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ˋˋ

 

 

                           卷七 

 

 

中士道    解脫正道

 

          054(寫字.gif

 

                         【三】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951行〜第1972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1123****************************************************

【課文】:(19501~19508)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應如思惟。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消文】:首先略說為什麼要學戒的理由。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消文】:如果在學戒之初,就經常不斷地思惟守戒的好處,便能生起至誠歡喜持戒的心。

 

 

  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消文】:守戒有什麼好處呢?正如大涅槃經中所說:「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的根本;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有如大商主是一切商人的前導;戒律是一切法幢,就像帝釋天的法幢;(帝釋天每每一張開幢,諸天就歡喜。這裡表示善持戒的人將使天眾增加,便能幫助戰勝修羅,因此歡喜。)戒律能畢竟斷除一切罪惡、惡趣;戒律有如藥樹,有效地治療一切罪惡病,戒律是置身險惡三界中最殊勝的道糧;戒律是盔甲利劍,能摧破煩惱怨敵;戒律是大明咒、滅除貪瞋癡等三毒煩惱;戒律是能度一切罪惡河的橋樑。」

 

 

  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消文】:龍樹菩薩也說:「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所依處,就像有情世間、器世間,都必須依止大地一樣。」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消文】:妙臂請問經中也說:「一切莊稼必須依於大地,再加上沒有天災、病蟲害等侵襲,才能逐漸生長;同樣的,一切的善法必須依於戒律,再加上大悲水的灌溉,所有功德才能增長。」

 

 

  應如思惟。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消文】:以上所說,是戒律的重要、和持戒殊勝的利益,應當多多思惟。若是受戒而不護戒,過患就會非常嚴重,如比丘珍愛經中所說:「有的修行人因為戒律得安樂,有的卻因為戒律得苦惱,這其中的差別,在於能勤於護戒的得安樂,毀壞戒律的就只得苦惱了。」所以,受持戒律通利益和過患兩者,完全看你如何守護它了。為了能得身心安樂,為了能進一步由戒而生定慧,就應該善加思惟毀戒的過患,敬重所有戒律的內容,小心護戒。

 

 

【課文】:(19509~19602) 

 如何修學之理者。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如何修學之理者。

【消文】:但是,該如何小心護戒呢?要做到小心護戒之前,必須先知道為什麼會犯戒的原因,以及對治這些原因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清淨持戒。

 

 

  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消文】:犯戒的第一個原因是無知。因為對於戒律的內容,完全不知道,所以犯了戒也無從檢查。如何來對治因為無知而犯戒的過失?就是聽聞所有戒律的內容,知道如何檢查以及防範。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消文】:犯戒的第二個原因是放逸。由於失念、不正知,所以放逸身、口、意三門,因而犯戒。若要對治因為放逸而犯戒的過失,就必須依照所有戒律的內容,知所取捨、憶念不失,再加上隨時用正知力觀察身、口、意三門,是隨善法轉,還是隨惡法轉。如果知道心隨惡法轉,就要及時遏止。以自覺羞恥的慚心(依自力)、或者怕遭他人譏毀的愧心(依他力)、以及怖畏惡行將會招致惡果,而心懷恐懼等佛法的內容(依法力),使自己不作惡業,若是這樣來修學,就能不因放逸而犯戒。

 

 

