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七 

 

 

中士道    解脫正道

 

          054(寫字.gif

 

                         【五】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9911行〜第2022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5****************************************************

【課文】:(19911~20007)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如入行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是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斷除道理,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

【消文】: 若是觀察自心以後,知道煩惱的內容,又該如何來對治呢?

 

 

  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消文】:如果是「癡」煩惱,就非常的難斷,因為無明愚癡是輪迴的根本,也是一切煩惱的所依。因為愚癡,所以具有五不正見(薩迦耶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邊見、邪見),和根本煩惱、隨煩惱。若想對治癡煩惱,應當多修習「緣起觀」,藉以了解流轉生死的原因,和解脫輪迴的方法(參閱十二緣起的部分)。倘若能修「緣起觀」,不但錯誤顛倒的五種惡見不再生起,一切隨無明而起的煩惱,也同時得到了對治。

  「緣起觀」的修法如下:

  首先觀察十二緣起的內容: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五蘊)、名色緣六處(六根)、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發現這整個流轉的過程,只是一種生起緊接著另一種生起的依賴關係而已,並沒有一個「自我」的存在,在主宰著前後的相續,以及所有的結果。這是我們修「緣起觀」,首先要認清的事實。所謂的「緣起」,就是說明一切事物,乃因緣所生,只要因緣具足,便很自然的推衍下去,因此器世間有成、住、壞、空,情世間有生、老、病、死,這些都是必然的現象。我們只要提醒自己,在這整個因緣所生的過程中,並沒有「我」在生、老、病、死,它只是一連串因緣和合所呈現的生命現象,就像花開、花落一樣的自然,我們無須去擔心或害怕所發生的現象和結果,就像我們不會去擔心或害怕花開、花落一樣。如果能夠認清這點事實,我們就有可能切斷輪迴,讓它無法再繼續流轉。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只要切斷緣起,它便不會再延續下去了。但是,十二個緣起,該從那一個開始下手呢?

  雖然我們知道「無明」是輪迴的根本,但是卻無法立刻斬斷它,在還沒有證得「無我」的智慧之前,我們念念仍然因為「無明」(以為有「我」)而起貪、瞋、癡(無明緣行),繼續在造輪迴的業因(行緣識),因此無法切斷輪迴。

  而「生」、「老死」,是已經有了生命,已經有了輪迴,所以也無法切斷輪迴。

  唯一切斷輪迴的方法,就是防止它「生」。如何不「生」?先要不「有」。如何不「有」?先要不「取」。如何不「取」?先要不「愛」。如何不「愛」?先要不「受」。如何不「受」?先要不「觸」。如果我們能在六根面對六塵的時候,不生「觸」,就不會生「受」,不生「受」,就不會生「愛」,不生「愛」,就不會生「取」,不生「取」,就不會生「有」,不生「有」,就不會「生」下一期的生命,因此也就能切斷輪迴。

  所以,修習「緣起觀」的第一步,就是試圖不讓它生起「觸」。那「觸」是如何生起的呢?它是「根」、「境」、「識」三緣和合而生起的。也就是在六根面對六境的時候,加上意識的作用,便生起了「觸」。由於我們活著不能不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每天也不能不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當「六根」面對「六境」的時候,不加入「意識」的分別,這樣就不會生起「苦」、「樂」、「捨」」三受了。就是在「觸」的當下不攀緣,看到色塵的時候,只看就好了,聞到氣味的時候,只聞就好了,只是純粹的看、聽、聞、嚐、觸,不要加入喜歡、討厭等感覺,因為一旦生起這些感覺,就已經產生「受」了。喜歡是「樂受」,討厭是「苦受」,沒有特別喜不喜歡是「捨受」。

  一般來說,只有受過禪定訓練的人,才能夠以定力來控制意識,不讓它生起感受。由於這其中的過程,速度太快,大部份的情況是,六根對六境的當下,就已經生起種種情緒感受了。所以,在感受已經產生了以後,我們還有第二步補救的辦法。

  這個補救的辦法,就是不要把「我」加進去。當「受」已經產生,我們應該告訴自己,這感受只是因緣所生,並沒有一個實質的「我」在感受。如果能夠馬上阻止「我」進入感覺中,就能使「受」,不至於發展成「愛」。

