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消文

         054(寫字.gif

 

 

08 0705

組長:陳長城 消文

 

 

第62頁 01行~ 第65頁 07行                                       消文日期:2009年8月29日

*****************************************

 

 

【課文】:(06201)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消文】:敦巴尊者也常問慬哦瓦說:「你今天思惟獲得暇滿人身了嗎?」慬哦瓦在每次修法的時候,一定要朗誦一遍《入中論》當中的這一偈頌:「如果當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轉,又能隨順緣而住的時候,卻不知道善加把握這暇滿人身,結果墮入惡趣隨他自在而轉,以後要透過什麼事情才能脫離?」以此作為最精要的法義,應該像這樣來修學。本段引用尊者每回見著慬哦瓦時,都要問起的話,以及慬哦瓦每次修法時都要朗誦的《入中論》頌詞,教誡行者應該像這樣好好把握暇滿人身來修學善法。

 

 

 

【課文】: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消文】:照著以上所說的道理去思惟暇滿人身對於成就最勝增上究竟果的意義非常重大,同樣的道理,思惟暇滿人身對於成就現時最勝增上樂勝利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因為增上生當中,要感得自己的身體、受用、眷屬等方面都圓滿的因,就是依賴布施、持戒及忍辱等方面的功德,如果有這個暇滿人身就非常容易成辦這些圓滿之因,對於這些方面的道理也應該思惟。本段闡釋完暇滿人身對於引發畢竟樂的義大(利大)之後,教誡行者,應該以同樣的道理思惟暇滿人身對於成辦身體、受用、眷屬等方面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也是義大利大的道理。

 

 

 

【課文】: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消文】:照以上道理思惟,(這暇滿人身)不論對於現時最勝增上樂勝利,或是對於最勝究竟決定勝利,都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人身,如果不能常時不捨晝夜地努力修習成就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圓滿之因,而讓這暇滿人身白白地消失損壞,那就好比是去了寶洲卻空手而回,那麼來生一定缺乏安樂,得不到暇滿人身。如果得不到暇滿人身,種種的苦自然繼續生起,還有什麼比這更欺誑的事呢?欺誑,自欺欺人。本段教誡行者,思惟了暇滿義大之後,還放逸懈怠而致使暇滿人身空無果,來生必定缺乏安樂,也得不到暇滿人身,再也沒有比這更欺誑的事了。

 

 

 

【課文】:應勤思惟,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消文】:應該照著聖勇論師所說的道理努力地思惟:「像這樣經過無量劫才獲得的暇滿人身,因為愚痴的緣故而沒有在這暇滿人身積集任何福智資糧,他們未來世將墮入難以忍受的憂惱境地,那情形就好像商人到寶洲卻沒有獲得任何寶藏,兩手空空地回家一樣,(現世)沒有修十善業道,後世也得不到暇滿人身,得不到人身那就只有受苦,怎麼能夠享受樂利,別的欺誑都比不過這個,別的愚痴也比不過這個。」照這樣思惟之後,一定能夠生起攝取心要的極大欲念,亦即生起極大善法欲。本段教誡行者應該照著聖勇論師(在某部著作)所說的道理思惟,定能生起極大的取心要欲。

 

 

 

【課文】: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消文】:如《入行論》中所說:「已經給這個工人工錢了,就應該命令他為我的利益努力。如果無法成辦任何恩惠利益,什麼東西都不應該給。」《入行論》中又說:「藉由有如皮筏的暇滿人身,才能安渡生死大苦流。這艘人身筏以後非常難再得到,愚痴的人啊!不要竟日睡眠。」又如博朵瓦在《喻法》中所說:「前兩個比喻(指蟲禮與騎野馬)代表暇滿人身難得。一隻昆蟲頂禮和一個瘸子騎野驢都是極為罕見的事。堪蘇耶喜圖登講說一隻蟲由地底鑽出來向佛陀頂禮的故事。這故事比喻要從惡趣解脫並且獲得暇滿人身是非常困難的。至於野驢的故事,是說有一個瘸子偶然跌坐在一隻野驢背上唱起歌來。當人們問他為什麼唱歌的時候,他回答說:「對我來說能夠騎在野驢背上是很神奇的事,如果我這個時候不唱歌,那要什麼時候唱呢?」

