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47行〜第117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6************************************************** ** ******** *

 

【課文】:(11407)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窩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消文】: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當中由教授中出又分二:

別學與共學。

然後,共學學處又分六,當中第五為由知勝利勤修歸依,

又分二:攝分所出勝利與教授所出勝利。

八種皈依殊勝利益: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

四、積廣大福;

五、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

八、速能成佛。

第一、可以成為真正的佛弟子。總的來說,關於內外道之分別,有多種說法,然而,阿底峽尊者與寂靜論師的說法,獲得多數共同承許,他們都是以有沒有皈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基準,也就是說,獲得皈依之後,始終沒有棄捨的話,才能稱為內道。因此,剛剛趣入的佛弟子,必須以至誠恭敬的心視三寶為大師,如果沒有獲得皈依,無論作任何種的善業,都不能視為佛弟子。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一種勝利。

 

【師父口述10-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09)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湼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消文】:

 第二、成為一切律儀所依之處。《俱舍釋》說:「受皈依就是接受一切律儀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也說:「優婆塞,皈依三寶是八種律儀的根本。」這當中的主要意思是……藉由皈依而能堅固希求涅槃的意樂,從這種意樂而生起一切律儀。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二種勝利。

【師父口述10-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11)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猪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猪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

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

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湼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

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消文】:

 第三、往昔所造作的業障,能夠獲得減輕,甚至完全淨除。《集學論》當中,關於歸依能夠淨除罪障的段落提到:「這裡應該以受生為豬的因緣作為比喻。」有一位天子本來應當投生為豬,因為皈依的緣故,因而並未受生豬中,這就是因為皈依能夠淨除感得受生惡趣業因的緣故。「如果皈依佛,就不會墮入惡趣,在捨棄人身之後,一定能感得受生天界的果報。」至於皈依法及皈依僧,也是這樣。所以,皈依三寶之後,往昔積集的罪業,有些能轉變成輕微,有些能徹底淨除。

第四、積集廣大的福德。

第五、不墮入惡趣。這項勝利可以從前面所說可知。

第六、不為人與非人所障難。

就如經中所說

「那些遭遇怖畏的人們,多數都是歸依山林、園囿、以及所供奉的樹木神等。

他們所歸依的境並不是最尊最勝最第一。他們雖然有歸依,但是不能解脫眾多苦厄。

如果那時候有歸依三寶,透由了知苦與苦集,就可以超越種種苦。

能離苦得樂的八支聖道,可以引導趣向般涅槃。以智慧能觀見四聖諦。

這樣的歸依才是最尊最勝最第一。藉由這種歸依,才能解脫眾苦。

這種勝利應該以成就風索外道歸依佛的因緣作為譬喻。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三第四與第五第六種勝利。

 

【師父口述10-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506)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消文】:

 第七、凡所有想成辦的如法目標都能夠達成。不論行持任何如法的作為,如果事先供養、歸依三寶,向三寶祈禱順利成辦,就能夠輕易達成。

第八、能夠快速成佛。就如師子請問經所說:「由淨信心斷除無暇。」也就是說,因為獲得殊勝的閒暇,又能值遇殊勝的歸依處,修學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夠成佛。按照以上所說,憶念歸依的種種殊勝利益於每天當中,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勤修歸依。

 

本段教授所出第七、第八種勝利,並結勸行者勤修歸依。

 

【師父口述10-4】: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1509)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消文】:

第六類(共通的學處)是從最平常的開玩笑,到最嚴重的性命邊緣,都應當時時刻刻守護歸依,不捨棄三寶。肉身性命與一切受用,終究會消失,:如果為了這些遲早要消失的身命受用而捨棄三寶,那麼必定感得一切生中都要不斷地受苦,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捨棄歸依。

經過這樣的思惟之後。要不斷地發起誓願,即使是在開玩笑的時候,也不應該說出棄捨歸依之類的話來。有些大德主張這樣一種學處,說不論是前往何方,應該對該地方的如來修持歸依,但是並沒有任何根據。

 

本段再次勸誡行者,應常起誓願不棄捨歸依。宗大師同時提醒行者,有部分先覺主張前往何方,應向該方所之如來修學歸依,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根據。