  通常,在感受生起時,「我」就出現了,因為執著有一個「我」,所以就有了一個受苦、受樂的「主體」存在,這時如果提醒自己,苦受、樂受,只是因緣所生,是虛妄的,並沒有實體,只因「觸」後取了喜歡(可意)、討厭(非可意),沒有喜歡不喜歡(中庸)這「三境」,才順生苦、樂、捨這「三受」。既然沒有一個「我」在受苦、受樂,自然就沒有一個「我」要逃避痛苦、或追求快樂,因此就不會繼續發展成「愛」了。所謂的「愛」,就是對於樂受生起「不離愛」,(引發貪,於樂受捨命追求,並且著難捨。)對於苦受生起「乖離愛」,(引發瞋,於苦受急欲遠離,不能忍受。)對於捨受的生起,因為不能了知是因緣所生,所以又和愚癡相應。

  如果不能及時阻止「愛」的產生,就很難使它不發展成「取」了,因為已經生起「我執」,又由「我執」而引發貪、瞋、癡等煩惱,就一定由「愛」發展成「取」(「我」和「我所有」的感覺,稱為「取」),再發展成「有」(「有」是有「我」和「我所有」)和「生」了(「我」和「我所有」的感覺出現一次,就稱為一次「生」)。這些因為無明而引發的貪、瞋、癡等煩惱,繼續串習煩惱習氣的種子,造下三界的業因,因此輪迴的苦便無法止息。

  若是能夠在三受生起的時候,不把「我」加進去,不強調有一個「我」正在受苦、受樂,因此就沒有「苦受」要遠離(不生瞋),也沒有「樂受」要著(不生貪),在不苦不樂的「捨受」生起的當下,也清楚的知道,「捨受」是因緣所生,而不與愚癡相應,這樣練習久了,漸漸地就能不因「愛」而生「取」、「有」,自然能證到「無我」,而沒有「生」了。一切由貪、瞋、癡等煩惱所引生的痛苦,就可以得到止息,由於不再造下輪迴的業因,輪迴也因此被切斷了。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如入行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消文】:如果是「瞋」煩惱,應該了解它將引發現世和後世的大苦,它斷盡一切的善根,是我們最大的怨敵。如入行論中所說:「沒有比瞋心再罪惡的了。」是它使我們一切的善根、功德退失的。所以不論任何情況之下,絕不要讓瞋心生起,應該盡其所能的修忍辱。若是能夠做到不生瞋心,在現世生中,身心都將處於安樂當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只有盡力地摧伏瞋心,才能得到這一世和後世的安樂。」

  對於瞋心,一般多修習「慈心觀」來對治,修法如下:

(一)先對自己修慈:思惟我希望離苦得樂,其他的眾生也和我一樣,希望離苦得樂。然後將自己的心念,住在喜樂的狀態。(離開忿、恨、惱、嫉、害等,與瞋心相應的念頭,才能生起喜樂的慈心來。)

(二)對可愛者修慈:在自己心中充滿了慈心以後,再對容易引發自身喜樂的對象修慈。這些對象包括,能使自己生起可愛、可喜、可敬的上師、長輩、或者親友等。

(三)對一切人修慈:為了破除對自己所愛的人、沒關係的人、以及怨敵等對象的差別對待,所以要對一切人修慈。在自己的慈心,能夠遍及可愛者之後,再將慈心擴展到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人身上,最後再把慈心推展到自己的怨敵身上。

(四)修平等慈:如果能夠這樣不斷修習,直到對一切的怨、親、中庸這三種對象,都能毫不猶豫的引發慈心,就能做到平等慈。

當生起平等慈的時候,就能漸次伏五蓋而證入初禪。證得初禪以後,如果經常地修習,還能進而證得二禪、三禪。

這三種對象,以對怨敵修慈最為困難,若是很難生起慈心,可參閱下面的說明,做為調心的方便:

(1)如果在對怨敵修慈的當下,回憶起曾受怨敵傷害,因而生起瞋恨時,應該馬上停止,再回頭從對可愛者修慈、無關係的人修慈開始入慈定,等出定以後,再對怨敵修慈,除去瞋恨。

