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六 

 

 

中士道    思惟苦諦

 

          054(寫字.gif

 

                         【三】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596行〜第1624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86*****************************************************

【課文】:(15906~15913)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思惟老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二思惟的是「老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

【消文】:第一是少壯時的盛色衰退,所以是苦。人到老年,腰彎如弓箭,髮白如艾絨,額頭如砧板,充滿了皺紋,這些衰退的容貌,實在非常的不可愛。

 

  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消文】:第二是氣力衰退不如從前,所以是苦。坐的時候,像袋子斷了繩索,重墜於地。站起的時候,又像從地上拔起一棵樹般的吃力。講話變得遲鈍,行動也愈來愈緩慢。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消文】:第三是六根衰退,功能不顯,所以是苦。眼花、耳聾、舌常無味、心多忘念,記憶力減退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消文】:第四是色、聲、香、味、觸等境界,無法受用,所以是苦。眼無法受色,耳無法享受聲,鼻無法享受香、胃口不好,飲食難消化等。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

【消文】:第五是壽命不斷減少,逐漸逼近死亡,所以是苦。壽量愈減愈少,很快就會趣向死亡,心中充滿驚恐和怖畏。

 

  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消文】:應當經常思惟以上所說老苦的內容。廣大遊戲經中也說:「年老,使少壯時的盛色、氣力衰壞,就像一棵大樹,不幸被雷電擊中;年老,使諸根不堪受用,就像居住在一間腐朽的老屋,時時怖畏有傾塌的危機,因此佛說應多思惟老苦,儘速出離。一切男女枯老的情況,就像猛風吹斷了娑羅林(此樹很脆弱,猛風一吹便折斷)。年老奪去了精進、勇猛的勢力,就像士夫被陷在淤泥當中,動彈不得;年老使容貌變得醜陋,也奪走往日的威德與風采;年老摧毀了安樂,成為眾人嗤笑的對象,也奪走了生命的光彩,而終究走向死亡。」

 

  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消文】:慬哦瓦說:「死苦雖然勢猛,但時間短促,所以苦短;老苦的勢弱,時間卻很長,因此比死苦的痛苦還要重。」

 

  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消文】:迦瑪瓦說:「衰老是慢慢來的,不容易被人察覺,所以還可以忍受,如果是像死一樣的突然來到,那實在是讓人無法忍受。」

 

 

 

【課文】:(156001~16008)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穀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徧炎熱如空日。」

  

 

 

 

 思惟病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三思惟的是「病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

【消文】:第一是身體變壞,所以是苦。如病到身肉消瘦,皮膚乾枯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消文】:第二是身體增長憂苦,心多住憂苦。由於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增減、輕重錯亂,所以身受逼迫,身體的不適,影響心情,使晝夜長時都在憂惱中度過。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消文】:第三是不能隨欲自在享受,所以是苦。凡是對病情有損害的事情都不能做,加上行動不便等,使行、住、坐、臥,都不能如願。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消文】:第四是雖非自己所願,卻必須勉強受用。由於疾病,不喜歡的飲食藥物等,必須勉強使用,加上火燒、針刺、刀割等猛利的苦,也必須忍受。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消文】:第五是由於疾病無法治癒,很快就會喪命,所以是苦。看到疾病很難治療,醫藥無效,便引起很大的痛苦。對於以上五種病苦,應當審細的思惟。

 

  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穀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徧炎熱如空日。」

【消文】:廣大遊戲經中說:「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生成的病有四百四十種,這種種病苦的逼迫,就好像人在追逐鹿時般的緊追不捨,應當觀察老、病是如何摧壞眾生的,希望快快從這些苦中出離。就像冬季裡的大風雪,使草木枯黃,樹林、藥草也為之變色。同樣的,疾病奪走了眾生的光彩,使諸根、色力逐漸衰損。疾病耗盡了家產及財富,還時常引起身心的熱惱,就像烈日當空,沒有一處是不感炎熱的。」

 

 

 

【課文】:(16009~16013)

 思惟死苦分五。謂捨離圓滿可愛財位,捨離圓滿可愛親族,捨離圓滿可愛朋翼,捨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廣大遊戲經亦云:「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思惟死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四思惟的是「死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捨離圓滿可愛財位,捨離圓滿可愛親族,捨離圓滿可愛朋翼,捨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消文】:第一是死的時候必須捨離可愛的財位;

第二是再親愛的眷屬也帶不走;

第三是廣大的朋翼必須分離;

第四是自己最愛著的身體也必須捨棄;

第五是臨死時,四大分散的身苦,和心中恐懼、怖畏的苦,見到前面四者都將捨離,於是生起猛利的憂苦。

對於這些死苦的內容,應當多多思惟,一直到心中真實生起厭離為止。

 

