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下士道3─皈依三寶篇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47行〜第1175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6************************************************** ** ******** *

 

【課文】:(11407)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窩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消文】: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當中由教授中出又分二:

別學與共學。

然後,共學學處又分六,當中第五為由知勝利勤修歸依,

又分二:攝分所出勝利與教授所出勝利。

八種皈依殊勝利益: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

四、積廣大福;

五、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

八、速能成佛。

第一、可以成為真正的佛弟子。總的來說,關於內外道之分別,有多種說法,然而,阿底峽尊者與寂靜論師的說法,獲得多數共同承許,他們都是以有沒有皈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基準,也就是說,獲得皈依之後,始終沒有棄捨的話,才能稱為內道。因此,剛剛趣入的佛弟子,必須以至誠恭敬的心視三寶為大師,如果沒有獲得皈依,無論作任何種的善業,都不能視為佛弟子。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一種勝利。

 

【師父口述10-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09)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湼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消文】:

 第二、成為一切律儀所依之處。《俱舍釋》說:「受皈依就是接受一切律儀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也說:「優婆塞,皈依三寶是八種律儀的根本。」這當中的主要意思是……藉由皈依而能堅固希求涅槃的意樂,從這種意樂而生起一切律儀。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二種勝利。

【師父口述10-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11)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猪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猪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

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

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湼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

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消文】:

 第三、往昔所造作的業障,能夠獲得減輕,甚至完全淨除。《集學論》當中,關於歸依能夠淨除罪障的段落提到:「這裡應該以受生為豬的因緣作為比喻。」有一位天子本來應當投生為豬,因為皈依的緣故,因而並未受生豬中,這就是因為皈依能夠淨除感得受生惡趣業因的緣故。「如果皈依佛,就不會墮入惡趣,在捨棄人身之後,一定能感得受生天界的果報。」至於皈依法及皈依僧,也是這樣。所以,皈依三寶之後,往昔積集的罪業,有些能轉變成輕微,有些能徹底淨除。

第四、積集廣大的福德。

第五、不墮入惡趣。這項勝利可以從前面所說可知。

第六、不為人與非人所障難。

就如經中所說

「那些遭遇怖畏的人們,多數都是歸依山林、園囿、以及所供奉的樹木神等。

他們所歸依的境並不是最尊最勝最第一。他們雖然有歸依,但是不能解脫眾多苦厄。

如果那時候有歸依三寶,透由了知苦與苦集,就可以超越種種苦。

能離苦得樂的八支聖道,可以引導趣向般涅槃。以智慧能觀見四聖諦。

這樣的歸依才是最尊最勝最第一。藉由這種歸依,才能解脫眾苦。

這種勝利應該以成就風索外道歸依佛的因緣作為譬喻。

 

 

本段闡釋教授所出第三第四與第五第六種勝利。

 

【師父口述10-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506)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消文】:

 第七、凡所有想成辦的如法目標都能夠達成。不論行持任何如法的作為,如果事先供養、歸依三寶,向三寶祈禱順利成辦,就能夠輕易達成。

第八、能夠快速成佛。就如師子請問經所說:「由淨信心斷除無暇。」也就是說,因為獲得殊勝的閒暇,又能值遇殊勝的歸依處,修學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夠成佛。按照以上所說,憶念歸依的種種殊勝利益於每天當中,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勤修歸依。

 

本段教授所出第七、第八種勝利,並結勸行者勤修歸依。

 

【師父口述10-4】: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1509)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消文】:

第六類(共通的學處)是從最平常的開玩笑,到最嚴重的性命邊緣,都應當時時刻刻守護歸依,不捨棄三寶。肉身性命與一切受用,終究會消失,:如果為了這些遲早要消失的身命受用而捨棄三寶,那麼必定感得一切生中都要不斷地受苦,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捨棄歸依。

