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05行〜第1021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7************************************************** ******** *

【課文】:(10005) 其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一,知功德;

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

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

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消文】:這是淨修歸依的第三項,原科文作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攝決擇分”當中簡略地分成四個部分:

一,知功德,也就是知道歸依境的功德而歸依;

二,知差別,也就是知道歸依境的差別而歸依;

三,自誓受,也就是自己生起誓願而歸依;

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也就是不認為還有別的歸依境而歸依。

第一部分,“知道歸依境的功德而歸依”,必須能夠憶念歸依處的功德。這部分又分成三項:

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現在闡述佛功德,這部分分成四方面。

 

本段科文顯示本論依“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所述,為行者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三寶。

 

【師父口述2-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008) 身功德者。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贊所說,而憶念之。

如雲:“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

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消文】:關於歸依處的身功德方面。

要常時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同時也應該依照喻贊中所描述的來憶念諸佛。

就像“喻贊品”當中所描述的

“相好莊嚴的世尊身體殊勝美妙,是眼睛的甘露,好像那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聚集群星而為莊嚴。

釋迦牟尼佛的金色身體,以法衣端莊的披覆,就好像金山的山頂有霞雲圍繞一般。

世尊沒有莊飾,面輪就極為光滿,縱使是無雲的滿月,也不能相比。

世尊的雙唇有如殊妙的蓮花,和陽光下開放的蓮花相比,連蜜蜂都難以分辨,於是猶豫不定,好像懸吊著繩索一般地盤旋。

世尊的面輪呈金色,牙齒潔白極端嚴,就好像秋夜潔淨的月光,照入金山的間隙。

世尊的右手有輪相的殊勝裝飾,藉由右手撫慰怖畏生死的眾生。

世尊行走的時候,雙腳宛如勝妙的蓮花印在地上,實際的蓮花那有如此莊嚴。

 

本段闡釋佛功德之身功德,歸依者須常時思念諸佛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同時應依“贊應贊”之“喻贊品”中所述憶念諸佛。

 

【師父口述2-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013) 語功德者。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雲:

“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

  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消文】:關於語功德方面。

任憑十方世界中一切有情,在同一時間各自提出不同的問題,世尊能夠以與現前一剎那之念相應的定慧,所有的問題全都能把握住,然後以一句話就能夠回答一切問題,所有提問的有情也都能依自己的語言得到領悟與了解。

應該思惟語功德為什麼稀有的道理,就像“諦者品”當中所說

“如果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在同一時間,以各自特有語言向世尊請問,世尊能以一念相應心完全掌握所有問題,然後以一句話就能回答所有的問題。

從這點應該了知,殊勝導師在世間以梵音宣說正法,透由這種梵音可以善巧地轉正法輪,盡除所有人天有情的苦厄。

 

本段闡述佛的語功德,令吾人了知世尊能以一念相應慧於一時攝持十方世界有有有情的提問,並以一句話回答一切問題,而所有提問的有情都能依自己的語言悟解。

 

【師父口述2-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03) 又如百五十頌雲:

“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痴。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消文】:又像“百五十頌”所說

“見到世尊的面輪祥和可愛,在世尊座前聽聞這些非常和美的說法聲音,就好像明月傾注甘  露一般。

世尊的言語能夠息滅貪欲的垢染,就好像雨雲能夠去除空氣中的灰塵;世尊的言語能夠拔除瞋恚毒蛇,就好像金翅鳥取龍為食一般。

佛語能夠摧壞我們的無明愚癡,就好像日光照亮黑暗一樣,佛語也能夠摧毀我們的慢高山,就像能破一切的金剛一樣。

了知真實義,所以沒有欺誑;沒有過失,所以能夠隨順;善巧的相互連貫,所以很容易理解。因為有以上功德,所以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同時,只要一聽到佛語,就能吸引聽眾的心意,如果對所聽到的佛語如理思惟,亦能夠斷除種種貪痴煩惱。

佛語能夠使所有匱乏者獲得慶慰,也能夠使放逸者回歸自性,能夠令貪著現法者生起厭離心,所以佛語能隨順不同根器者而轉。

佛語能夠使上等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智者增長智慧,能使下等智者摧壞無明煩惱,所以佛語能遍利眾生。

應該這樣思惟(語功德)。

 

本段引“百五十頌”之描述為行者闡釋佛之語功德,這段頌詞明月注甘露形容梵音極和美,以妙翅鳥比喻佛語淨貪塵之功德。

 

