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消文

         054(寫字.gif

 

 

08 0705

組長:陳長城 消文

 

 

第59頁 01行~ 第59頁 13行                                       消文日期:2009年8月28日

*****************************************

 

【課文】:(06001)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消文】:正明暇滿的第二部分是圓滿。(又)分成二方面,第一方面是五種自圓滿,譬如〈聲聞地〉中所說:「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所謂生中的意思,就是能夠受生於有四眾弟子遊行度化的地區。所謂諸根具的意思,就是非愚笨、非啞巴,四肢、眼睛、耳朵都不殘缺。所謂業未倒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犯或者沒有教唆他人犯下五無間罪。所謂信依處的意思,就是深信毘奈耶是世間與出世間所有善法的根本。在這裡,毘(ㄆㄧˊ)奈(ㄋㄞˋ)耶(ㄧㄝ)不是單指律藏,而是等同於經律論三藏。以上五種圓滿因為屬於行者自己所擁有的條件,是修習正法的助緣,所以稱作自圓滿。這裏根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為行者闡釋五自圓滿。

 

 

 

【課文】: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 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 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消文】:第二方面是五種他圓滿。譬如〈聲聞地〉中所說:「第一個是有佛出世;第二個是說正法;第三個是教法住世;第四個是隨佛教法而轉;第五個是有他人具悲愍心。」有佛降生或出世,是說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圓滿的積集了智慧、福德二資糧,坐在菩提樹下成正等覺,即成佛。一般從修行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就是從資糧道、加行道、到見道登初地,需要一大阿僧祇劫,從二地到七地,需要一大阿僧祇劫,最後八地到成佛,也需要一大阿僧祇劫。說正法,是佛或佛的聲聞弟子來宣說正法,就是為眾生轉法輪。所謂教法住世的意思,就是從佛陀降世起,一直到佛陀示現入涅槃以前的期間當中,殊勝義理的正法,能夠於現法修證,並沒有壞滅。所謂法住隨轉的意思,就是能夠依教奉行現證正法而成佛者,當觀察到有能力證得正法的眾生時,立即依照自己所證得的途徑,隨順眾生的根機,隨轉教授教誡,好讓眾生也現證正法。所謂他悲愍的意思,就是有施者及許多施主布施衣服等資具,護持修行者。這五種不屬於行者本身所擁有的,但是都是修法的順緣,所以稱作他圓滿。這裏闡釋完五自圓滿之後,緊接著還是引《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為行者闡釋五他圓滿。

 

 

 

【課文】: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消文】:聲聞地中說,他圓滿的前面四項,是屬於佛親住世時所有的圓滿,現在雖然沒有佛親身住世,但有代表佛的善知識住世,雖然沒有佛親自說法,還有善知識能說法,而且也有三藏十二部等,佛的經教流傳於世,更不乏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可依止隨轉,所以我們現在還能具足五他圓滿。這段闡釋著,如果依照《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那麼當時並不具足五他圓滿當中的前四種。然而除了佛降之外的其他四種他圓滿,勉強來說還稱得上是具足的。

 

 

 

【課文】:(06011)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消文】:這是本階段所要闡釋的內容之標題,第二是思惟暇滿人身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此思惟是為了要引發希求心,希求佛果位的究竟樂心,只有成佛,才有究竟的安樂可言。眾生都想離苦得樂,每天也都忙著尋求快樂,但是,三界輪迴中,有真正的快樂嗎?沒有。眼前這些稍縱即逝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它是欲求來的,只是六根面對六塵時,由貪愛而發起的樂受境界而已,而這貪欲,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一旦貪欲無法滿足,苦受便產生了,所以想要真正離苦得樂,除非真正去除貪欲,只有當貪欲止息時,煩惱、痛苦才有熄滅的機會,就是證佛果時,一切的煩惱都清淨了,才有究竟的安樂可得,如果沒有清淨修習正法,只為了活命而努力地除遺痛苦追求快樂(的話),(那麼,這種欲念)畜生也有,因此,雖然受生於善趣,(空有暇滿難得的人身)卻與畜生沒有兩樣。《弟子書》中說::「就如同小象,為了貪著井邊的數口小草,而冒險前往,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反而墮入險坑當中。世人貪圖眼前的享受,追求現世的快樂,為此造了很多惡業,而墮於三惡道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捕象的人,在象出沒的地區,挖了很多險坑,再放些美草覆蓋上面,小象為了貪吃小草,便墮入險坑,獵人把小象飼養長大,終身為他服役,負重勞動,不得自由。世人也是如此,為了現世的快樂,不惜造業受苦,終致墮三惡道,不得解脫。」本段闡釋思惟暇滿利大的目的,是為了促使行者生起希求獲得畢竟樂。大師引《弟子書》中的比喻教誡行者,如果只希求現世安樂,不但與畜生沒有兩樣,而且是極危險的。

 

056(吹冷氣.gif

 

  待   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