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六 

 

 

中士道    思惟集諦

 

          054(寫字.gif

 

                         【三】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7512行〜第1779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816****************************************************

          【死亡與投生之理】1 

 

【課文】:(17512~17513)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一、死緣;

二、死心;

三、從何攝煖;

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消文】:「思惟集諦流轉次第」的第三部分是介紹死亡,以及如何投生的情況。內容分為五項:

第一是說明死的因緣。有壽盡而死、福盡而死,和福壽未盡而死三種情形。

第二是敘述死時的心念。是善心死亡、不善心死亡,還是無記心死亡。

第三是述說死亡之後,神識是如何離開身體的。

第四是描述死後中陰身時的情況。

第五是闡述如何投生的道理。
  首先介紹死的因緣。

 

 

 

【課文】:(17514~17602)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消文】:所謂壽盡而死,是指過去宿世的業力所帶來的壽量,已經用盡了,因此死亡。

 

 

  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消文】:福盡而死,是說福報已經享盡了,因此死亡。我們這一生的受用,都是由前世的業力所感,若是過去世所累積的福報已經享完,就算是壽量還沒有盡,也會因為衣、食等資具缺乏而死。如凍死、餓死的情況,都是屬於福盡而死。

 

 

  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謂食無度量,

食所不宜,

不消復食,

生而不吐,

熟而持之,

不近醫藥,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非時非量,

行非梵行。

【消文】:至於福壽未盡而死,是指福報還沒有享完,壽量還沒有窮盡,就死亡了。這種死亡,在經中稱為「非時死」或「橫死」。共有九種死的因緣:

第一種是飲食沒有節制,如飲食過量而死。

第二種是吃不適當的食物而死。

第三種是積存在腸胃裡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又再進食。

第四種是應該藉由吐而排出體外的胃中物,卻無法吐出。

第五種是應該藉由瀉而排出體外的腸中物,卻無法瀉出。

第六種是延誤醫藥。

第七種是不能明確判斷,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的行為。如登山遭山難、游泳遭溺斃等。

第八種是做一些非時非量的事。例如到疫區去旅遊,是非時;通宵達旦、不眠不休,是非量。

第九種是行非梵行,如荒婬過度等。

 

 

 

【課文】:(17603~17607)

 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第二死心分三。

【消文】:接下來是說明死時的心念。分三

1)有善心死、

2)不善心死,

3)無記心死;等三種情形。

 

 

  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消文】:善心死,是說在臨死的時候,由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提醒,心中生起了善念而死。由於這時心中現起的是信等善法,因此稱為善心死。(人死前,在呼出最後的三口粗氣以後,屬於粗分心,這時候的心念,通於善、不善,以及無記三性。如果這時自己或者旁邊的人,能使生起善念,即使還有惡業,也可以用善念來壓伏,而轉生善趣。若是已經進入細分心,神識就處於昏昧的狀態,這時的心念,屬於無記性,就沒有轉變的可能。一般來說,粗分心的時間大約是二、三十分鐘,而細分心昏昧的時間是三天半,等到神識醒轉過來,細分心與身心離,就是中陰身的開始。)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消文】:對於生前有行善,又有行惡的眾生來說,不論臨終前,是由自己想起,或者由他人的提醒而想起,究竟生起的會是善念還是惡念呢?這就要看他在生前所串習的是善法多?還是惡法多?若是善法串習得多,善的習氣就強,臨終前現善念的機會就大。如果惡法串習得多,惡的習氣自然就強,臨終時現起惡念的可能性就高。一旦善念生起,其餘的念頭便消失。同樣的,當惡念生起,其餘的念頭也不再顯現。倘若生前善法和惡法的串習力相同,就看他臨終前那個先現起,若是現起的是善念(或者惡念),其他的惡念(或者善念)就隱而不現。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消文】:生前行善多的,就好比是從黑暗的地方走向光明。臨終前,彷彿置身夢中,看到的都是悅意可愛的景象。如走進花園,見到天女,或者是看到上師、佛、菩薩等,就在這種種可意境當中,安祥地死去。臨死時,身體也沒有很大的苦受。凡是善業多的,四大分散時的痛苦,都很輕微。

 

 

 