【師父口述2-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09) 意功德分二。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如贊應贊雲:“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消文】:佛功德的第三功德為意功德,又可分為智功德悲功德

智功德就是對於一切所知境界,不論如所有性所攝或盡所有性所攝。就好像觀看手中的庵摩洛迦,世尊的智慧能夠毫無障礙地運轉於一切所知境界。除了佛世尊以外,其他有情對於一切所知境界的寬度,廣度,由於智量狹小,因此都不能遍知。

像“贊應贊”中所說:“唯有世尊的智慧能夠遍知一切所知境界,除了世尊以外,只能說所知道的相當寬廣。”

“贊應贊”中又說:“世尊對於一切時中諸法的一切緣起之根本(即因),就好像觀看掌中的酸果一般,都在世尊心意運行的境界當中。

一切法不論是動法或非動法,不論是一種或是多種,世尊心意運行其間無所障礙,就好像風流動於空中一般。“應該這樣思惟佛之智功德。

 

本段以“贊應贊”闡釋佛之智功德。

 

【師父口述2-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12)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如百五十頌雲:

“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諦者品亦云:“若見痴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

       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消文】:悲功德方面。像一切有情被煩惱系縛而無所自在一樣,世尊也被大悲系縛而無所自在,因此,只要看到種種苦惱的眾生,世尊常時生起大悲,從沒有間斷。

就像“百五十頌”當中所說

“一切眾生都被煩惱系縛,無一例外。世尊為了要救拔眾生的煩惱,常時為大悲系縛。

認為應該先禮敬世尊,還是應該先禮敬大悲呢?世尊已了知生死過患,卻還久住此世間。

“諦者品”當中也說:“見到眾生的心被無明黑暗遮蔽,以致於陷入生死輪迴的牢獄當中,所以世尊發起了大悲心。”

“諦者品”當中又說:“世尊見眾生的心意被貪欲遮蔽,又由於猛利的愛著,而常時耽著於五欲之境當中,以致於墮落在貪愛的大海中,所以世尊發起大悲心。

世尊見眾生被煩惱所惑,以致於病苦憂惱不斷逼迫,為了斷除眾生的苦,所以世尊生起大悲心。

世尊常時生起大悲心,而且從來沒有不生起的時候,這是世尊長久與眾生住在這個世間的原因,所以佛沒有過失。應該這樣思惟憶念佛之悲功德。

 

本段引“百五十頌”所說,證成前段所闡釋之悲功德。至於偈中之提問:先禮尊抑或先禮大悲?消文者認為包括世尊在內的三世諸佛都是因大悲而常久住世,所以應該先禮大悲。

 

【師父口述2-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206) 業功德者。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复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如百五十頌雲:“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 “

贊應贊雲:“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消文】:關於佛的業功德。

也就是佛世尊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以任運與無間兩種行相,沒有錯漏地饒益所有眾生。此外還根據所化眾生的根機差別,對於堪能度化的眾生,世尊都會使這些眾生圓滿希願,遠離種種衰損,一定能成辦所有應作事業。

像“百五十頌”當中所說:“世尊宣說摧毀煩惱的道理,揭示種種擾亂如法修行的障礙;世尊宣說生死輪迴的苦性,也顯示如何到達無怖畏的地方。想要利益眾生的世尊,凡是能夠利益有情的事業,世尊如果還沒有做到的話,那麼豈有其他事業呢?“

“贊應贊”當中說:“尊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世尊如果沒有度化眾生的話,有什麼比這更衰損的事?如果世尊沒有安住世間,豈會有這種圓滿的事?”應當這樣憶念佛的業功德。

 

本段闡釋佛之業功德任運無間地饒益一切有情,堪引化者希願皆圓滿,衰損皆遠離,所應作事定成辦。

 

【師父口述2-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211)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恒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消文】:以上是大概宣說憶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從其他方法憶念,也可以從其他方法生起對佛的淨信心。如果能夠不間斷地憶念思惟,那麼,淨信心的勢力會非常猛利,而且會持續不斷。至於法功德與僧功德。也是一樣。

 

本段簡單地為憶念佛功德結示,並提示法功德與僧功德也應以同樣的意樂憶念思惟。

 

【師父口述2-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213)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消文】:依照以上所闡述的道理修習,如果我們能夠澈底了解,那麼,就會明白所有的經論都是開示三歸依處的功德,所以,這些經論都能夠成為修行時的教授。

 

本段教誡行者照著以上所說的道理修習,澈底了解之後,就會明白所有的經論都能成為修行教授。

 

【師父口述2-9】: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三】“〜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