(2)若是如此修習,仍然無法除去瞋恨,就勸誡自己,會希望怨敵貌醜、受苦、貧窮、惡名、死後墮惡趣等,是因為自己被忿怒所戰勝、征服,才使得身、口、意造下惡業,這樣瞋恨的結果,是自己貌醜、受苦、貧窮、惡名、死後墮惡趣。所以會以忿怒還以忿怒的人,實際上比忿怒的人還要可惡,只有以慈心還以忿怒的人,才能真正戰勝瞋心。

(3)如果這樣思惟,還是無法滅除瞋心的話,就思念這個人的好處、優點。如身業方面所行的大小善等;語業方面的親切語、歡樂語、感人語等;或者意業方面的恭敬心等,如果這個人的身、口、意三業,都找不到一點善行,就對這樣的對象,生起懇切的悲心,「像這樣的人,雖然現在人間,但是很快就要墮到八大地獄和十六小地獄去了。」如此生起悲心,也能停止對他的瞋怒。

(4)若是仍然沒有辦法滅除瞋心,就進一步思惟,這些怨敵實際上是過去所結的怨結,如今所受的怨報,也是過去的惡業所感,如果能夠安然忍受的話,宿世的惡業就可以清淨,同時也增長了忍辱的功德。若是不能忍受,以瞋還瞋的話,不但不能消除舊業,更增加了新的惡業,用這樣思惟來滅除瞋恨。

(5)如果這樣教誡自己,依然不能息滅瞋恨,就應當憶念佛宿世所行的功德(參看本生故事)。

(6)倘若這樣憶念佛宿世所行的功德,仍然不能息滅瞋恨,則應觀察無始以來的輪迴,很少有眾生不是我往昔的母親、往昔的父親、往昔的兄弟、往昔的姊妹及子女的。於是便對怨敵生起這樣的心,這個人曾是我過去的母親,我在她胎內住過十個月,出生後毫不厭惡的幫我除去屎尿涕唾等不淨,抱我在胸懷呵護我、養育我;這個人也曾經是我的父親,以種種方法賺錢來養育我;也曾經是我過去世的兄弟姊妹子女,對我做了各種的助益,所以我對他生起這般強烈的恨意,是非常不應該的。

(7)如果這樣依然不能息滅瞋心,就應當思惟慈心的功德。慈心令人安眠、睡無惡夢;慈心的人,受人敬愛、得諸天守護;慈心能使人迅速得定、身色光鮮;慈心不會遭到火燒、中毒或刀傷等傷害;慈心的人,臨終不昏迷,即使不能證得果位,死後也能生於梵天。如果不息滅瞋心,就不能獲得這些功德。

(8)若是這樣還是不能息滅瞋心,就嘗試作界的分析。以身的三十二相作分析(參看不淨觀的部分)。你是忿怒他的頭髮嗎?或是對毛、爪……乃至尿忿怒呢?對髮等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或者因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和合,而稱為某某名字的人而忿怒呢?對色蘊忿怒嗎?或對受、想、行、識蘊而忿怒?或者對眼處而忿怒……及至意處而忿怒?……如果這樣分析下去,就像在虛空中作畫,你的忿怒將無可置之處。

(9)如果不能這樣對界分析而息滅瞋心的人,應當行施。把自己的東西,布施給那個人,這樣做不但自己對那個人的瞋恨會息滅,而且那個人從往世以來對自己所懷的忿怒,也會在那一剎那消滅,這種布施實在有很大的威力。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消文】:如果是「貪」煩惱,應該知道它是使先前所造善、不善業增長勢力,進而引發生死輪迴最主要的原因。就像種子受到雨水的滋潤,更促進它的成長一樣。另外,欲界的眾生,在六根面對六塵時,總由觸受而生愛著,因此應當多多修習內、外的不淨,以及思惟貪欲所生的一切過患,予以遮除。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消文】:世親大阿闍黎說:「若是愚癡性重,就會墮畜生道。如無智好打縛者,報生鹿象中;癡性重者,生蛆蟻飛蛾等;瞋恨重者,生蛇蠍毒蟲類;憍慢重者,生虎獅子等;多疑不信者,生狐狼中;貪欲重者,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眾生常受貪、瞋、癡、慢、疑五毒的惱害,只是一類的煩惱都難以忍受了,何況是五類同時的逼惱。」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此彼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消文】:另外,令我們貪著難捨的,是世間的八風——引發我們貪的「利、譽、稱、樂」;以及引發我們瞋的「衰、毀、譏、苦。」應當多修「無常想」和「念死」來去除。