【課文】:(17608~17702)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消文】:不善心死,是說在臨終時,由自己想起,或者由其他人的提醒,在進入粗分心時,心中就現起貪等惡念,因此而死。臨終時,身體遭受極重大的苦受。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消文】:凡是造惡業多的,在臨終時必先領受生前所造惡業的果報。所有曾經造下惡業的景象,都會呈現在眼前,彷彿置身夢中,所見到的全是恐怖、怪異的影像。這時就像是從光明處墮入了黑暗的深淵。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消文】:尤其是造下嚴重惡業,應該墮地獄道的眾生,這時會看見鬼卒前來捉拿,或遭受鞭撻等,於是全身驚恐、汗毛豎立、手腳慌亂、大小便出、手抓虛空、猛翻白眼、口吐白沫。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消文】:若是生前造的是中品惡業,應當墮畜生道或餓鬼道的眾生,這種種恐怖的景象,有些會出現,有些不會,或者完全不出現,而是顯現其他不同的紛亂現象。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消文】:凡是造惡業的人,臨終時四大分散所遭受的苦,是最嚴重的。就像被斬首,或遭利器割裂一般地難以忍受。這種四大分散所造成的解肢節苦,除了生天,以及墮地獄的眾生沒有以外,投生於其他道的眾生都有。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消文】:另外,人在吐出最後三口粗氣以後,在善、惡的粗分心已過,昏昧的細分心還沒有現前之時,過去長劫以來所串習的「我愛」心,會猛然現起。由於這種「我愛」的緣故,看見自己即將死亡,於是便貪愛自身,而生起「取我」之心。就是這一念的「愛取」,便形成了中陰身。這正符合十二緣起當中所說,生命延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愛」、「取」而「有」的。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消文】:至於得道的聖人,是否還有「我愛」呢?那就要看所證的果位來決定了。只證得初果和二果的羅漢,還有「我愛」,但是因為已經見道,所以可用見「無我」的空性智慧,來制伏對「我愛」習氣的執著,使它不致產生愛著。這種情況,就像使用強大的勢力,可以制伏羸劣的力量一樣。對於已經證得三果的羅漢來說,「我愛」就可以不再現行了。這就是為什麼稱三果羅漢為「不還」,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

 

 

 

【課文】:(17703~17706)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消文】:無記心死,是對那些生前行善和不善,或者沒有明顯的善與不善的眾生來說的。因為在臨終前,自己無法生起善念或惡念,也沒有其他的人在旁邊提醒他生起善念或惡念,所以在粗分心時,便呈現出一種無記的狀態。這種無記心死亡的狀況,當然就沒有特別的苦或樂的景象現前。

 

 

  善心死者,適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消文】:所謂的善心死,是指還在粗分心時。如果已經進入了細分心,善心便會消失,而住在一種無記心的狀態。一旦進入了無記心,生前所串習過的善心便不能再憶起,其他的人也無法使他再憶起。至於不善心死時的狀況,也大致相同。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消文】:因此,在進入細分心時,一切的死心都是無記心。俱舍釋中也說:「善、不善心現前的時候,並不能因此判斷這個就是死心。」因為死心包括粗分心時的善、不善、無記三種心;以及細分心時的無記心。

 

 

 

【課文】:(17707~17709)

 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第三從何攝煖者。

【消文】:第三是敘述死亡之後,神識是如何離開身體的。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消文】:造不善業,將墮惡趣的眾生,神識是從上半身先捨,也就是頭部先冷,再漸漸降至心處。造善業,將生善趣的眾生,神識是從下半身先捨,因此從腳底先冷,再慢慢升至心處。所以,不論是造惡業,或者是造善業的眾生,神識最後都是從心識捨。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消文】:這個神識,在最初入胎的時候,是依托在心的部位;最後命終時,離開身體的地方,也是心的部位。這說明了最後神識捨身的地方,就是最初神識托胎的地方。無論是從上半身處先捨,或者是從下半身處先捨,論中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神識最後都是攝持在心的部位。

 

 

  為了進一步了解,臨終時四大分散的次第,以及神識離開身體的狀況,特別加入了以下這一段的說明。
  臨終時四大分散的次第,

首先是地大融入水大,這時身體有很大的壓迫感,一直往下沈,體力逐漸消失,臉孔沒有光澤而憔悴,身上的水分,如鼻涕、口水等,都不由自主的往外流出,全身有濕冷之感,就像是浸在水中;

接下來轉變為發高燒的感覺,便是水大融入火大的景象,這時口覺得很渴,體溫從腳底開始往下降;當火大融入風大之後,便感到吸氣困難,呼出的氣較多,吸進來的氣較少,一直到呼出最後的三口氣,便進入了「粗分心」的時刻。

這時可盡力提起善念,在旁邊的人也可儘量幫助提起善念,這樣有助於死者往生善趣。

通常「粗分心」的時間只有二、三十分鐘,

接下來不論神識是由上半身先捨(生惡趣),還是下半身先捨(生善趣),都是停留在心輪的部位。

因此最後的溫暖都是在心窩處。如果生前是修行人,而且身體健康,氣脈情況良好,就可以將此神識持在心輪中很長的時間。

若是生前沒有修行,也沒有修練氣脈,生活又不正常,氣脈損壞嚴重的話,「粗分心」的時間就很短。

修行人可以一直保持清醒的狀態,而不讓它進入「細分心」,再將此神識,延著中脈往上推,由頂門而出,就可以達到解脫,而不必到六道中輪迴。

若是一旦進入了「細分心」,神識便陷入昏昧狀態,就無法再提念了。

這時神識便會延著中脈往下降,一直到臍輪處(中脈的底部,與左右二脈相連於臍輪處),進入左右二脈,左右二脈通於全身各個孔竅,因此神識一旦進入了左右二脈,就一定會從各個孔竅出去。

若是從梵穴出去,就是投生無色界

若是從眉際出去,就是生在色界

如果從眼睛出去,就是投生為人

生修羅道的從耳朵出;

生夜叉的從鼻子出;

生欲界天的從肚臍出;

生餓鬼道的從嘴巴出;

生畜生的從尿道出;

生地獄的從肛門出。

神識處在這種昏昧的狀態,大約是三日半,經過了這個時期,神識就會甦醒過來,像是從夢中醒來一般,這時就是中陰身的開始了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思惟集諦”篇【四】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