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054(寫字.gif

 

                         【一】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0513行〜第2084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7****************************************************

【課文】:(20513~20703)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

【消文】:如果對菩提心只有了解是不夠的,總是要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都圓滿,才是真實清淨的大乘,所以應當努力地修學。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

【消文】:華嚴經中說:「善男子!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種子。」若是要進一步作解釋的話:稻的種子,加上水分、肥料、陽光、泥土等,就會生出稻芽來;若是換做麥的種子、豆的種子,就會生出麥芽或豆芽來。因此,水分、肥料等因素,是生起麥芽的「共因」。但是,麥的種子,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能生出稻芽來,所以,稻的種子,是生起麥芽的「不共因」。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消文】:就以這個作比喻:無上菩提之心,能生出佛芽來,好比稻的種子,是麥芽的「不共因」;見空性的智慧,能證聲聞、獨覺、佛,好比水分、肥料等,是生起麥芽的「共因」。

 

 

  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消文】:所以,上續論中說:「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意思是說:菩提心如父的種子,無我空性的智慧如母。如果父親是藏人,絕不可能生出漢人或胡人的兒子來。因此,父親是決定兒子姓什麼的不共因,母親是生出藏人兒子的共因。

 

 

  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

【消文】:龍猛菩薩說:「一切佛、辟支佛、聲聞想要解脫,一定要依解空的智慧。」這句話是讚歎般若空慧的殊勝。無論小乘或是大乘,想要證果,就一定要證得空性的智慧,所以它是大小乘二子的母親。既然是共因,就不能用來判斷大乘小乘的差別。若是想分辨二者的差別,就要依菩提心和廣大行這不共因來判別。

 

 

  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

【消文】:寶鬘論中也說:「在聲聞乘的教法當中,並沒有說到該如何發菩薩願、修廣大行、以及迴向無上菩提等內容,又如何能成為菩薩呢?」所以,大小乘的差別不在見分(見空性的智慧),而在行分(發菩提心,行六度)。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消文】:由此可知,即使證得空性的智慧,都不能說是大乘不共之道,更何況是其他各道。所以,想修學大乘菩薩道的學人,如果不以菩提心為最重要的教授,正確地修習,而只是知道一些表面的文句,口頭上唸唸,反而花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去修其他的部分,這就是對大乘的知見太淺的緣故。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消文】:所謂的大乘,就好像你想生兒子,必須同時有父母這兩個條件。你想要圓滿菩提道,也必須同時具備方便、智慧這二品。其中的方便,指的是發菩提心;其中的智慧,就是通達空性。如果只是想要解脫生死,就只要善修無我空性的智慧就可以了。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消文】:若是要說自己是大乘行者,就必須修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所說:「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大乘菩薩就是以空性的智慧,使自己不墮在生死邊;同時再以大悲方便,使自己不墮在寂滅邊。因為只有空性的智慧,就容易墮在寂滅邊,這是小乘走的解脫之道,然而大乘的菩薩道,是要以大悲方便來斷除墮寂滅的過失。

 

 

【課文】(20704~20804)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比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消文】:如果能夠真正了解佛的密意,就有資格成為真實的佛子,若是內心生起寶貴的菩提心,就應讚歎這希有難得的妙道;假如內心生起的是愚癡凡夫所貪愛的少分功德,就一點不希有、也不值得讚歎了。

 

 

  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

【消文】:入行論中說:「那些每天為自利忙碌的眾生,從不會生起想要利益有情的心;我現在內心生起,過去不曾有過的,最希有、殊勝、珍貴的菩提心。」

 

 

  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

【消文】:又說:「有誰有和菩薩相等的妙善?那裡又有像這樣行利他的善知識?誰又能擁有像菩薩這樣的福德?」

 

 

  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

【消文】:又說:「有誰發起最殊勝的菩提心,我(寂天)就向他頂禮。」

 

 

  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消文】:又說:「攪拌正法的牛乳,生出菩提心的醍醐。」寂天所說,都是出自佛心中最殊勝的教授。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消文】:阿底峽尊者持的是中觀見,他的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則是唯識見,學生的見地雖然比老師高,但阿底峽尊者,還是把金洲大師視為眾多老師之中恩德最大的,原因就在於「菩提心」的殊勝教授,是由金洲大師傳的。現在我們知道佛陀聖教的精要,再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就能夠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消文】:如果能夠精勤修習,生起真正的菩提心,雖然只是做了餵烏鴉一點食物,這麼小的善行,也能稱為菩薩行。若是沒有真實的菩提心,縱使你拿充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來行布施,也不能進入菩薩行。同樣的,你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本尊、脈、氣、明點……等,都不能入菩薩行。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消文】:就像世間人所說的,割草之前,要先磨刀。如果我們不能把握發菩提心的精要,就算不斷精進地修善行,不管經過多久的時間,也不會有什麼進展,就像用鈍的鐮刀割草木一樣。若是能把握發菩提心的精要,正如同平時勤磨鐮刀一樣,雖然暫不使用,也能在以後割草的時候,割得又快又多。真實的菩提心,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鐮刀,能在每一剎那,快速地淨除業障、積聚資糧,雖然只是微小的善行,卻能使它增長廣大,那些將要報盡的善業,也能繼續增廣無盡。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

【消文】:入行論中說:「像殺生等力量這麼強大的罪惡,除了發大菩提心之外,其餘的小善,是無法摧伏的。」

 

 

  又云:「比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

【消文】:又說:「菩提心像劫末的大火,能在一剎那之間,燒毀所有的罪惡。」

 

 

  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

【消文】:又說:「雖然只有生起想去除眾生頭痛的利益心,就有無量的福德,更何況是想去除每一位眾生無量的苦,還要讓每一位眾生成就無量的功德,這種菩提心所獲得的無量福德,就更不用說了。」

  在本生經中說道,佛有一世曾為商主的兒子,由於父親在一次出海尋寶的途中遇難,之後每當兒子問起父親是做什麼行業的?母親就回答:你父親是賣香的。因此兒子就去賣香,還把賣香的錢全部孝敬母親。可是,後來其他賣香的商人跟他說:你的父親不是賣香的,是在城中做生意的。他聽了之後,也到城市裡去做生意,仍然把所賺的錢,全數交給母親、奉養母親。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他:你的父親是航海到對岸取寶的。在確定父親的事業之後,他準備出海去取寶。母親堅決地反對,但是他怎麼也不聽,最後,還用腳踹了他母親的頭,然後就出海了。在海上航行的時候,果然發生了船難,因為他過去孝敬母親的善業,使他享受妙欲之樂,福報享完,就墮入孤獨地獄當中,由於踢母親頭的惡業,感得頭上有熾熱的鐵輪轉動。有一天他想:既然我要受報,那麼,在受報同時,願地獄道其他眾生,因轉動熱鐵輪而頭痛的痛苦全部去除,由我一人代受。當他這一念善心生起的同時,熱鐵輪在他的頭上轉動一下,馬上命終生到忉利天上。這段故事,就是說明只要一念善心起,就能獲無量福報的明證。

 

 

  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消文】:又說:「其餘的善(禮拜、課誦、繞塔、布施、持戒……等),如芭蕉樹一樣,結完果就死了(暫得人天果報後就沒有了);而菩提心樹的果實,卻能永遠無盡地增長。」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菩提心次第”篇【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