  「不淨觀」的修法如下:

一、以語讀誦—順讀、逆誦身的三十二部份,如此心不至於散亂,身的三十二部 份也能明白。
『髮、毛、爪、齒、皮』
『肉、腱、骨、骨髓、腎臟』
『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
『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

二、以意讀誦(即默讀)。

三、以色—應當確定髮等之色。

四、以形—應當確定髮等的形。

五、以方位—自臍以上為上方,臍以下為下方。

六、以處所—當各各確定其處所。

七、以界限—每一部份的上、下、橫的界限為自分界限,髮不是毛,毛不是髮,如是分別他分界限。

注意事項:

一、按次第—自讀誦以後,當次第的作意,不要跳一個的作意,否則只有心疲勞而失敗,不能完成修習。

二、不過急—過急則對內容不明瞭,無法達其效果。

三、不過緩—過緩則無法達其終點。

四、除散亂—散亂不除,終不能得止。

五、超越相—超越三十二部份的名相、概念,而置心於厭惡中。

六、次第撤—應撤去那些不於心中現起的部份,為次第撤去作意。在數數作意中,有些部份於心中現起,有些則不現起。在那些現起的部份中先作意。如果二分同時現起時,必有一分是比較好的,當於那現起的部份數數作意,而生起禪定。

舉例:髮

1、色—黑、褐、白等色。

2、形—長圓如杆之形。

3、方位—生在身的上方。

4、處所—兩側以耳朵邊,前以額際,後面以項為限。

5、界限—下以髮根自己的面積,以上虛空。橫以諸髮相互之間為限,這是髮的自分的界限。髮非毛、毛非髮,如是不與其他髮以外的三十一部份混同,而髮為單獨的一部份,這是髮的他分的界限。

其次確定此髮的色等五種的厭惡:

1、依髮之色是厭惡的—如在一缽心愛的粥或飯中,雖只見少許像頭髮的色的東西,也會厭惡的說:「這裡混雜著頭髮,快拿開。」

2、依髮之形是厭惡的—如在夜間吃飯,若觸著像頭髮之形狀時,也同樣的厭惡。

3、依髮之香是厭惡的—若把頭髮投入火中,氣味就更討厭了。

4、髮的所依是厭惡的—頭髮是依於膿、血、尿、屎、膽汁、痰等所流之處而生,故也厭惡。

5、髮的處所是厭惡的—此髮生於三十一部份的積聚中,猶如生在糞堆上的菌,也如生於塚墓與糞穢等處的野菜,故甚厭惡。

如何由念身依次降伏五蓋而證初禪:

1、於髮等部份,確定了他們的色、形、方位、處所、界限。

2、以色、形、香、所依、處所的五種而作「厭惡、厭惡」的憶念。

3、由憶念「厭惡」自然捨於愛欲而得鎮伏「貪蓋」。

4、因捨於隨貪,而他的瞋恚亦捨,故得鎮伏「瞋蓋」。

5、由於勤於精進故,捨斷「昏沉睡眠蓋」。

6、因無追悔而作寂靜法的精勤,故捨斷「掉舉惡作蓋」。

7、對指導的師及修行的法和果而得除礙,如是捨除了「疑蓋」。

8、同時以心的攀緣為相的尋生起(尋支),成為相續思惟作用的伺(伺支),獲得殊勝的證悟之緣故喜(喜支),由喜意而生輕安,因輕安而生樂(樂支),由樂而生心定,故因樂而成心一境性(一心支)。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是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消文】:如果是「慢」煩惱,應該知道它是將來想要成就最大的障礙。它不但妨礙見道、修道,而且還是未來投生為奴隸、下賤種性最主要的業因。所以應當勤修對治予以斷除。

 

 

  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消文】:親友書中說:「應當經常思惟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及種種業果的道理,來對治憍慢心。」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消文】:如果能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三寶、業果等內容,生起決定的信解,不但能對治慢心,同時也調伏了「疑」煩惱。

 

 

 

【課文】:(20008~20202)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廕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厭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大覺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而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消文】:另外,如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懈、無愧、忘念、不正知等,是最容易生起的隨煩惱,也是修習一切善品最大的障礙。應當先認識清楚它的過患,同時勤修對治,使它的力量能日漸減少。

