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二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054(寫字.gif

 

                         【七】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394行〜第041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25****************************************************

【課文】(03904~03911)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第五不依過患。

【消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五項是不善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消文】:若是不善依止善知識,在現世中,將遭受種種疾病、瘟疫、非人損害惱亂,在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劫的時間,受無量的大苦。

 

 

  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消文】:金剛手灌頂續中說:「佛呀!如果有人毀謗上師,他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佛回答他說:金剛手!你最好不要問,因為這個果報,就是連天、人、一切世間,聽了都會感到恐怖的。金剛手!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就簡略的說吧,有勇氣的人請仔細的聽了。無間等最苦的地獄,就是他將投生的地方,而且住地獄的時間,是無量劫的長。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當毀謗上師,以免造下如此嚴重的業障。」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消文】:五十頌也說:「最大的愚癡就是毀謗上師,因為毀謗上師,等於毀謗十方一切諸佛,所以罪業非常嚴重。毀謗上師的弟子,現世會遭到疾病,瘴癘和種種怪病,並且還會著魔、中毒或者遭天災人禍,以及毒蛇野獸,冤賊搶劫等災害。又會受妖魔、鬼魅、邪怪等侵擾,使他心亂不安因此而斷命,由於深重的罪業,死後一定墮金剛地獄。不論何時何地,永遠不能惱亂上師的心,如果有愚痴的弟子,讓上師身心不安的話,不但生前會得到前面所說的種種惡報,死後還會墮熱地獄受猛火的燒煮。還有各種如無間地獄等非常可怕的地獄,都是毀謗上師,讓上師身心不安的弟子將來會去的地方。」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消文】: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的札那釋難論中,也引經說:「如果我們從善知識那裡,聽聞一個偈頌,雖然只是四句這麼少的開示,若是不能生起恭敬心而視為上師的話,果報就是一百世都生為狗類,百世的狗類以後,再生於下賤的族姓當中。」因為輕視上師,就等於輕視佛,所以有這樣嚴重的果報。

 

 

【課文】(03912~04010)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消文】:如果不善依止上師的話,過去未曾因依師而出生的功德,現在很難生起,曾經如法依師的功德,也很容易退失。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消文】: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中所說:「如果對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心懷嫌恨、堅惡、或恚惱,是不可能生出任何功德來的。若是不能把上師當作佛來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消文】:倘若對於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說法比丘,心不恭敬,以及沒有把他當作善知識,或者佛來想,也同樣是未出生的功德很難生起,已生起的功德容易退失。這都是由於不恭敬法師的緣故,所以使一切善法、功德退失。」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消文】:假設親近的是不善知識,以及罪惡友的話,也會讓我們功德漸漸的損減,罪惡逐漸的增長,而生出多種不可愛的果來,所以對於一切能使我們感得苦果的因,都應當遠離。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消文】:念住經中說:「能引發我們貪瞋癡這三毒的根本,就是罪惡友,好像毒樹一樣,從樹根到樹葉都是毒的,即使是一陣風吹過來,連風也是毒的,所以只要你接近他,就會受到毒的影響,因此只要我們親近罪惡友,功德就很難生起。」

 

 

  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消文】:涅槃經中說:「菩薩怖畏的是惡友,而不害怕醉象等。象的力量很大,當象喝醉的時候是沒辦法控制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你踩死或者是撞死,是隨時有性命的危險。可是惡友比醉象還要恐怖,為什麼呢?因為醉象只是取我們的性命而已,而罪惡友不只是取我們的性命,還要讓我們一切的善根失壞,使我們原來清淨的心也遭到污染。」所以涅槃經中又說:醉象只是斷我們肉體的生命而已,死後並不會墮惡趣;罪惡友卻不但壞我們肉體的生命,還兼壞我們的法身慧命,而且死後一定會墮地獄。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消文】:諦者品中也說:「如果我們親近罪惡友的話,就會受到他種種的誘惑,因此貪著這一生微少的利益,繼續執取貪瞋痴三毒,而棄捨可以療我們三毒的善知識,如此即使能夠聽聞正法,死後還是會墮三惡道,這就是因為我們棄捨善知識而親近罪惡友的緣故。」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消文】:親友集中說:「什麼是惡知識呢?對三寶和一切佛法沒有信心,生性慳貪吝嗇,不願意布施,說的都是妄語和挑撥離間的話,像這樣的罪惡友,凡是有分辨是非善惡的人,都不應該去接近他,而且儘量不要跟他住在一起,因為會受到他惡業的影響。若是常常和他親近,或者是住在一起的話,自己雖然沒有作惡,別人也會懷疑你跟他一樣的作惡,惡名就會因此增長。所以我們不應該常常親近罪惡友,否則他的過失,都將成為我們的過失,就像把毒箭放在箭囊中,箭囊也跟著染上了毒。」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消文】:所以,誰要是親近了這樣一位惡知識,就能讓誰種種的惡行,原先有的不能損減,原來沒有的重新增長(種種的惡行,包括性罪和遮罪。性罪,是自性本來有罪。如殺盜婬等,這些行為本來就是錯誤的,不但佛教中有犯,國家的法律也同樣有犯。遮罪,是特別指佛教中的戒律,指明那些是應該遮止,不能夠違犯的)。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消文】:善知識敦巴說:「儘量不要和惡知識住在一起,因為若是下等的和上等的人共住,只能成為中等;若是上等和下等的人共住,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力氣,很快的就成為下等了。」

 

 

【課文】(04011~04107)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第六攝彼等義者

【消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把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作一個總結。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消文】:以上所說有關親近善知識的內容,是佛普遍讚歎稱許的教授。如果只是修個一二次,是發生不了作用的。若是已經決定修行佛法的學人,不是偶而親近一二次就夠了,必須恆常的親近依止具足德相,而且引導沒有錯誤的善知識。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消文】:這個道理,也如伽喀巴所說:「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就怕有過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正確依止善知識的方法,而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反而因為不善依止而導致種種的損害。所以,依止善知識的正知見,比其他佛法的知見,更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消文】:由於正知見是達到最後究竟欲樂的根本,所以本論特別引了許多經和論的內容,並且節錄了有關如何親近善知識的語錄,這些語錄是過去祖師大德們曾經開示過的,是以最容易了解的方式,能夠轉變學人的心意,又符合佛法的義理,現在將它們編纂為粗略的次第,作為依止善知識的依歸。至於詳細解說善知識的內容,可見於其他的經論或開示,也應該多多參閱以增加了解。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消文】:我們雖然已經學佛修行,但是煩惱、習氣依然深重,原因就在於不了解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或者知道要親近卻又不善依止,才會在聽聞學習的時候,不但沒有生起依師的功德,反而造下無量不善依師的罪業,而且對於已經造下的重罪,既沒有發起懺悔的心,也不生出防護不造的心。因此,我們學人應當首先了知前面所說,關於如何親近善知識?如果能夠依止善知識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若是不善依止有有什麼過患?對於這些內容,數數的思惟修習。如果過去多生當中,曾經造下不善依止的罪業,應當生起至誠懺悔的心,並發起防護不再造的心,盡力讓自己成為具器的弟子,同時多多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精勤地積集資糧,發廣大願,希望生生世世,直到證得菩提為止,都能為善知識所攝受。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消文】: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相信不久,就能像願力非常希有的常啼菩薩,和求善知識永不厭足的善財童子了。

 

 

056(吹冷氣.gif

 

 “親近善士”篇(完畢)     

箭頭下.gif     

 

  “修習軌理”篇【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