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一 

 

 

道前基礎    教授殊勝          054(寫字.gif

 

                         【上】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0087行〜第0116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1年125****************************************************

【課文】(00807~00809)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

【消文】:本論第二部分介紹的是法殊勝。如何顯示本論所宣說的法是殊勝的呢?由於本論所有教授的根本,是源自於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所以是殊勝的。

 

 

  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消文】: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論,雖有多種,然而以根本最圓滿的來說,就是菩提道炬。首先,它圓具地含攝了顯教和密教所有的精要,其中所開示和詮釋的義理是最圓滿的。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消文】:第二,所有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容易受持。第三,由於尊者已經通達善巧深見和廣行兩大車軌的內容,因此能把龍樹無著兩位菩薩的教授圓滿地介紹出來。綜合以上三點,我們知道菩提道炬勝過其他的論典,其法是最殊勝的。

 

【課文】(00810~00811)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今初

【消文】:本論法殊勝的內容,分四方面介紹: 

一、是本論通達一切佛法的內涵,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沒有違背的地方。

二、是本論介紹的佛法,都是正確無誤的聖教,所以是最殊勝的教授。

三、是如果能按照本論的教授修習,很容易就通達了經論的扼要。

四、是只要依本論所說,遮除謗法等重罪,一切惡行自然息滅。

首先介紹第一種法殊勝。

 

 

【課文】(00812~00813)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徧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本論其法殊勝」的第一個理由,是說本論通達一切聖教,沒有絲毫違背的地方。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

【消文】:第一種法殊勝,是說本論通達一切聖教,沒有絲毫違背的地方。那什麼是聖教呢?在般若燈廣釋中說到:「所謂的聖教,就是沒有顛倒,正確無誤的顯示,對於想要證得甘露勝位的修行者所依止的法教。甘露,本來是長生不死的藥物,這裡用來比喻佛法。勝位,是殊勝的地位,就是涅槃解脫殊勝的果位。

 

 

  若人若天,所應徧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消文】:凡是想要證得涅槃解脫成佛的眾生,不論是人道或是天道,所應該徧知的(指苦諦),所應該斷除的(指集諦),所應該現證的(指滅諦),所應該修行的(指道諦)。」這個四聖諦,就是佛所說的至言,也是聖教的內容,本論為什麼殊勝,就是它道盡了佛所有的善說,只要依之修行,就能到達佛的果位。

 

【課文】(00901~00905)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徧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消文】:什麼又是與聖教沒有違背的意思呢?凡是和四聖諦相合的,任何一位還在輪迴的眾生,如果希望成佛,都能明白指示令其成佛的法教,就是與聖教沒有違背。這其中隨不同的根性,開示不同的內容,有的是屬於道的本體部分,有的是屬於支分的部分。補特伽羅,是「數取趣」,數數取生六趣,就是不斷在六道輪迴的眾生。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徧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消文】:聖教的內容當中,談到菩薩希望達到的利生事業,就是能承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如何成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呢?他必須要普徧攝受下士、中士、上士三種種性,都能度化他們,所以必須學習三士道的內容。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消文】:釋菩提心論中所說:「如果要使眾生能發起堅定的信解,自己首先必須對於引導眾生的內容方法,善於了知,沒有錯誤。」

 

 

  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消文】:釋量論中也說:「如何引導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自己若是沒有修證,是很難為眾生宣說的。」這就是說,如果自己都還不能生起決定的信解,又怎麼讓他人生起同樣的信心呢?所以,若要為眾生說法,首先必須知道一切法的內容,才能為人宣說,如果自己沒有修學三士道法,就不能攝受三士,也不能滿菩薩利益眾生的希求。

 

【課文】(00906~00909)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消文】:由此我們可以了知,三士道(包括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三乘)的內容,就是成辦菩薩要利益一切眾生願求的所有方便。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消文】:阿逸多彌勒菩薩)說:「若是要饒益一切眾生,是由道種智(屬於菩薩後得智的一種智慧,能了知一切法的差別相,所以能生出種種善巧方便以利益眾生)來成辦世間的利益。」

 

 

  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消文】:大般若中也說:「菩薩應當發起學習一切道的欲求,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應當了知一切道的內容。這一切道,指的是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菩薩道。這一切道應該圓滿的修學、現證,才能成辦一切道中的內容。」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消文】:若是有人說,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劣乘(小乘)的佛法內容,是違背聖教的說法,是錯誤的見解。

 

【課文】(00910~00912)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

【消文】:想趣入大乘道的修行人,有共道(應學)和不共道(不應學)二種的差別。

 

 