  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消文】:犯戒的第三個原因是不恭敬。因為輕視戒律,所以心不恭敬而破戒。想要對治因為不敬而犯戒的過失,首先應當思惟佛陀難遇,佛法難聞,如今還能聽聞佛法,就該懂得珍惜。佛在涅槃之前,曾經教導我們要「以戒為師」。因此,恭敬戒律,就等於是恭敬佛身,輕視戒律,就如同是輕視佛身。所以,應該如何對治不敬,就是對於佛以及佛所制定的戒律,還有能清淨持戒的僧眾,都生起敬重的心。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消文】:犯戒的第四個原因是煩惱熾盛。因為心總是隨著煩惱轉,無法調伏,所以破戒。若要對治由於煩惱熾盛而犯戒的過失,應該先觀察自心,屬那一種煩惱最強,接著勤修對治的法門來減輕它。如貪心強,便修不淨觀來對治等等。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消文】:如果不依照前面所說,先找出犯戒的原因,再進一步策勵自己勤修對治的話,是無法圓滿戒律的。若是自認為偶而違反一些小過錯,罪業非常輕微,心中不必太在意,因而輕視戒律,放縱自己的身心,隨著煩惱造業的話,將來就只有純苦的果報了。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消文】:分別阿笈摩中說:「如果對於佛陀依大悲心流露所宣說的法教,起輕微的不敬,或稍有違犯,將來都會引生大苦,就如同比丘墮生龍中的因緣故事一樣。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因為門前有一棵菴摩羅樹妨礙出入,就將樹枝折斷。雖然這個舉動,在比丘戒律中,只是輕微的遮戒,但是死後卻墮在畜生道中為醫缽龍王,頭上生出夜拉樹,每每遇到刮風的時候,樹枝就會隨風搖擺,非常痛苦。在世間違反法律的時候,也許還有機會得到赦免不必受到刑罰。但是,一旦違犯佛所制定的戒律造下惡業時,就無法不遭受果報,就像比丘墮龍身的例子一樣。」所以,應該盡力地防止犯戒,即使再微小的惡業,也因心生大怖畏而不造;萬一有所違犯時,也能依照佛所說的懺罪方法,如法的懺除清淨。

 

 

【課文】:(19603~19702)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幷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恒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消文】:假使有所違犯,不要把它棄置一旁不去想它,應當趕緊按照佛所說的還淨方法,盡力地悔除。

 

 

  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

【消文】:梵問經中說:「對於戒律的內容,應該勤加聽聞、思惟、修習,做到任何時間都不棄捨,即使是遇到命難的時候,也寧願犧牲性命,而不使戒律有任何的虧損,身心時常安住在正行當中,隨著戒律而轉。」

 

 

  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消文】:成就真實尸羅經中說:「諸比丘寧可犧牲性命,也不毀壞戒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捨棄生命,只是這一生的壽命結束;但是毀壞戒律,卻使百俱胝生,都常遠離佛法,永遠失去安樂,恒常墮在惡道當中。」這段話是說明為什麼必須精勤護戒的原因。在知道了護戒的重要性之後,理當做到寧可捨棄生命,也要護戒不失。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消文】:如果還不能做到捨命護戒、就當好好思惟、反省自己。既然已經剃髮出家,穿上這身壞色衣,就當嚴持戒律,若是不能護持戒律,那出家又有什麼意義呢?正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在佛的聖教中出家以後,還依然行種種的惡業,把有如空穀般不實的財物,當作實有的來執著,又貪著衣、食、住、行等資生的用具,像這樣不注重戒律、又經常違犯,當初又何必出家呢?」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幷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消文】:如果當初出家,是為了要出三界生死、趣向解脫的話,如今破戒、犯戒,不但不能了脫生死,反而又造下流轉生死的惡業,這些惡業將再度引發無量的苦惱。這種情況,正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有人為了不受盜賊的逼害,而逃命求活,可是如果雙腳不能移動,想逃命也不可能,還是會被盜賊擒住。這個譬喻,就好比破戒的人(雙腳不能行),還想脫離三界(想逃避盜賊的殺害),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要還會犯戒,就不能解脫生死,終究被老、病、死所摧壞。」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消文】:中又說:「佛為在家居士,說了五戒的內容,若是一位比丘破了戒,是連能持五戒的在家眾都不如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佛為在家眾所說的五戒,如果在家眾能圓滿守護的話,就勝過一位破戒的比丘,而所感得的果報,尤其殊勝廣大。所以應當精勤地守護一切戒律。

 

 

  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恒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消文】:就像中所說的:「若是以俱胝恒沙劫這麼長的時間,用種種微妙的飲食、傘蓋、幢幡、以及燈鬘等,清淨供養承事百億俱胝這麼多的佛,這個福德固然很大。但是,比起在正法將失、佛教將滅的時候,還能以一日一夜的時間,來行持一個戒律,這個福德要比前者勝過俱胝倍。」由於佛法將滅的時候,眾生的煩惱更盛,對治煩惱的力量薄弱,使持戒更不容易。所以即使時間只有一日一夜,也屬殊勝難得,因此,功德更為殊勝廣大。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解脫正道”篇【四】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