 

【師父口述10-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512)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消文】:

以上六種共同學處,是根據《道炬釋論》來宣說的。各別學處的前三種學處,是根據《涅槃經》來宣說的。各別學處的後三種學處(消文者注,指修行應學),則是出自《歸依六支論》。

就像這部論所說:「應該對佛像、偈頌、以及甚至是碎黃布,應信解為佛寶、(對於偈頌)應該信解為佛親口宣說的諸法寶,不應該毀謗,應該至誠恭敬地頂禮,已具淨信或者還未淨信的人,應當視為善知識。

 

本段簡略說明教授中出之別學與共學學處的實際出處。

 

【師父口述10-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01)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消文】:

 關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這些,迦摩跋(解釋)說:「這些學處,內鄔蘇跋想必應該也宣說過了,因為我們兩人是同時在阿蘭若師座前聽受的。」這段話是出自阿蘭若師傳給壟跋嚩的道次第當中。

如果有違犯這些學處,會成為虧損歸依與棄捨歸依的道理。有一種說法,說違犯六種學處就構成棄捨歸依,也就是指前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等。另外有一種說法,說違犯九種學處,才構成棄捨歸依,也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六種學處,再加上違犯後三種各別學處。其他的只是虧損歸依的因罷了。

然而,思惟以下情形,如果違犯了「為命亦不棄捨」,其實是棄捨歸依。因此,雖然沒有棄捨三寶。但是卻愛著於不是內道三寶的大師、諸法、與僧伽眾等,這也違犯了「不說有其他的大師」之學處,因為心裡沒有至誠恭敬的歸依,所以也是棄捨歸依。如果沒有違犯這些,而只是違犯學處,就不是棄捨歸依的因。

 

本段闡釋棄捨歸依的實相。

 

【師父口述10-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08)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消文】:

 因此,歸依是能夠趣入佛教的大門。如果有至誠恭敬的歸依,而不是只有嘴巴說說而已的話,那麼就等於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內外一切障緣都無法違害。各種不同的功德,很容易生起,而且很不容易退失,同時還能夠輾轉加倍地增長。因此,就如前面說過的,要由怖畏三惡趣苦,以及憶念三寶功德而受持歸依,努力做到不違犯歸依諸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本段結勸行者應淨修歸依,並應勵力守護不犯。

 

師父口述10-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11)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消文】:

 如果這樣想,像這樣念死,並且想到死後一定墮惡趣,於是生起怖畏,能夠從這種怖畏當中救拔出離的歸依處,就是三寶。可是,如果歸依三寶之後,不違犯學處時,歸依處是怎麼救拔我們呢?

如《集法句經》所說:「能夠斷除三有輪迴痛苦的方法,我已經教授給你們了。如來即是應歸依的大師,你們應該按照所所教授的方法修行。」

佛世尊是我們歸依的大師,僧伽是歸依已真正修行時的助伴,所以,我們實際歸依的是法寶。因為如果能夠得到法寶,就可以解脫怖畏的緣故。最基本的法寶,就是行者剛開始修習時,遠離一分過患即斷除,增長一分功德即證得,這斷過與證德二事,不斷加倍輾轉增上而安立的。不是離開此二事,忽然從他處得來的。

 

本段以問答方式欲遣除行者對於歸依能救拔出離怖畏的疑惑,教誡行者當如實歸依三寶,並應如理如法勤修斷證二事。

【師父口述10-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703)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消文】: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澈底了解善業、不善業以及善業果報與不善業果報之差別,同時要如理地思擇取捨而正確修行,這才是修法。如果不長時思惟善不善業以及善不善果報,而不能如理取捨,就不能遮止趣入諸惡趣的因,縱使對惡趣有怖畏心,也不能解脫墮惡趣之怖畏。因此,為了能夠從墮惡趣果報中救拔出來,就必須在因地時,對治隨順不善業的意樂,關於這點又必須依賴對於業果有堅固勝解的信心。

 

本段為深信業果所作的「開場白」。宗大師教誡行者應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並應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師父口述10-10】: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皈依三寶〞篇─結束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