經過這樣的思惟之後。要不斷地發起誓願,即使是在開玩笑的時候,也不應該說出棄捨歸依之類的話來。有些大德主張這樣一種學處,說不論是前往何方,應該對該地方的如來修持歸依,但是並沒有任何根據。

 

本段再次勸誡行者,應常起誓願不棄捨歸依。宗大師同時提醒行者,有部分先覺主張前往何方,應向該方所之如來修學歸依,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根據。

 

【師父口述10-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512)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消文】:

以上六種共同學處,是根據《道炬釋論》來宣說的。各別學處的前三種學處,是根據《涅槃經》來宣說的。各別學處的後三種學處(消文者注,指修行應學),則是出自《歸依六支論》。

就像這部論所說:「應該對佛像、偈頌、以及甚至是碎黃布,應信解為佛寶、(對於偈頌)應該信解為佛親口宣說的諸法寶,不應該毀謗,應該至誠恭敬地頂禮,已具淨信或者還未淨信的人,應當視為善知識。

 

本段簡略說明教授中出之別學與共學學處的實際出處。

 

【師父口述10-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01)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消文】:

 關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這些,迦摩跋(解釋)說:「這些學處,內鄔蘇跋想必應該也宣說過了,因為我們兩人是同時在阿蘭若師座前聽受的。」這段話是出自阿蘭若師傳給壟跋嚩的道次第當中。

如果有違犯這些學處,會成為虧損歸依與棄捨歸依的道理。有一種說法,說違犯六種學處就構成棄捨歸依,也就是指前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等。另外有一種說法,說違犯九種學處,才構成棄捨歸依,也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六種學處,再加上違犯後三種各別學處。其他的只是虧損歸依的因罷了。

然而,思惟以下情形,如果違犯了「為命亦不棄捨」,其實是棄捨歸依。因此,雖然沒有棄捨三寶。但是卻愛著於不是內道三寶的大師、諸法、與僧伽眾等,這也違犯了「不說有其他的大師」之學處,因為心裡沒有至誠恭敬的歸依,所以也是棄捨歸依。如果沒有違犯這些,而只是違犯學處,就不是棄捨歸依的因。

 

本段闡釋棄捨歸依的實相。

 

【師父口述10-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08)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消文】:

 因此,歸依是能夠趣入佛教的大門。如果有至誠恭敬的歸依,而不是只有嘴巴說說而已的話,那麼就等於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內外一切障緣都無法違害。各種不同的功德,很容易生起,而且很不容易退失,同時還能夠輾轉加倍地增長。因此,就如前面說過的,要由怖畏三惡趣苦,以及憶念三寶功德而受持歸依,努力做到不違犯歸依諸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本段結勸行者應淨修歸依,並應勵力守護不犯。

 

師父口述10-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611)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消文】:

 如果這樣想,像這樣念死,並且想到死後一定墮惡趣,於是生起怖畏,能夠從這種怖畏當中救拔出離的歸依處,就是三寶。可是,如果歸依三寶之後,不違犯學處時,歸依處是怎麼救拔我們呢?

如《集法句經》所說:「能夠斷除三有輪迴痛苦的方法,我已經教授給你們了。如來即是應歸依的大師,你們應該按照所所教授的方法修行。」

佛世尊是我們歸依的大師,僧伽是歸依已真正修行時的助伴,所以,我們實際歸依的是法寶。因為如果能夠得到法寶,就可以解脫怖畏的緣故。最基本的法寶,就是行者剛開始修習時,遠離一分過患即斷除,增長一分功德即證得,這斷過與證德二事,不斷加倍輾轉增上而安立的。不是離開此二事,忽然從他處得來的。

 

