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八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054(寫字.gif

 

                         【二】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2085行〜第210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8****************************************************

【課文】(20805~20805)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消文】:修行上士道第二個部分,是如何發菩提心的方法。

  內容分四:

                  第一、是依什麼原因而發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的次第,

                  第三、所發起的量要如何才算圓滿,

                  第四、正受菩提心的儀軌。

 

 

【課文】(20806~21001)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消文】:首先介紹,是依什麼原因而發心的。其中有三個原因:一、是由四種緣而發心。那四種緣呢?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消文】:第一種發心的緣,是因為親眼看見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或者親耳聽聞佛菩薩的威德力,因此發心自己也能獲得這樣的神通、威德力。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消文】:第二種發心的緣,是雖然沒有親見、親聞佛菩薩神通、威德等事,卻因為聽聞大乘法教,對佛圓滿的智慧,生起信解而發心。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消文】:第三種發心的緣,是雖然沒有聽聞大乘法教,但由於看見佛法將滅,心中便思惟:只有正法久住世間,才能滅除無量有情的大苦,所以為了讓菩薩正法能久住世間,我一定要發心。

 

 

  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消文】:第四種發心的緣,是雖然沒有看見正法將滅,卻見到五濁惡世的眾生,愚癡過重,心中充滿無慚、無愧、嫉妒、慳貪等惡念,心中便思惟:在這個惡世當中,能發小乘出離心的已屬難得,更何況是大乘菩提心。雖然很難發心,我還是誓願發菩提心,然後再隨學菩薩行。以上就是四種發心的緣。

 

 

  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消文】:所謂的發心,中是說:對於大菩提發心,也就是發心要證得無上菩提(成佛)的意思。

 

 

  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

【消文】:所以前面所說發心的四種緣:第一個緣,指的是看見或聽見佛菩薩們希有的神通變化,因此生起希有的想法,想我也要證得這樣的神通變化。

 

 

  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消文】:第二個緣,是指從說法的法師那裡,聽聞到佛的功德,因此生起清淨的信心,發心也要證得如此的功德。

 

 

  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

【消文】:第三個緣,是指不忍見大乘聖教將滅,所以發心要證得佛微妙的智慧。因為只有聖教不滅,才能滅除有情的大苦,這樣的發心看起來好像是為了除有情苦,但實際上是不忍見到聖教將滅才發心的,否則就和下面所說的發大悲心(除有情苦),有重複的過失。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消文】:第四個緣,是指見到發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非常的希有珍貴,因此內心感動,而發「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消文】:這四種的發心,都是對於無上菩提,發起要證得的心,但並不表示已經這樣做了。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消文】:如果不先對佛的功德修信心的話,就不會想要證得佛果,也不能滅除「唯求自利,一心想證得寂滅」以為滿足的心。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消文】:若是藉由修習慈悲,見到利他必須證得菩提,因此發心成佛。這樣雖然能夠避免在利他時,一心為求自利而證涅槃的過失,但卻不能遮止以為一心利他,就不必自求菩提的過失,這其中也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消文】:以利他來說,一心為求自利、急於想證得寂滅的心,是必須遮止的。為什麼呢?因為小乘的解脫,只有一分斷證的功德,連自利都不圓滿,更何況是圓滿利他。

 

 

  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消文】:雖說小乘已經脫離了三界的過患(不再輪迴),但卻沒有脫離寂滅的過患(不能利他)。中也曾宣說:所謂圓滿的自利,就是成就佛的法身。這個見解在對佛的功德生起清淨的信心之後,自然能看得見(自利圓滿成就法身,利他圓滿成就報身、化身)。所以,若是想要自利、同時又兼利他,就非得要成佛不可,這就是為什麼有大乘見地的修行人,不會退墮小乘最大的原因。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消文】:前面所說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並沒有提到由慈悲所引發的菩提心,和其他的經論一樣,都只說到「見佛的色身和法身的功德之後,引發要成佛的心」,這個雖然能夠稱為發心;另外又說「誓願令一切有情成佛」,這個也可以稱為發心。但這兩類的發心,並不是圓滿的發心。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消文】:所謂圓滿的發心,必須同時圓滿自他二利。所以,只見「利他必須成佛」,這個發心是不夠的;還須發心「為求自利願成佛道」才算滿足,這樣做並不是棄捨利他,而是在自利的同時,又能夠求利他。正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為了發心利他,所以我要證得菩提。」這就是利他同時兼求自利的最好說明。

 

 

 

【課文】(21002~21003)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消文】:二、是由四種因而發心。那四種因呢?

(一)、種姓圓滿(具大乘種姓),

(二)、為善友所攝受,

(三)、具悲愍有情的心,

(四)、不厭患生死難行。

 

 

【課文】(21004~21010)

 三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三從四力發心者。

【消文】:三、是由四種力而發心。那四種力呢?

 

 

  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消文】:(一)、由自己發心要證大菩提的,稱為自力;

(二)、由他人勸發菩提心,而希求大菩提的,稱為他力;

(三)、過去曾經修習過大乘,現在偶然聽到諸佛菩薩稱揚讚美大乘的殊勝,因此發心,稱為因力;

(四)、在這一世,由於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詳細思惟、觀察、長時間修習善法之後而發心,稱為加行力。這就是依四力而發心的內容。

 

 

  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消文】:菩薩地中說,以前面八種(四緣、四力)發心的因緣來說,依自力或因力發心的,名為堅固;依其他因緣或依他力、加行力而發心的,名為不堅固。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消文】:在這個大乘聖教將要隱滅、五濁惡世當中最惡濁的時代,能至誠發菩提心的佛子已經不多了。所以,我們應當依止善知識,聽聞大乘法教,之後真實地思惟、觀察、勤修加行。不由他人勸發,也不隨他人轉變,更不僅僅是仿效儀軌、空口讀誦法本,而是由自力,至誠地發心來樹立根本,因為菩薩的一切廣行,都是以菩提心為依止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菩提心次第”篇【三】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