 

 

  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消文】:關於煩惱所生的過患,在親友書中曾經提到:「掉悔、瞋恚、昏沉睡眠、貪欲、以及疑惑,是障礙修善的五種蓋覆。就如劫財的盜賊,這五蓋劫去了一切善法財,使功德、善品很難生起。」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廕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消文】: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喜歡睡眠和昏沉的人,不但身中多痰,而且容易羅患風病和膽疾,導致四大不調。樂於睡眠和昏沉的人,容易累積食物的垢穢,導致腸胃不乾淨,而且身體粗重,容貌無光澤,說話時言語也不清晰。」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消文】:又說:「喜歡睡眠和昏沉的人,愚癡性重,失去了希求聞法、修法的心,致使一切功德很難生起,一切善法也容易退失,日漸趨向無明黑暗。」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消文】:念住經中說:「一切的煩惱,都由懈怠而來,只要一有了懈怠,所有的善法都難生起。」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消文】:集法句中說:「由於放逸、懈怠,才使我們的心生煩惱。想要心不生煩惱,就該好好的守護,讓它住於正念當中,就像商人善於守護財貨一樣。」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消文】:本生論中說:「寧願貧窮到上無片瓦、衣不蔽體,也不願意捨棄慚心,違背佛法當上天王,若是讓無慚等煩惱不斷增長,就好比使敵人日漸坐大一樣。」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厭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消文】:親友書中說:「大王!應該知道正念的重要。佛說我們唯一的過失,就是無法心住正念。一旦失念,就使一切善法壞失,所以應當精勤守護正念。」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消文】:入行論中說:「即使已經具備多聞、正信而且精進不懈怠,如果沒有正知力來防護不失念,仍會因為心生煩惱,而使戒行有所違犯。」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消文】:縱使還不能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也不應當隨著煩惱轉,任由它增長、串習。應該不執著貪等煩惱,而將它視為怨敵。就算眼前還不能減少它,至少也應盡力修習對治法,進而將來做到破除煩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清淨守護所受的戒律。

 

 

  大覺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而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消文】: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吉祥阿蘭若師對內鄔蘇巴說:「一旦見道得根本智後,就會有人問你的弟子們說:你們最重要的教授是什麼?他們一定會回答說:如何開發神通或親見本尊。但是實際上應該說:最重要的教授是,對於業果的道理,漸漸清楚明白;對於所受的戒律,也能漸漸護持。」所以,所謂的修行成就,應當是指無明等煩惱,逐漸在減輕才對。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消文】:由於無明等煩惱,是引生現在世和將來世大苦的主要原因,所以應該修一切的對治法和他鬥爭。如果對煩惱所引發的痛苦,強行忍耐的話,不但不能斷除煩惱,反而還會被它所傷,而一再顯示受傷的疤痕而已,這種痛苦是不應該忍耐的。但如果是在勤發精進斷除煩惱時,所生的痛苦,就應該儘量地忍耐,這才是合理的苦行。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消文】:入行論中說:「若是無緣無故的被敵人毀傷,還把傷痕當成是自身的莊嚴,這是毫無意義的舉動。可是,如果為了大利益,而勤發精進所受的小苦,又怎能損傷我呢?」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消文】:如果能夠忍受一切的苦,進而戰勝煩惱的話,就是真正的勇士。其他的煩惱怨敵,當然就能輕易地摧破,輕鬆的程度,就像是割下死屍身上的肉一般,不用加以殺害就已經死亡了。正如入行論中所說:「若能輕忽斷煩惱時所生的一切苦,就能摧伏瞋等怨敵,能戰勝煩惱怨敵的,就稱為勇士。如果能斷除根本煩惱,其餘的隨煩惱,當然也如斬尸般的容易了。」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消文】:又如中所說:「苦是讓自己安住在煩惱當中,煩惱是不會受到侵害的,就像狐狸想圍困獅子,獅子一點也不會受到傷害。」因此,所有對治煩惱的方法,都是防止不受煩惱的侵害,進而能戰勝煩惱。

 

 

  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消文】:以上所說,是共中士道的部分,已經全部介紹完畢。

 

 

056(吹冷氣.gif

 

『解脫正道』篇完畢 

箭頭下.gif     

 

 上士道 

入大乘門”篇【一】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