  廣大遊戲經亦云:「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消文】:廣大遊戲經中也說:「死的時候,必須永遠離開親愛的眷屬等,不可能再歸來重逢,就像掉落的樹葉,或是逝去的江河水,不可能再回頭。死如王者只有獨自一人前往,無人作伴;死如水上的漂木,無法自在作主,只有任憑業力流轉六道。死帶走了一切眾生的生命,如同海鯨吞食眾生、金翅鳥吞食龍、獅子吞食象、草木遭遇猛火。」

 

 

 

【課文】:(16101~16102)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五思惟的是「怨憎會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消文】:怨憎會」的「會」字,是指「遇到」。害怕遇到怨恨或討厭的人、事、物,都稱為「怨憎會」。因此而引發的憂惱,稱為「怨憎會苦」。

                                 第一是害怕遇到怨敵,所引生身心的憂苦。

                                 第二是害怕遭受制裁或處罰,如怕他人傷害或報復等。

                                 第三是害怕壞的名聲,如遭人毀謗等。

                                 第四是害怕苦惱而死,如遭到九種橫死等。

                                        (九種橫死是:1延誤醫藥而死;2槍斃、坐牢死的;3耽婬、嗜酒死的;4火燒死的;5水溺斃的;6惡獸咬死的;7墮山崖死的;8毒藥毒死的;9饑渴而死的。)

                                 第五是怖畏死後會墮惡趣。應當好好思惟怨憎會所帶來的苦,儘早出離這些怖畏的苦。

 

 

 

【課文】:(16103~16104)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捨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慼,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六思惟的是「愛別離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若捨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慼,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消文】:「愛別離苦」,是指對於自己所貪愛的人、事、物,必須捨離所引發的憂苦。

                                    第一是捨離最至愛的親族、朋翼時,心中所發生的憂慽。

                                    第二是由此而發出的愁歎之詞。

                                    第三是由此而引發身上的擾惱。

                                    第四是因為思戀逼迫,所引發意念上的熱惱。

                                    第五是應該受用的資生用具,有所缺乏時,所引生的苦。

                                應當多多思惟愛別離所引發的苦,及早脫離貪愛的束縛。

 

 

 

 

【課文】:(16105~16106)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七思惟的是「求不得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消文】:這個苦和愛別離苦相同,都是和「貪」相應,而發生的苦。如辛勤耕作,卻收成不好;或是苦心經營買賣,卻無法獲利等等。凡是經由努力追求,卻不能獲得結果,因此心灰意冷所引發的憂苦,都屬於此類。

 

 

 

 

【課文】:(16107~16204)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

【消文】:在「思惟八苦」當中,最後一個思惟的是「五取蘊苦」的部分,也分為五方面介紹:
  五取蘊苦,是執取「五蘊」為我,所產生的苦。
  什麼是「五蘊」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是指色法。所謂的「物質世界」。在百法明門論當中,把色法分為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一個內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相對色、聲、香、味、觸五塵,再加上五根面對五塵時,落謝在第六意識裡的影子——法塵。這就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現象,也無非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聞到的、身體感受到的,和留在意識當中的種種影像。這些都屬於色法。
  《》,就是感受。在五根面對五塵時,加上意識的作用,這三緣和合而產生的種種感受,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捨受)三種。因為它是前五根接觸五塵後,所產生的感受,所以屬於「前五識」的作用。
  《》,就是起心動念。在五根面對五塵時,認識外境後,所產生的妄想心,就是「想」。因為在分辨外境時,所用的是「分別了知」,所以「想」是屬於第六識的作用。
  《》,是「思」的作用。就是你沒有去想,它一直在你心裡面,因為它是內緣的,所以比較不容易被察覺。這個「思」的作用屬於「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我們為什麼會以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呢?就是第七識的作用,它內執有一個「我」,念念不停。
  《》,是一切善、惡、無記的種子所依。指的是「第八識」的作用。第八識含藏無量劫的種子在內,無論我們曾經輪迴了多少世,過去所有的種子,全部都含藏在這第八識當中。這些種子一旦遇到外緣,便生起現行,而現行的種子,又回薰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
  以上所說,受、想、行、識這四蘊,指的是「精神世界」的範圍,也就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八個識的「心法」的內容。加上屬於「色法」的色蘊,便說明了一切有情身、心的活動,離不開「五蘊」的範疇。
  這五蘊的作用,完全是因緣所生,是「無我」的。譬如,由五根等構成的「色蘊」之身,是假合的,屬物質世界的現象,是「無我」的。由受、想、行、識四蘊,所構成的心識活動,也只是一連串因緣所生的作用,並沒有「我」的存在。先是五根面對五塵等「色蘊」的作用,加入了「前五識」的功能、和第六識的「分別了知」,便產生了種種的感受(受蘊)、以及妄想心(想蘊)、第七識馬上起了執取,「恆審思量」有個「我」在喜歡、不喜歡(行蘊),而這一切活動的過程,都只是第八識的種子,遇外緣所起的現行而已(識蘊),並沒有一個「我」在主宰,在發號施令。
  因此,「五蘊」本身是一連串,由因緣所生的身、心活動而已,並不會產生苦的,只是我們執取這身、心的作用,以為是「我」,所以苦便產生了。我們執取色身(色蘊)是我,於是便為它的生、老、病、死而苦。我們同時執取心識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是我,以為我在感受,我在思想,我在分別喜歡、不喜歡,所以便苦了。這個由於執取「五蘊」為我,而產生的苦,就是「五取蘊苦」。
  眾生由於無明愚癡,才會起顛倒想,以為「五蘊」是我,不但因此而受苦,還由於執取「五蘊」為我,而輪迴不斷。因此,在思惟「五取蘊苦」時,應該詳細地觀察它的內容。因為它非常地深細,不容易被察覺,不像前面所說的七苦,比較粗猛,很容易就能察覺到。但是在八苦當中,它卻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生命的輪迴。