  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

【消文】:所謂共道,就是小乘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是大乘人也應該要修學的部分,如今有什麼原因說它是應該被棄捨的。

 

 

  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

【消文】:所謂不共道,就是不共大乘,唯獨小乘人,希望求得獨自寂靜涅槃解脫的部分,是菩薩不應學的部分,其他的一切內容,雖然是大乘人,也應該共學和修持。

 

 

  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消文】:因此,在大乘菩薩的方廣藏中,也是廣說聲聞、獨覺、菩薩三乘的內容,其中的緣由,就是同樣的道理。

 

【課文】(00913~01003)

 復次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徧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復次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徧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

【消文】:而且,正徧覺者(指成佛,只有佛是正覺、徧覺、覺行圓滿),不是只斷盡少部分的過失,圓滿少部分的功德就能成就,而是要普徧斷盡一切的過失,周徧圓滿一切的功德。而大乘道,就是指導我們如何成辦滅除一切過失,生起一切功德的內容。所以大乘道,普徧含攝了一切聲聞、緣覺等乘,所有一切斷除過失,修證功德的法類。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消文】:因此,有關小乘的所有法教,也都攝入了如何成佛的大乘道支分中,因為能仁(指佛)所開示的言教,無論多麼微細的一分罪惡,佛都能教導如何斷除的方法,不論多麼微細的一分功德,也都能教導如何修證到達,所以這一切的共道,菩薩都應該修學,也都應該成就。

 

【課文】(01004~01007)

 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

【消文】:假設作這樣的言論,說入大乘需要小乘法藏中所說的內容,這個見解可以接受,但是若要趣入金剛乘,就不需要大乘道了,因為密乘有不共大乘的部分,和大乘的內容不同,所以只要修密乘的內容就可以了。如果持這樣的見解,是錯誤不合理的,因為所有大乘道的體性,全部都含攝在金剛乘裡面。

 

 

  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

【消文】:大乘的體性,包含了意樂,就是發菩提心。先有願菩提心,再有行菩提心,就是修行六到彼岸(修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消文】:所以說,即使是修密的行人,也一定要修習大乘的內容,如勝金剛頂說:「縱使為了活命,也不應該棄捨菩提心。」又說:「大乘的六度萬行,任何情況之下,都是不應該棄捨的。」其他的密教經論當中,也曾數數宣說此義。

 

【課文】(01008~01012)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

【消文】:在許多趣入無上瑜伽的曼陀羅時(曼陀羅,是檀城,象徵佛菩薩的宮殿),也說必須要受共(大乘菩薩戒)和不共(密宗戒)二種戒律。

 

 

  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消文】:修密宗必須受的共同戒律,就是菩薩戒。內容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這三聚戒,都要受學。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消文】:所以密乘和大乘共道的部分,就是發菩提心、行六度、守菩薩戒和受學所有菩薩的學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內容。

 

 

  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消文】:又在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誓句)時,也都是這樣說:「除了受學三乘的正妙法以外,沒有其他的受學處。」在受密教戒律的時候,都必須如此誓受,由此可見,共大乘的部分,並沒有開遮的不同。如果仍執著顯教和密教是互相衝突,猶如寒熱是互相違背的話,只是顯示自己智慧的粗淺而已。

 

【課文】(01013~01106)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消文】:所以,除了少部分密教不共大乘的部分,開遮不同以外,其餘的聖教,都是互相隨順的。下下乘道是上上乘道的基礎,若是想趣上上乘道(聲聞、獨覺、菩薩三乘)、五道(人、天、聲聞、獨覺、菩薩五乘道)必須先具備下下乘道的功德內容。

 

  波羅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樑,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消文】:關於大乘的六度,如佛母中說:「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都是修此六度的共道而成佛的。」因此,這六度是趣入佛道的棟樑,不應輕言捨棄。在金剛乘中也多是如此宣說,所以六度是經(顯教)和續(密教)二乘的共道。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消文】:在這共乘的基礎之上,再加上密乘不共道的部分,如灌頂、三昧耶戒律、生起圓滿二次第、以及相關的法教,因此能很快速地成就佛果。如果棄捨共道,是極大的錯謬,終究不能成佛。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消文】:若是沒有這樣的正知見,很容易就在獲知部分的見解之後,起了法執而毀謗其他,特別是執著最上乘(密教)的法教,而毀謗棄捨下乘(顯教)法藏。即使是密教的部分,也毀謗棄捨下三部等。(密教內容依其次第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如此一來,便很容易生起毀謗正法,這最嚴重果報的深厚業障。關於毀謗正法的內容,到後面會詳細的解說。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教授殊勝”篇【下】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