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054(寫字.gif

 

                         【三】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1011行〜第2134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8****************************************************

【七種因果的教授】

【課文】(21011~21012)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口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消文】:在如何發菩提心的方法中,第二部分是修菩提心的次第。

阿底峽尊者傳來有兩種傳承:

第一、是修阿底峽尊者所傳,七種因果的教授,

第二、是依寂天菩薩著作中所說,自他交換的教授而說。

  首先介紹修七種因果的教授。

 

 

 

【課文】(21013~21101)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消文】:所謂的七種因果,是包含六因一果。想要證得大菩提心這個果,必須從增上意樂生,而增上意樂又必須從大悲生,大悲再從慈心生,慈心則由報恩生,報恩必從念恩來,念恩又從知母生。所以,從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這六因,就能生出菩提心這個果來。

 

 

【課文】(21102~21103)

 此中分二: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消文】:修七種因果的教授中,分兩個部分說明:

一、對生起的次第,發起絕對的勝解,

二、正修的次第。

  第一個部分,又分為兩個重點:

(一)、開示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

(二)、其餘的因果,也是以大悲為因果。

 

 

【課文】(21104~21110)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初中有三

【消文】:為什麼大悲就是大乘道的根本呢?因為它在初、中、後都很重要。

 

 

  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消文】:最初,由於不忍見眾生苦,才生起大悲心,誓願度盡一切有情出生死的牢獄,若悲心不足,是做不到的。所以,要能負荷度盡眾生的重擔,只有仰賴大悲心,如果不能負荷這個重擔,就沒有辦法入大乘。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消文】:因此,大悲心在最初是重要的,正如無盡慧經中所說:「大德舍利弗啊!諸菩薩必須有無盡的大悲心,為什麼呢?因為是前導的緣故。大德舍利弗啊!就像息的出入,是人命根的前導,諸菩薩的所有大悲,也是承辦大乘的前導。」

 

 

  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

【消文】:伽耶經中天子問文殊菩薩:「菩薩們的行持,是如何發起的?又以什麼為所依處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天子!菩薩們的行持,是依大悲心發起,而以有情為所依處。」

 

 

  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消文】:但若不修學最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是不能圓滿菩薩誓願的。所以,在發起大悲誓願之後,就應趣入難行的菩薩行,以積集廣大的資糧。

 

 

【課文】(21111~21203)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消文】:如果只是發一次要趣入菩薩行的心是不夠的,因為看到有情的數量這麼多、行為這麼暴惡、菩薩學處這麼難行、又多無邊際、要經無量劫,因此心生怯弱、畏懼而退墮小乘。所以,大悲心在修菩薩行的中間過程也是重要的,應當恆常修習,使它漸漸增長。一定要做到完全不顧慮自己的苦樂,毫不厭倦、棄捨利他的事業,才容易圓滿一切的菩提資糧。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消文】:正如修次初篇中所說:「菩薩為大悲心所驅使,完全不顧慮自己的苦樂,只希望利益他人,因此才能趣入最難行的菩薩行,長夜疲勞地聚集資糧。」也如聖發生信力經中所說:『所謂大悲心,就是誓願要成熟一切的有情。因此,沒有什麼苦是菩薩不能受的,也沒有什麼樂是菩薩不能捨的。』若是能夠趣入這廣大難行的菩薩行,不久就能圓滿資糧,獲得佛位。由此可知,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大悲。」

 

 

【課文】(21204~21304)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口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口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消文】:大悲心不止是在最初、中間重要,最後也同樣重要。因為諸佛在獲得果位的時候,不會和小乘一樣住於寂滅,而是發願盡虛空界利益眾生(虛空界無盡,菩薩度眾也無盡),這就是大悲的威力,如果沒有大悲,就和聲聞小乘沒什麼差別了。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消文】:正如修次第中篇中所說:「由於大悲心的攝持,諸佛才會在圓滿一切自利之後,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又說:「佛不住大涅槃,就是因為大悲的緣故。」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

【消文】:譬如種植五穀,以最初的種子、中間雨水的潤澤、和最後的成熟為最重要。佛果的栽種,最初、中間、最後,都是以大悲為最重要。

 

 

  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

【消文】:正如月稱論師所說:「悲心是栽種佛果最殊勝的禾苗,最初的悲心如五穀的種子,中間的悲心像雨水的潤澤,最後的悲心——長時自受用(自利)、他受用(利他),似五穀的成熟。因此,我先讚歎大悲心。」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消文】:若要進一步明白它的道理,正攝法經中有更詳細的說明:「世尊!菩薩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法。世尊!菩薩如果能善於受持一法、善於通達一法,一切的佛法就都在手中了。這一法是什麼呢?就是大悲。世尊!由於大悲的緣故,一切的佛法,都能自然地來到菩薩的手中。世尊,就像轉輪勝王的輪寶到那裡,一切的軍隊就到那裡。世尊!同樣的,菩薩的大悲到那裡,一切的佛法也都到那裡了。世尊!又好比命根如果還在,其他的六根也都跟著在。世尊!同樣的,如果大悲還在,其他的菩提法也都會跟著生起。」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消文】:如果對於這個道理,能夠獲得決定的勝解,那麼,有關菩薩根本大悲的所有法教,又怎麼會不視為最殊勝的教授呢?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口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口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消文】:博學多聞、精通五明的響那窮敦巴就說:「我請教阿底峽尊者,什麼是佛法的精要?他總是告訴我:捨離世間心(修出離心),修習菩提心。」善知識敦巴笑著說:「你已經挖掘出阿底峽所有教授中心的寶藏了。」要知道,想了解佛法的精要、並獲得決定的勝解,是多麼困難的事。(因為我們都會以為修氣、脈、明點、見自性的光明、或求高深的見解等,才是修行的重點,而忽略了菩提心和悲心的重要性。)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消文】:如果暫時還無法生起菩提心,就應當經常積聚資糧、淨除業障,並且多多讀誦華嚴等諸大經論,以求堅定的勝解。正如馬鳴菩薩所說:「世尊的中心教授,就是菩提心,但只有佛明白它的精要,其餘的凡夫是無法知曉的。」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菩提心次第”篇【四】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