後兩個比喻藏魚與梅烏)代表暇滿人身意義重大。故事是說有一位藏地建築工人到一個家庭作客,那家人招待他吃魚,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魚。由於太好吃了,所以他貪婪地吃得很多。結果當他吃太多而想吐的時候,就用腰帶把脖子勒住。當人們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他回答說:「魚太好吃了,如果把它吐了出來,那會是一大損失!」最後一個比喻是有一個貧窮的小男孩參加宴會,不但吃了很多食物,還拚命塞超過他的食量。當朋友們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小男孩回答說:「這很可能是我能獲得那麼美好的食物的唯一機會。我必須立刻就吃掉!」應該這樣思惟,生起攝取心要的欲樂。本段教誡行者要照著《入行論》和博朵瓦所說的去思惟,使得攝取心要的欲樂能夠生起來。

 

 

 

【課文】:(06213)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消文】:第三、思惟(暇滿人身)極為難得的意義。像這樣難得的暇滿人身,就如《事教》中所說的一樣:「在三惡道當中死後再受生三惡道的有情,其數量有如大地的泥土一樣多,在三惡道當中死後受生人天善趣的有情,其數量有如指爪上的灰塵那樣少。在人天善趣死後受生三惡道的有情,其數有如大地的泥土一樣多,在人天善趣死後再受生善趣的有情,其數量有如指爪上的灰塵那樣少。」所以不論是從善趣或者是惡趣,死後要再受生善趣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心中思惟什麼原因要再獲得暇滿人身會如此不容易?接下來宗大師開始要闡釋暇滿人身難再得的道理。大師先引《事教》中所說的比喻,要行者思惟為何暇身難得。

 

 

 

【課文】:(06302)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消文】:如《四百頌》所說:「由於人多行十不善業,所以一定是投生往惡趣的比較多。」頌詞的意思是說,善趣當中的多數人,所作所為大部分都牽涉到十不善業,因此大多數人死後都受生惡趣。本段引《中觀四百論》之偈頌,闡釋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的原因。

十不善業→十惡也

〔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

〔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

〔三、邪婬〕,邪婬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

〔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

               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

〔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麤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

〔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

〔八、貪欲〕,貪欲者,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

              (撥者,絕也。)」

 

 

 

【課文】:又 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消文】:又譬如對菩薩生起瞋恚心,即使只是生起一剎那的時間而已,都還要墮入阿鼻地獄一劫的時間。何況內心已有過去多生所造的眾多惡業,還沒有感得果報,對治力也還沒有將它破壞,哪有不住惡趣多劫的道理,因此,如果能夠完全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又能夠遮止新造惡業之因,那麼,人天善趣就不難獲得,然而能夠做到這樣的,實在非常稀少。如果沒有如此修習,就一定墮往惡趣,一旦墮入惡趣就不能修習善品,這樣繼續不斷地造作惡業,以致於多生多劫的時間當中,就連善趣的名相都聽不到,所以(暇滿人身)非常難再獲得。本段闡釋只要對菩薩生起一剎那的瞋恚心,就要墮入阿鼻地獄一劫,再加上往昔所造眾多惡業尚未感果,對治力又未能發生作用,當然多劫皆住惡趣。又由於墮入惡趣之後不能修善,惡性循環的結果,多生多劫連善趣名都聽聞不到,所以非常難再獲得暇滿人身。

 

 

 