本段以問答方式欲遣除行者對於歸依能救拔出離怖畏的疑惑,教誡行者當如實歸依三寶,並應如理如法勤修斷證二事。

【師父口述10-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703)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消文】: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澈底了解善業、不善業以及善業果報與不善業果報之差別,同時要如理地思擇取捨而正確修行,這才是修法。如果不長時思惟善不善業以及善不善果報,而不能如理取捨,就不能遮止趣入諸惡趣的因,縱使對惡趣有怖畏心,也不能解脫墮惡趣之怖畏。因此,為了能夠從墮惡趣果報中救拔出來,就必須在因地時,對治隨順不善業的意樂,關於這點又必須依賴對於業果有堅固勝解的信心。

 

本段為深信業果所作的「開場白」。宗大師教誡行者應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並應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師父口述10-10】: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皈依三寶〞篇─結束     

箭頭下.gif  

“深信業果【一】“〜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34行〜第1146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5************************************************** ** ******** *

【課文】:(11304)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消文】:

 第三類(共通學處)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所以也應該使所有眾生皈依三寶。也就是說由於悲愍諸眾生的緣故,應該隨分隨力地令其他有情皈依三寶。

 

本段闡釋第三共學學處。

 

師父口述9-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306)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消文】:

 第四類(共學學處)是說不論做什麼事,或者有什麼希求,都應當供養三寶,祈求三寶,捨棄世間的各種方法。

也就是說,不論做什麼事情,不論遇到什麼緊急重要的事情,不論遇到什麼緊急重要的事情,都應該皈依三寶,並且施設隨順三寶的供養,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該依止不隨順三寶的邪道等儀軌,在任何時候,都應當至誠恭敬地皈依三寶。

 

本段闡釋第四類共學學處,教誡行者不論做任何事情,或者祈求任何事情,都應當先供養三寶,然後向三寶殷重祈求,捨棄皈依前的種種世間作法。

 

【師父口述9-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310)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

一、〈攝分〉所出勝利;

二、教授所出勝利。

 

【消文】:

 第五類共學學處是了知皈依的殊勝利益之後,晝三時夜三時都應該精勤修持皈依。至於皈依的勝利是根據兩種來源而說。

第一種是根據〈攝決擇分〉中所說的勝利而說。

第二種是根據各經論中所說的勝利而說。

 

本段將闡釋第五類共學學處,也就是要令行者了知皈依的勝利。

 

【師父口述9-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310)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消文】:

 〈攝決擇分〉所出勝利可以分成二大類,每大類又各有四種。

〈攝決擇分〉第一大類的四種分別為,

第一,能獲得廣大的福報。

這就是《無死鼓音陀羅尼經》所說的:「佛世尊不可思議,正法也不可思議,聖僧也不可思議,對不可思議的三寶生起敬信的話,果報也是不可思議。」

《攝波羅蜜多論》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皈依的福報如果有色相的話,以三界作為容器,都還嫌狹小,就好比大海蘊藏的水量,不是用手掌可以測量的。」

 

本段此段為第一種勝利,並引《無死鼓音陀羅尼經》證成能獲廣大福報。

 

【師父口述9-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312)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消文】:

 第二、能獲得大歡喜。就像〈念集〉當中所說:「如果能晝三夜三隨時憶念諸佛而如理如法的皈依佛,這是只有暇滿人身才能得到的。」至於法寶、僧寶,也是這樣說,我這生能獲得依止這種殊勝的三寶歸宿,實在是善妙的利得,以這個角度去思惟,就能增長歡喜。

 

本段引《集法句經》證成能獲大歡喜。

 

【師父口述9-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01)

   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消文】:

第三、獲得三摩地。

第四、獲得大清淨。

第三與第四的意思,就是說由定學與慧學而後獲得解脫。

 

本段闡釋第三與第四種勝利,即得定與得涅槃。

 

【師父口述9-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02)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消文】:

〈攝決擇分〉所出勝利之第二大類的四種勝利當中,

第一、能獲得大守護。這項勝利將在稍後闡述。

第二、由於邪知邪見而對殊勝信解所造成的一切障礙,都能夠變得輕微,甚至可以全部永遠淨除。也就是說,由於信解而皈依惡師、惡法、惡友的勢力增強,因此造作的種種罪業。這些都能變得輕微,也能獲得淨除。

