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31行〜第104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8**************************************************** ******** *

 

【課文】:(10301)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消文】:有一些人認為觀察思惟與實際修行是分開的,於是在實際修行的時候,就棄捨觀察思惟,這些人無形中遮止了許多集聚資糧,淨治罪障的法門與機會,因此,應當明白這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是修習無量佛法心要的大障礙。

如果恆常修持憶念三寶功德,心將會隨著修持而漸漸轉變,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修心會遭遇稍許困難,久而久之就能隨著修持運轉。此外,如果能夠常時作意“希願證得如所隨念之佛”的話。這就是發菩提心,不論白天或夜晚佛都會現前,在臨終的時候,不管遭遇什麼樣的苦難,隨時憶念佛功德的心始終不會退失。

 

本段宣說隨念佛功德的殊勝利益,勸勉行者初時修心稍難,後時定能任運轉。

 

【師父口述3-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304) 三摩地王經雲:“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

              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此复說雲:“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雲: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雲: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雲: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雲: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 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消文】:“三摩地王經”說:“告訴你們的道理應該澈底了解,一個人如果不斷的觀察思惟,由於常時安住在這些觀察思惟當中,心就能夠趣入觀察思惟的境中。

因此,常時憶念世尊的佛的身語意等功德,以及佛的無量智慧,恆常能夠修習隨念,心續自然就會趣入相應。

這樣一來,行住坐時,欣喜好樂世尊的智慧,就會生起成為世間無上殊勝的願菩提心。

“三摩地王經”)又說:“以清淨的身語意等三業常時讚歎佛的殊勝功德,以這種意樂修習身心相續,無論晝夜都能見佛。

如果時常生病而身心難安,甚至承受臨終的痛苦,憶念佛功德的心也不會退失,病苦與死苦都不能奪去憶念佛的心。“

博朵瓦說:“如果不斷的思惟,漸漸的就能夠堅固信心,漸漸的清淨身心相續,就能夠獲得佛的加持。深信,於佛正法,繫念思惟,堅固持守。因為在這方面獲得決定信解,所以能夠從思惟而誠心皈依,如果對於所學習的能夠正確學習,那麼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成為佛法。然而,我們對於諸佛不可思議智慧的信心,還不如對於準確占卜者。

博朵瓦語錄當中又說:“譬如有一位口碑很好的占卜者告訴你說,我知道你今年沒有任何災難禍患,那麼你心裡就會覺得安心。如果他告訴你說:“今年你將有災患,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那麼你就會努力照辦。如果辦不成,心裡就會覺得不安。而有以下這種想法,他告訴我的事,我沒有做到。如果佛陀的制戒說,這些應該斷除,這些應該行持。你會放在心上嗎?如果沒有做到的時候,你會憂慮嗎?非但不會,反而找藉口說:“種種教法雖然這樣說,然而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地點也不同,那些律儀都不可能實行了,必須像現在這樣做才對。你會輕易放棄教法而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本段引博朵瓦語錄中為前段中“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詳加闡釋。

 

【師父口述3-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313)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消文】:如果不觀察思惟,完全隨順自己的喜愛,那只是亂說話罷了。如果不是這樣,(換句話說,如果經過觀察思惟回到自己的內心詳細的觀察,就能體會博朵瓦所說的話極有道理。所以應當不斷的思惟佛功德,一直不斷的努力,直到生起決定勝解為止。

如果對於佛功德生起堅定信解,那麼,對於成就佛道的法(即法寶)以及對於如法修行的人(即僧寶),也都能夠生起同樣的堅定信解,這樣就是通達皈依(三寶)的真正涵義。如果生不起對於佛功德的堅定信解,那麼,能夠轉變心意的皈依,根本沒有生起的機會,更何況其餘的道支分。

 

本段為憶念佛功德做結示,也藉此教誡行者,若對佛功德不生定解,其他道(中士道,上士道)都不必談了。

 

【師父口述3-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04) 法功德者。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消文】:知功德的第二項是憶念法功德。

也就是以禮敬諸佛為因緣之後,應該如以下方式思惟,具有無邊功德的諸佛,是透過證滅諦與修道諦,盡除所有過失,成就圓滿功德,作為自性,所以教正法與證正法才得以通達。

就像“正攝法經”當中所說:“諸佛世尊的所有無量功德,都是從正法生起的(諸佛世尊)領受正法,並且行持正法;(諸佛世尊)從正法變化種種形像而示現於世間;(諸佛世尊)以正法為根本;(諸佛世尊)從正法出生。(諸佛世尊)以正法為行持之境界;(諸佛世尊)依止於正法,(所以諸佛世尊)都是從正法而成辦(所有無邊無際功德)。

 

本段闡釋佛透過證滅諦與修道諦,並且以除過引德為自性,因此通達教證二法,終於具足無邊功德。

 

【師父口述3-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07) 僧功德中。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正攝法經雲:“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

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

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

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消文】:知功德的第三項是僧功德。

主要是指所有的聖補特伽羅,這些聖僧也是從憶念正法功德而成就的,從這些聖僧如理修行正法這方面去憶念。

如“正攝法經”說:“對於所有的僧伽,應該像這樣憶念,也就是說,僧伽宣說正法,領受與行持正法,並且思惟正法,所以,僧伽是長養正法的田,僧伽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養正法,做正法事業,僧伽以正法為行持的境界,因此他們的法行究竟圓滿,自性正直而清淨。法行,隨法修行而獲致成就,僧伽的法性哀愍,因此成就悲愍心,僧伽恆常安住山林樹下,空閒靜室為修行的處所,僧伽常時趣入正法,常時行持白法梵行。

 

本段引“正攝法經”證成如何憶念僧功德。

 

【師父口述3-5】: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四】“〜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