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054(寫字.gif

 

                         【五】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154行〜第217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30****************************************************

【課文】:(21504~21506)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初中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 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消文】:對生起的次第,發起決定的勝解之後,就要依次第正修了。
  正修的次第分三:

第一、修習希求利他的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的心,

第三、說明所修的果就是發心。

第一、修習希求利他的心,又分為二:

一是發心的所依;

二是正式發起此心。

其中發心的所依,再分為二:

(一)、對於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二)、修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之相。

首先介紹對於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課文】(21507~21513)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消文】:該如何對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呢?首先要對下士、中士道所說的前行所有次第,再修習一遍。(想要對一切有情修平等心,首先要知道一切有情想離苦得樂的心都是相同的。但是要如何才能離苦得樂呢?除非解脫輪迴的苦。要如何解脫輪迴?就是整個中士道所要修習的內容。但是,又如何生起想要解脫三界的出離心呢?除非認知到即使生在善趣也不究竟,福報享完還會墮落,才會真正想要出離三界。而三界是怎麼形成的?這又要進一步了解業果的道理,明白是由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力,才有了三界的輪迴現象。如果還在輪迴當中,又不想墮惡道的話,就要歸依三寶、斷十惡業。但若是不知道惡道的苦,也不會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所以,又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即使已經害怕墮惡趣,但如果沒有念死無常,自然就不會想到下一世的去處了,因此,念死無常,更是每天必修的功課。以上念死無常、思惟三惡趣苦、歸依三寶、深信業果,就是下士道所修習的內容。想到暇滿人身難得,如何讓此生不白白空過,就必須要修學佛法。而修學佛法又必須要依止善知識,聽聞法教。而整個法教,又要有清淨的法脈傳承,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認識造論者的殊勝,所造論的法殊勝,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以上就是道前基礎所修習的內容。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整個修行次第是環環相扣的,如果今天發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對一切有情沒有平等心,為什麼沒有平等心,就是不知道一切有情想求離苦得樂的心都是相同的……,這樣一路追下去,就是整個中士道、下士道、道前基礎的內容,這就是為什麼在修平等心之前,先要對前面所說的前行所有次第,再修習一遍的理由。)修平等心,如果不能從一開始,就避免自己落入對象分別的話,就會對自己喜歡的這一類有情生貪,不喜歡的另一類有情生瞋,這樣所生的慈悲,也就不平等了,所以應當先修捨。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消文】:捨有三種:

行捨(所造不善不惡的無記業)、

受捨(不苦不樂的受)、

以及無量捨。

現在所說的修捨,是指最後一種。

 

 

  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消文】:無量捨又分二種:面對本來就不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面對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使自己離貪瞋等煩惱,心住平等。現在說的修無量捨,指的是後者。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消文】:要如何做到無量捨呢?為了容易生起捨心,採取漸次修習的方式。首先,我們以「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中庸」做為所緣,修平等心。但是緣境過久了以後,也會生起貪瞋,這時再去除貪瞋,使心平等。

 

 

  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

【消文】:如果已經能夠對中庸境生平等心,其次就以「親友」做為所緣,修平等心。我們對親友因為有對象的差別,所以喜歡的生貪、不喜歡的就生瞋;不然就是隨貪愛的程度而有所差別,這些都使我們的心不平等。我們應當觀想,從無始以來,每一世怨親的關係都不一定,有時由親轉怨,有時由怨轉親,既然怨親不定,那由怨親所產生的貪瞋也不定,由此就能息滅對親友的貪瞋,而使心平等。

 

 

  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消文】:如果對親友也能做到平等了,就進一步對「怨敵」修平等心。若是對怨敵心不平等,就會把他當作障礙我們的逆境而生起瞋恚。所以,我們也應該做同樣的觀想,從無始以來,怨親不定,以滅除對怨敵的瞋恚,使心住平等。

 

 

  若此亦平,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消文】:如果對怨敵也能做到平等,最後就?緣「一切的有情」修平等心。

 

 

 

【課文】(21601~21607)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消文】:如何對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呢?如果能依照下面所說來思惟的話,就能漸漸斷除貪瞋的心。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消文】:就有情方面,應該這樣來思惟:一切有情喜歡快樂、厭離痛苦的心都是一樣的。可是我們只對一部份的有情,喜歡、親近、去利益他們;而對另一部份的有情,討厭、疏遠、甚至損害、惱怒他們,這樣實在是不合道理。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消文】:就自己方面,應該這樣來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的生死當中,那一位有情,不曾百次作過我的家親眷屬,我該對誰貪?又該對誰瞋呢?這個說法是修次中篇所說的內容。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消文】:如果我們對家親眷屬們禁不住產生貪愛的時候,就該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中所說的來思惟:「我過去曾經殺害過你們,你們也曾經殺害過我,像這樣的互相怨恨、仇殺,又怎麼會生起貪愛之心呢?」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消文】:再加上前面所說親怨不定的過患(一切親怨關係,轉變得非常快速,也許先前是親屬後轉為怨敵,也有先前是怨敵後轉為親屬),這樣一同來思惟的話,就能同時遣除貪愛之心和瞋恚心。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消文】:或許有人會問:「怨敵是應該要捨的,如果連親屬也捨,不是也生不起慈心了嗎?」現在取怨親這兩種對象來修捨,並不是要捨去親屬怨敵的心,而是要滅除由執著怨親所生起的貪瞋之心,只有將這分別心去除,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課文】(21608~21703)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

【消文】:發心的所依,第二部分,是修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之相。

 

 

  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

【消文】:修次中篇說:「內心相續以慈水潤澤,就好像先用水濕潤良田,再播下大悲的種子,這樣大悲的種子就容易增長廣大。所以,我們的內心應當相續以慈心來薰習,接下來再修大悲。」

 

 

  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消文】:其中所說的慈心,是指對於一切有情,都能視為愛子般地生起悅意之相。前面對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已先息滅由貪瞋所引發的不平等,有如將粗澀的惡田調整為良田;接下來再以視一切有情猶如愛子的悅意慈水潤澤良田;這時再播下大悲的種子,大悲心就能很快速的生長。所以,應當了知如何引發悅意慈心的重要性。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消文】:至於如何引發對一切有情的悅意慈心呢?方法分為知母、念恩、報恩三個部分。最初修習知母,是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生死不斷,因此我的受生也沒有窮盡;既然受生沒有窮盡,當然生我的母親也沒有窮盡;由此推知,一切有情都可能做過我往世的母親。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消文】:正如本地分引經中說:「我觀大地,難得看見任何一位眾生,沒有經過無量的生死;我觀有情,也很難發現在漫漫長夜的流轉中,沒有做過你們父親、母親、兄弟姊妹、軌範師、親教師、或其他尊長、善知識的眾生。」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

【消文】:再說,一切有情不僅僅是我們往世的母親;在未來世當中,也同樣是我們的母親,而且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如果能夠這樣來思惟,對於知母這個部分,就會生起堅固決定的了解。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消文】:這個勝解如果生起,接下來的念恩部分,就很容易發起;若是對於知母的勝解無法產生,下面的念恩、報恩當然也就無所依據了。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菩提心次第”篇【六】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