第三、得以成為遠離邪行、淨除煩惱的善士。

第四、獲得佛、同修淨行之人、以及對正法有淨信心的諸天眾所愛念歡喜。也就是說,能夠成為善士,並且受到佛、同修淨行之人、以及對正法有淨信心的諸天眾等所喜樂。

 

本段闡釋第二大類的四種勝利。

 

【師父口述9-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405)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消文】:

 關於諸天眾如何歡喜,可以從祂們歡喜地唱著以下頌詞可知,我們因為皈依了三寶,從那個地方死殁而受生這裡。這些人,如今既然已經大都安住於皈依境中,未來也一定會受生到我們這裡來。

 

本段藉由諸天眾的唱誦,為行者解釋祂們由於皈依而有多麼的歡喜。

 

【師父口述9-8】: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十】“完結

 

 

箭頭下.gif

箭頭下.gif

 

 

 

 

 

〜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1012行〜第113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3************************************************** ** ******** *

【課文】:(11012)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消文】:

 如果上面所說的財物供養,所需要的財物自己無從聚集,又無法從他處求得,應該對十方無邊世界……供養一切如來的所有資具,以具足歡喜的心以及對廣大供養具足勝解的心,無一遺漏地思惟,一切(供養都)隨喜,稍稍施用些許功力,就可修學無量廣大的供養,並且能夠攝集成就菩提的廣大資糧,常時對這些供養以真實的善心,生起歡喜心,應當精勤修學。

 

本段教誡於財物供養自無所集又無從他求時,應當精勤修學廣大隨喜供養。

 

【師父口述8-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1)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消文】:

 又像《寶雲經》和《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對於沒有主人的種種花草、果樹以及珍寶等,也都可以供養。

第十、正行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即使在像擠牛奶那麼短暫的時間中,精進不懈地修習四無量心、修持四法印、隨時憶念三寶功德、六波羅蜜多等,以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地安住,對清淨的戒律生起防護心,對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攝等正法精進不懈地修習。

 

本段闡釋第十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8-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4)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消文】:

 如果能夠以前面所說的這十種供養事來供養三寶,應當知道這叫作「圓滿供養」。

以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事施設供養的時候,有六種心態,能夠對三寶當中的任一寶,稍微思惟而供養,就能夠產生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

第一、(思惟三寶是)無上的大功德田。

第二、(思惟三寶)有無上的大恩德。

第三、(思惟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勝的。

第四、(思惟三寶)有如鄔曇妙花,極難值遇。

第五、(思惟佛寶)在三千大千世界只會出現一尊,是故極殊勝。

第六、(思惟三寶是)一切世間與出世間圓滿功德的根本。

以這六種意樂思惟而施設供養。

 

本段闡述了供養事之後,緊接著要闡釋六種供養意樂。

 

師父口述8-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7)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消文】: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從〈菩薩地〉摘錄出來的。一切時中;無時無刻中,對於上述十種供養事與六種供養意樂都應當配合相應的情境而行持,如果是在佳節或盛大的時令法會,都應當隨分隨力修習這些微妙的供養。

 

本段明示所闡釋之供養事與供養意樂都是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並且諄諄教誡行者無時無刻都應當隨應而施設供養。

 

師父口述8-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09)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灑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消文】:

 此外,因為(我們)經常必須飲食,如果在飲食之前,能夠不間斷地先施設供養,只要少許的功力,就能夠圓滿許多資糧,所以,即使只是喝水,也應該先以至誠恭敬的心供養三寶。

此外,不應該以長青黴的糕餅,或發黃的菜葉供養三寶,必須選擇最好的物品供養。還有,現在所有人供茶的時候,就好像給飛揚的灰塵灑一點水那樣,這不能成為實實在在的供養,以上的教誡出自霞惹瓦語錄。

 

 

