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五 

 

 

下士道    深信業果

 

          054(寫字.gif

 

                         十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333行〜第134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316************************************************** ** ******** *

【課文】:(13303)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

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消文】:

根據造業時所依的方面,導致業力極大的部分。

也就是說,譬如鐵丸,雖然是小小的一顆,但是也會沉入水底,如果將它作成器皿,雖然變大了,卻可以浮在水面,這個比喻是說智者與不智者所作的罪惡,有輕重差別。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這句話的依據是,根據)《涅槃經》中所說的,那些不智者(所作罪惡),就像蒼蠅沾到黏液無法脫離那樣,雖然是小罪業也脫離不了。

 

本段引《涅槃經》闡釋前所立宗: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段述愚痴者,即不智所作。

 

【師父口述11-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304)

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汙。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痴,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消文】:

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的原因是沒有懺悔心,不知應當行持善行,又因為覆藏自己的罪過,即使往昔有積累善行,也遭受到這些惡業染汙了。所以,本來所作小罪只是現法應獲輕受果報之因,卻變為後世墮入大地獄極重果報之因。

又比如投一把鹽在很少的水中,水就會變成很難喝,或者比如只欠人一文錢,但是由於無法償還,漸漸地被逼得走頭無路,飽受種種苦惱。

又說有五種因相,雖然(這五因相)應當感得的是現法輕報,卻能變成感得墮在大地獄中的因,這五種因相就是重愚痴、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以及先無善行。

 

本段闡述有五種因相本是僅受現法輕報之因,然而由於無悔心,卻變成墮入那落迦之因。

 

【師父口述11-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3307)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消文】:

所以,前面所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的輕微是指智者具有能夠懺悔往昔所作過失、能夠防護未來不造作惡業、能夠不覆藏種種惡業、能夠精進勤修善業、能夠對治已造諸惡業。如果這些都不修,卻自大自誇是智者,因為輕蔑而明知故犯,罪業就特別深重了。

《寶蘊經》也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如果都趣入大乘而且具有轉輪聖王的地位,這一切有情都以數量多如大海、燭炷高廣如須彌山的燈燭,供養佛塔,如此供養所得的福德,與出家菩薩以小燈燭塗油脂供養佛塔所得的福德相比較時,還不到百分之一。」

這段經文當中(所提到的一切有情與出家菩薩)供養時的意樂,也就是兩者供養時的菩提心,以及兩者供養時所依的福田都是一樣的,然而兩者所供養的物品,卻有極大的差別,由此可知所依門之業力輕重差別極為明顯。

 

本段經文非常淺顯易了,主要意趣在於闡述出家菩薩的小供養所得福德(具戒供養),遠遠大於未出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量如大海高廣如須彌山的供養所得福德(非具戒供養)。

 

【師父口述11-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313)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消文】:

從這個道理可知,以無律儀與有律儀相比較的時候,或者)同樣具有律儀的時候,具足一種(律儀)、具足二種(律儀)以及具足三種(律儀)的出家菩薩,在修行的時候,顯然都是後者優於前者。

例如有些在家居士修持布施等善行時,有受持齋戒律儀而修所得善根,與沒有受持齋戒律儀而修所得善根相比較,有極明顯的大小差別。

 

本段強調,從《寶蘊經》所說的道理可以知道,具不具戒所作罪惡而有輕重,又在同樣具戒的情況下,具越多戒業力越大。

 

【師父口述11-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2)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消文】:

《制罰犯戒經》說,與一般具十不善業的世間人,在百年當中沒有間斷地積集惡業相比較。如果比丘毀犯律儀,身披代表大仙幢相的袈裟,受用信者施物一日夜,所造作的不善業極多。這也是因為所依門的罪惡力極大的緣故。

 

本段引《制罰犯戒經》闡述犯戒比丘披袈裟受用一日夜信者施物而造作惡業,與具十不善業世間人於百年當中無間造作惡業相比較,其罪惡極大。

 

【師父口述11-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3)

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

 

【消文】:

《分辨阿笈摩》也說:「寧願吞食熱鐵丸,儘管它所冒烈燄極可怕,也不願以犯戒身受用信眾提供的食物。」這段戒經經文所說的對象包括犯戒與怠忽律儀者。

 

本段再舉《分辨阿笈摩》所說,證成若以犯戒身受用供養,所作惡極重。

 

【師父口述11-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3404)

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消文】:

敦巴尊者說:「相較於皈依正法之後所造作的罪惡,十不善業所造的罪惡可以說是極微量的。」現在已經明白的確如此。

 

本段文引敦巴尊者的語錄結示,有律儀之身所造惡業遠較十惡業極重。

 

【師父口述11-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十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