【課文】: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消文】:入行論》當中說:「以我這種行為,(將來)尚且連人身都得不著(,更何況是暇滿的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那就只有造作惡業,完全沒有造作善業的可能。如果現時能夠修習善法,而我卻不造作善業,到墮入惡趣被眾苦蒙蔽的時候,那時候該怎麼辦呢?不能夠造作種種善業,反而已經造作眾多的惡業,經歷百俱胝劫的時間,連善趣的名相都聽聞不到,更不用說能夠受生善趣了。所以世尊說,人身非常難得,就好比海龜浮出海面時,脖子穿過漂流在海面上的軛木孔那樣不容易一樣。只不過是一剎那間造作罪業,就要在無間地獄一劫的時間,何況是無始劫以來在生死輪迴當中造作惡業,豈有能夠受生善趣的道理?」本段先引《中觀四百論》闡釋諸異生多定往惡趣之理,然後再引《入行論》闡釋雖得人身而不作善,失已難再得之理。

 

 

 

【課文】: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消文】:也許你會想,等到在惡趣所受的苦,把過去的惡業都報完了以後,仍然有生人道的機會,所以並不是永遠難脫惡趣。(問題在於)在惡趣受苦的時候,由於痛苦難耐而不停地造作新的惡業,因此,在惡趣死後還是必須墮入惡趣,所以根本很難脫離惡趣。就像說:「並不是只要惡趣的苦結束之後,就能夠脫離(惡趣),因為正當受惡趣苦時,又生起許多其他的惡業。」這段本文前半段為設想有人認為只要惡趣的苦結束,就可以淨除往昔所造惡業,到時候自然可以受生善趣,所以要脫離惡趣並不難。宗大師闡釋在受苦趣惡的時候,會不斷地造作新的惡業,以致於在惡趣死後仍舊必須墮入惡趣,所以根本難以脫離。末了再以《入行論》之偈頌證成難脫離之理。

 

 

 

【課文】: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消文】:照著這個方式思惟暇滿人身極為難得之後,就應該這樣思惟,也就是應該思惟如果讓這難得的暇身造作惡業,那是白白浪費了暇滿人身,應該把時間用在修習正法上面,(這樣才能)生起攝取心要的善法欲。這段闡釋暇身難得之理後,繼續教誡修行者,只是思惟難得是不夠的,要更進一步發起善法欲,把時間都用在修習正法上面。

 

 

 

【課文】:(06401)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遇於彼。」

【消文】:如《親友書》中所說:「要在畜生道死後獲得人身,比起在大海中的海龜,遇到漂浮的軛木而且脖子要穿過軛木上面的孔更難,所以大王應該修習正法,使得現世的暇身獲得殊勝果利。如果把裝飾有種種寶石的金製容器,用來清除廢棄物或者當作痰盂、便器等,那就有如獲得人身卻用來造作惡業,這種愚痴更甚於以金器盛穢物。」這段引《親友書》中所說,除強調再得人身極困難之外,也強調獲得人身而不修習正法,是極愚蒙的事。

 

 

 

【課文】: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消文】:弟子書》中也說:「獲得極為難得的(暇滿)人身之後,應該努力修習證悟所追求的清淨究竟義。」又譬如大瑜伽師 告訴慬哦瓦大師 說:「應該稍微休息一會兒。」慬哦瓦大師回答說:「的確是應該稍微休息一下,可是(因為)這暇滿人身實在極難再得,所以我一刻也不能休息。」這段分別再引《弟子書》與大瑜伽師和慬哦瓦大師的對話,希望藉由大師們極為重視暇身難得的態度,教誡行者應該努力修證所思義。

 

 

 

 

【課文】: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ㄅㄣˋ)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消文】:又如博朶瓦所講的一個故事:「過去在坌(ㄅㄣˋ)宇的地方,有一座莊房,叫瑪卡喀,蓋得非常壯麗,後來被敵人所佔據,時間一久,就慢慢頹壞了。有一位老人,因對這房子有很深的眷戀,所以聽到了這個消息以後,非常的心痛惋惜。後來,有一次他聽說房子已經收復了,他高興得要親眼目睹,但是他年紀太大沒辦法自己走,就憑著一根手杖,不惜步履艱難的撐到那邊,口中還喜不自禁的說:『這真的是瑪卡喀嗎?我不是在作夢吧!』我們今生能得暇滿人身,也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滿心歡喜才是,而利用這難得的人身,勤修正法。」在沒有真實生起歡喜修行的心意之前,都應該好好來思惟修學人身難得的內容。這段引博朵瓦所說的話,勸誡行者應該珍惜難得的暇滿人身,勤習正法。

