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054(寫字.gif

 

                         【四】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135行〜第215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9****************************************************

【課文】:(21305~21402)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其中初者,因有可愛,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相之所致。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消文】:對生起菩提心的次第,發起決定的勝解,第二部分是解釋其餘的因果,也是以大悲為因果的道理。

 

 

  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

【消文】:首先說明,從知母、念恩、報恩到慈心,是生起大悲的因。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消文】:希望一切有情都能離苦的心,雖然藉由經常思惟有情的苦就能生起,然而要讓這個心猛利而且堅固,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因此必須對有情先有悅意、愛惜之情。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

【消文】:什麼是悅意、愛惜之情呢?就好比當自己親人有苦的時候,心中便覺得不忍;怨敵有苦的時候,心中就覺得歡喜;不屬於親怨的中庸有苦的時候,就置之不理。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

【消文】: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就是因為我們對親人有悅意、愛惜之情,而且還會隨著它的多寡,生起不同程度的不忍之心。如果是中、下等的親愛之情,就生起小不忍,若是最親愛的人受苦,即使是很微小的苦,也會生起大不忍。

 

 

  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相之所致。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

【消文】:可是見到自己的怨敵有苦,心情就不同了。不但不會生起想要幫他拔苦的心,反而希望他不要離苦,這都是沒有悅意、愛惜之情的緣故。也是隨著不悅的程度,而有歡喜大小的差別,看到中、下等怨仇的人受苦,就生起小歡喜,見到最怨恨的人受苦,就生起大歡喜。

 

 

  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消文】:對於不是親怨的中庸對象,既沒有不忍、也沒有歡喜之心,就是因為都沒有悅意、不悅意之情的差別。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

【消文】: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要修「視一切有情為自己的親屬」,就是要讓自己生起悅意、愛惜之情,而親屬中最親愛的就是慈母。由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答母恩這三項,引發悅意、愛惜之情。

 

 

  愛執有情由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

【消文】:有了這個悅意、愛惜之情,就能發起希望給予一切有情快樂的慈心。所以這個慈心,可說是前面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的果。有了慈心之後,也能引發希望能拔苦的大悲心。

 

 

  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

【消文】:由於與樂的慈心和拔苦的悲心互為因果,因此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就成了慈與悲的根本,對於這些內容,應當精勤地修學,才能順利地生起慈悲心。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消文】:關於「想發起慈悲心,就要視一切有情為自己最親愛的母親」的教授,是月稱論師的四百頌釋大德月論師的弟子書、以及蓮花戒論師的修次中篇中所宣說的。

 

 

 

【課文】:(21403~21503)

 增上意樂即以發心為果之理者。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增上意樂即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消文】:其次要說明的是,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大悲心的果。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消文】:如果依前面所說,知母、念恩、報恩、慈心來修的話,就能生起大悲心,只要大悲心生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這樣應該就足夠了,為什麼中間還要再加一個增上意樂呢?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消文】:如果只是希望一切有情,能夠得樂(慈無量心)、離苦(悲無量心),聲聞、獨覺也有;但若是說到願意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重擔,就只有大乘才有,因此必須先發起強勝的增上意樂,才可能生起菩提心。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消文】:所以,只是心中想念,如何讓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是不夠的,必須至誠地發願荷負這個重擔才可以,這兩者的差別,我們應當詳細地分辨清楚。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消文】:正如海慧問經中所說:「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長者,只有一個獨子,對他的悅意、愛惜之情,可說是無以復加,從來不曾違逆過他的意思。然而這位獨子,因為年幼貪玩,竟然不小心跌到糞坑裡去,他的母親、親戚們只能在一旁,驚慌地發出號哭、憂愁、悲嘆,就是沒有一個人跳進糞坑裡去救出這位獨子。等到父親回來,見到唯一的愛子掉進糞坑,焦急地手足無措,一心愛憐地只想趕快將他救出,最後商主完全不顧臭穢、令人作嘔的糞坑,跳進去救出愛子。」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消文】:經中的故事是比喻:三界如糞坑,獨子是一切有情,母親和親戚好比聲聞、獨覺,雖然見到一切有情墮在生死的苦海中,卻只能在一旁憂愁感嘆,並不能將他們救出;商主或長者有如菩薩,願荷負起拔苦的重擔,因此不顧一切地跳入三界,救出有情。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消文】:若是說看到獨子落入糞坑,母親所生起的悲心,聲聞、獨覺也都有,但這是不夠的;應該依這個悲愍心,再發起誓願荷負眾生重擔的增上意樂,這才足夠。如果已經願意發起度有情的心,但是看看自己目前的能力,是連一位有情都度不了,這又該如何呢?就算已經證得聲聞、獨覺的果位,也只能幫助少數有情達到解脫,卻不能成佛,這也不能算是真實的利益眾生。那麼,在一切的法界當中,有誰能圓滿無邊有情,眼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呢?詳細思惟的結果,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既然如此,我便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
  以上就是對於發起菩提心的次第,發起決定勝解的內容。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菩提心次第”篇【五】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