 

 

  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消文】:關於五取蘊苦的五種內容,第一是我們的身心(五蘊),就好比是一只裝苦的器皿,將來只要還在輪迴當中,便繼續仍是盛一切痛苦的器皿。第二是以這一世來說,已經成為盛苦的器皿。第三、第四、第五是說明盛苦的內容。意指這個五蘊之身,是裝滿苦苦、壞苦和行苦的器皿。對於以上所說五種取蘊苦,應當多加思惟。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

【消文】:第一種苦是說,倘若還在六道之中輪迴,將來受生的仍是五取蘊,因五取蘊所生的苦,也隨逐而至。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消文】:第二種苦是說,這一期的生命,既然已經受生,五蘊之身,就成了老、病等所依止的苦器。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消文】:有了第一類,由受生而有的五取蘊苦;以及第二類,五蘊之身成為老、病、死所依的五取蘊苦,便有了第三和第四類的五取蘊苦。因為一旦有了五蘊之身,由身、心所引發的煩惱,就成了苦苦和壞苦。由八苦所引生的苦受,是苦苦的內容,由樂受的衰壞,所引生的苦,是壞苦的內容。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消文】:第五類行苦,是指行蘊的苦。什麼是行蘊呢?就是推動我們生生世世輪迴的力量,這股力量是過去由煩惱造業,所形成的「業力」,是這股業力主宰著輪迴,我們是完全無法自在作主的,只要還在六道之中流轉。這股「行」的動能,就會一直讓我們在三界中受生,不斷地受苦,這就是行蘊的苦。有關苦苦、壞苦、行苦的內容,在介紹「三苦」時,還會詳細地說明。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

【消文】:在八苦當中,五取蘊苦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輪迴的原因。我們思惟八苦的內容,不只是要了解苦諦的內容,還必須進一步了解受苦的原因。追究其原因發現,只要行蘊不斷,就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的產生,使我們受苦不斷、輪迴不斷。但是,如何切斷行蘊的作用,不再輪迴、受苦呢?那就需要好好的思惟五取蘊的內容了。若是能夠了解「五蘊」本空,所有身、心的作用,只是因緣所生,並沒有「我」的存在,只要證到「無我」,便不再會因為「我執」,起種種煩惱,因煩惱而造業,因業力而輪迴了。如果我們對於為什麼輪迴生死的原因,不能好好的體會,也不想真正斷除五取蘊的因,就無法真實地發起求解脫的心。

 

  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

【消文】:若是我們本身對於苦諦的內容,沒有好好的思惟,也不想要趕快脫離苦、出離三界的話,就是看到眾生還在生死當中流轉,也無法生起想要幫助眾生,趕快從苦中出離的大悲心。

 

  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消文】:所以,無論是小乘想自求解脫的出離心,還是大乘想幫助眾生解脫的大悲心,都是以思惟「苦諦」為根本。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消文】:如果想生起小乘的出離心,以及大乘的大悲心,就應當對於佛以上所說的清淨聖教,先有了正確的了解之後,再進一步的觀察、思擇、修習,經過長時間的薰修,一直到真實地生起出離心為止。這就是佛宣說八苦,希望眾生能藉由思惟苦諦,了解所有生死過患,以求發起解脫之心的所有密意,也是無著菩薩,經由善巧分別後,決定為眾生宣說、解釋的所有內容。

 

  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消文】:博朵瓦說:「六道當中,不論生在那一道,一旦受生,接下來的就一定是老、病、死,一切的痛苦,就隨著受生,不斷地發生。這些苦惱不是突然發生的,是隨著『生』而來的,是一切眾生的生死相,只要還在輪迴,就無法超越。所以,如果對於這個輪迴之苦,真實地生起厭離,想解脫生死,就必須斷除『生』。如何不『生』?又必須先截斷『生』的因。」因此,應該多多思惟前面所說生、老、病、死等八苦的內容,尤其是「生苦」所造成的所有過患,以及「行苦」與輪迴的關係,以求早日出離。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思惟苦諦”篇【四】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