經查坌(ㄅㄣˋ)宇為藏文';今多譯作彭域,位於拉薩北部山谷。

 

 

 

【課文】: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消文】:照著以上所說的道理,若要使暇滿人身能夠生起具足一切諸相的取心要欲樂,必須考慮四種因素。

第一,必須修行,也就是說,一切有情都是喜愛安樂而不愛痛苦,

      然而要能夠離苦得樂只有依賴正法,所以必須修行。

第二,堪能修行,也就是說,外緣方面得親近善知識,內緣方面得

      暇滿人身,這兩方面都必須具備才能修行。

第三,必須這一世就要修行,如果這一世沒有修行,往後的多生當

      中,非常難再獲得暇滿的人身,所以必須這一世就努力修行。

第四,必須現在就立即修行,也就是說,哪一天會死並不一定,所

       應該當下立即修行。

這段已經一一闡釋了正明暇滿、思其義大、思惟難得,從這段本文開始進行結勸。大師教誡行者必須考慮須修行、能修行、須現世修、與及修現在修等四種因素,才能夠生起具足諸相的取心要欲樂。

 

 

 

 

【課文】: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消文】:前述四種因素當中的第三種能夠破除想要推延到下一生才修行的懈怠心。前述四種因素當中的第四種能夠破除心想「雖然今生必須修行,但是可以不必從那麼早的歲月就開始修行,在往後的歲月才修行也可以」這種現在不趣入修行的懈怠心。總的來說,這兩種因素可以合併為「應速修」,也就可以改作須思三法,照這樣的理路思惟,那麼思惟何日死無決定也與「應速修」有關聯,然而為免文字過於繁複,念死的部分以後再來闡釋。

這段為前述四種因素再作結示,告訴行者第三第四這兩因素之目的就是要破除推延的懈怠心,所以可思惟作「應速修」,而「應速修」之主要理由即在於「何日死無決定」,這等於為以後的「念死無常」作了預告。

 

 

 

 

【課文】:(06501)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消文】:如果能夠照著種種法門正確思惟的話,可以生起強大的變心力,所以應該像前面所說的內容思惟。如果無法如前所說思惟的話,就應該把思惟的內容總攝為三方面

第一、什麼是暇滿體性的內涵。

第二、現世與究竟利大之道理。

第三、因果門中難得之道理。

根據個人相應的法門,照著前面所說的內容修習。

這段為勉勵行者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行。

 

 

 

 

【課文】: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消文】:從因方面來看為什麼暇滿人身難再獲得,總的來說,就算只要能夠受生於善趣,也必須修習持戒等的清淨善法,特別來說,若要獲得暇滿具足的人身,那麼,最根本的是必須清淨持戒,同時還必須修習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更必須結合無垢淨願等等的種種善根。現在很少見到修習這種善因的,根據這個因而思惟獲得善趣身的果,總也好,別也好,都是非常難獲得的。這段闡釋為什麼從因來說,暇滿人身難再獲得的道理。

 

 

 

【課文】:(06505)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消文】:從果方面來看為什麼暇滿人身難再獲得,觀察和我們不同類的三惡道眾生,單單只是(死後)獲得善趣之身的數量,也是屬於極少數而已,觀察和我們同類的人天眾生,(死後)能再獲得殊勝的暇滿人身,其數量也是極為稀少。就像鐸巴格西所說的:『如果能夠殷勤慎重地修習這門暇滿,獲得暇身之後其他一切法才得以修行。』所以應該積極努力。

這段再闡釋為什麼從果來說,暇滿人身難再獲得的道理。並且引述鐸巴格西所說,教誡行者應勵力修習暇滿。

 

 

 

 

 

 

056(吹冷氣.gif

 

 

 

暇   滿 》篇 ─  結   束   

 

 

 

《道 次 引 導》~~待   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