本段鼓勵行者勤修供養,即使像喝水那麼稀鬆平常的動作,如果飲用前能至心供養,也能圓滿許多資糧。及依據霞惹瓦語錄,教誡行者應以最清淨、最好的物品施設供養。

 

【師父口述8-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111)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消文】:

 就好像有一塊非常肥沃的田,到了應該播種的時候卻不播種,任憑這塊田地荒蕪,像這樣的廢止現象,的確令人於心不忍。因此,有了能夠長養現世與來生一切善樂的最殊勝福田,一年四季裡無時無刻都可以播種一切善樂的種子。此外,對於這殊勝福田應該依照經論所說:「應當以淨信心之犁,耕耘這塊極肥沃的福田。」如果沒有這樣做,實在是非常可惜。

 

本段教誡行者,應該依照經論所說,以淨信心耕耘殊勝福田。

 

【師父口述8-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01)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消文】:

 所以正如《讚應讚》所說:「像世尊這樣的福田,三世間沒有,所有的施設供養處所當中,以世尊為第一。因為世尊具足清淨心,所以能夠薰習而令座中弟子清淨。就好像虛空界一樣,不論橫向或縱向都沒有邊際,對世尊造作利益或損害的異熟果,也是沒有邊際。」

不知道是最殊勝的福田,還把它看作是平庸普通的田,這是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善根的結果,所以無時無刻都應當無有懈怠地供養三寶。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因為在殊勝的福田種下了善根的因力,在修習一切道次第的時候,慧力便能獲得增長。因此,當聽聞正法不能憶持所聽到的文句,思惟正法不能理解所思惟的文義,修習正法心相續生不起定解,慧力非常微弱低劣的時候,最重要的教授就是依止福田的力用。

 

本段教誡行者若於一切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於勝田種善根力,一旦遇到聽聞不持、思惟不解、相續不生、以及慧力微劣時,才能依止福田力。

 

【師父口述8-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05)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消文】:

 這也就是吉祥敬母所說的:「我具足)作詩的大好根性,是由於我的智慧依止世尊的緣故,這情形就好像夏天時候的江河水一樣,雖然水量很小,但是(遇有大雨的時候)會暴漲。」

又如俗話說:「施設供養不在於所供養的物品,最重要的是在於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羅、清淨的水,以及沒有主人的種種供養資具等,都可以拿來供養,沒有其他財物可以供養的時候,應該以這方式供養。

如果現在實際上有財物,不但捨不得供養,反而卻說:「我沒有福德,非常貧窮,完全沒有其他財物可以供養。」那就像博朵瓦所說的:「丟擲一些香草在一個非常汙穢的螺盃中,然後說:『栴檀冰片妙香水。』這實在是瞎眼人欺騙明眼人。」

 

本段闡釋坊間流傳的一種說法,教誡行者施設供養,最重要的是在於至誠恭敬的心供養時的起心動念不正當之過患。

 

【師父口述8-8】: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1209)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消文】:

 又如樸穹瓦說:「我最初是以香草供養,這種香草有辛辣的氣味。後來以四合長香供養,它的氣味甘美,現在以沈水香或嘟嚕迦等供養,香氣濃郁。」

如果看不起微劣的供物而不供養,那麼這一生當中就始終像這樣過下去。即使現有的供物微劣量少,但是能夠生起殷重供養的心,將能漸漸感得上妙福報,行持修學應該效法這位善知識。

據說,這位善知識每配製一次供香,要花費二十二兩金子。

如果連已經證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們,尚且還要幻化成無數無量身,然後每一身,又再幻化成千上萬隻手,前往一切佛土,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佛。

 

本段闡釋即使是登地大菩薩眾,尚且都還要幻化無數無量身,前往一切剎土經無量劫的時間供養諸佛,更何況我等凡夫。

 

【師父口述8-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2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消文】:

