本文是深信業果這一章的結論,事實上也是下士道的結論。宗大師教誡行者,只有暇滿人身而無圓滿德相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圓滿德相的暇身,而且必須努力修習苾芻律儀、菩薩律儀、以及金剛乘律儀。、

 【師父口述20-9】:請點擊指示.gif  

 

 

課文】:(15103)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住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苾芻何為。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消文】:

有人說,持戒如果是為了成就往生善趣的果報,那麼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等也能獲得,何必護持難行且義利微少的苾芻律儀等呢?諸苾芻等,指三種圓滿學處,即苾芻律儀、菩薩律儀、以及金剛乘律儀。

 

又有其他人說,如果別解脫律儀的所有要義,是為了成就阿羅漢果位。然而,年齡未滿二十歲的比丘,不能受別解脫律儀。持八戒的居士也有能夠成就阿羅漢果位的,所以應該讚歎受持八戒的居士,苾芻律儀既難行,又少義利,何苦來哉?應當知道這些都是完全不了解佛法要義者的極大亂說。應該以別解脫律儀為基礎,然後步步增上,直到成就無上菩提,仔細而殷重地受持圓滿律儀。共下士道修心次第講完了。

 

本段文指出前列幾項說法為不解佛法要義者極大亂言,並教誡行者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師父口述17-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 篇 →結束 

“希求解脫”篇【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