 有些人因為施作了少許相似的功德,就感到滿足,於是認為不必從供養方面希求無上菩提,這是對於正法解了甚少而隨便亂說。所以,應該照著《寶雲經》所說的去行持。

就如經中所說:「應該聽聞諸經論中所有關於廣大供養及廣大承事之教授,以最至誠真實的善心與增上意樂,迴向給諸佛和諸菩薩。」

 

本段以登地大菩薩尚且要經無量劫供養諸佛,教誡行者不應以少許相似功德而心生滿足,應一切時恆勤精進供養三寶再引《寶雲經》證成應該精勤供養承事。

 

【師父口述8-10】: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九】“〜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811行〜第1108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2************************************************** ** ******** *

【課文】:(10811)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消文】:

 譬如對僧伽、出家眾、只具沙門形相者,以及沙門相等都不應辱罵與不應輕毀。而且,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不應有黨類之分別,不應彼此像怨敵一般,不應)說話分你們我們。應當像僧寶一般地敬重。

〈勸發增上意樂會〉當中說:「希望樂得功德才住寂靜處,因此不應該觀察他人的過失,不應該生起如下的念頭,我是最殊勝、最優秀。這種憍慢是種種放逸的根本,永遠不應輕視成就下劣的比丘,否則不能在一劫當中獲得解脫,這是這教法正確的次第。

 

本段闡釋於僧寶之修行應學及教誡行者莫要憍慢、莫輕視成就下劣之比丘。

 

【師父口述7-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1)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消文】:

 種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見到路上有碎黃布的時候,都不會輕慢地跨越過去,他們會把碎黃布)撿起來抖乾淨以後,放置在潔淨的地方,像他們這種行持,是我們應該效法學習的。

自己能夠如何去恭敬三寶,那麼就能感得眾生也一樣的恭敬自己,像《三摩地王經》當中所說:「造作什麼樣的業因,將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

 

本段在此舉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對於僧寶恭敬的行持為例,教誡行者應該修學。與簡單的以恭敬三寶的利益為修行應學小結,並以《三摩地王經》證成。

 

【師父口述7-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4)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消文】:

 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通的學處,共通的學處分成六類。第一類是(既歸依已)要隨時憶念三寶的功德之差別,而且要不斷地歸依。也就是要不斷地思惟前面所說的,內道與外道的差別,此外還應當不斷地思惟三寶的功德。

 

本段為行者闡釋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共通的學處。共通學處分成六類,這段本文說明第一類,歸依三寶之後應當數數隨念三寶功德。

 

【師父口述7-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6)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消文】:

第二類(共通學處)是應當隨時憶念三寶大恩德,並且持之以恆地努力供養三寶。甚至連吃東西前也應當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說:「,因為佛的福德而獲得飲食,愚痴的凡夫不曉得應當報佛恩。

三摩地王經》所說的只是以獲得飲食來作比喻,對於自己所有的全部福德善根,都應當了知是來自於三寶恩,因此供養時的意樂應該安立在報佛恩德上面。

(報佛恩德而供養)這件事又分二方面,也就是供養的事相本身,以及供養時的意樂。

 

本段闡釋第二類共學學處,就第二共通學處隨念大恩恆勤供養一事分成兩方面來闡釋。

 

【師父口述7-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08)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消文】:

 供養的事相可分成十種,

       第一種是供養身,也就是實際供養佛的色身。

第二種是供養塔廟,也就是供養為佛所建造的塔。

第三種是,現前供養,也就是前兩種供養境顯現在自己根前而行供養。

第四種是,不現前供養,也就是佛或佛塔沒有顯現在自己根前,普遍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佛塔而行供養。,,

 

 

本段闡釋十種供養的事相,這段本文敘述前二事相,即供養佛的色身與供養塔廟,第三事現前供養,與第四事不現前供養的涵義。

 

【師父口述7-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910)

   又若於佛般湼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為不現前供養。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消文】:

 此外,如果在佛涅槃後,為了要供養佛,而建造佛像及塔廟,無論是一座,或者許多座,也都屬於不現前供養。如果在供養佛像或塔廟的時候,以如下的思惟而供養,也就是觀想說,這一個法性就是一切法性,因此,現前供養佛或塔廟,就等於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塔。那麼這樣供養就含攝了現前供養與不現前供養。

論當中說,第一種供養可獲得廣大福德果報,而第二種供養又比第一種獲得更大福德果報,第三種供養則是獲得最大福德果報。因此,對一尊佛或佛像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其中是沒有差別的,應當作意供養一切佛像及塔廟,這一點極為重要。

 

本段特別闡釋俱供現不現前。根據論典闡釋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以及俱現不現前供養所獲福德果報之差別,教誡行者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至要。

 

【師父口述7-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1)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消文】:

第五、自作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說施設供養時,完全由自己親手做,不因為懈怠、懶惰以及放逸等因素強烈而由他人代為供養。

第六、教他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說,心想自己有些許可以供養的物品,可是其他有情處境貧困,福報淺薄,沒有能力供養,如果教他們供養的話,一定可以幫助他們得到安樂,出於自己的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如果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共同供養時,就稱作自他俱共同供養。

這三種供養可得到的福德果報,其大小就如同前面說過的情形一樣。

 

本段繼續為行者闡釋自作供養、教他供養及自他俱共同供養。

 

【師父口述7-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4)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消文】:

第七、財敬供養的意思是……也就是以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坐具、醫療藥品等,以及三衣六物以外的種種雜具,還有薰香、末香、塗香、花鬘、伎樂和燈燭等種種供物施設財物供養。恭敬啟白、禮拜、捧迎、合掌、唱讚頌、五支遍禮、右旋圍繞等方式施設恭敬供養。此外如供養田地等類的無盡奉施,此外還有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類的莊嚴資材,甚至有供養小鳴鈴、各種零星的珍奇寶物、纏寶縷線等,以上財物恭敬供養諸佛或塔廟。

 

本段闡釋第七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7-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7)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消文】:

第八、廣大供養的意思是……就是以前面所說的財物、恭敬等經常施設供養。廣大供養的意義又可分為七種,也就是所供養的財物眾多;所供養的財物微妙;所供養的境為現前或不現前;可自作供養或教他供養;供養時內心非常歡喜的生起猛利殊勝定解,然後把供養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本段闡釋第八種供養事。

 

【師父口述7-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1008)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消文】:

第九、非染汙供養的意思是……自己親手施設供養,不因為輕蔑、放逸、懈怠等因素而教他供養,以殷重而恭敬的心施設供養,以不散漫的心而施設供養,以沒有貪愛等雜染的心而施設供養,不在信佛的國王、大臣等地方為了獲得利養恭敬而施設供養。以隨順物而施設供養,隨順物的意思是……也就是遠離不清淨的種種清淨物。所謂不清淨的供品,例如塗抹雌黃、灌洗酥油、薰安息香、供遏迦花以及其他不清淨的物品。

 

本段闡釋第九種供養事,並列舉六種情況。

 

【師父口述7-10】: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八】“〜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78行〜第108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1************************************************** ** ******** *

 

【課文】:(10708)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消文】:

 關於三種應修行的學處。也就是,對佛像不論是雕塑的,或是繪畫的,不論是好看,或是不好看,都不應該譏笑詆毀,不應該放置於灰塵很多或者不安全的位置,也不應該質押典當,所有不恭敬、輕忽、詆毀等意樂加行都應當徹底斷除,應當對一切佛像都看作可恭敬的福田,就像對佛世尊一般的態度。

 

本段闡釋應該恭敬佛像之修行學處。

 

【師父口述6─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709)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消文】:

《親友書》當中說:「不論製作技巧純熟或拙劣,也不論是木造的或其他材質所造的。有智慧的行者都應該供養佛像。」

《分辨阿笈摩》說,名叫劫毘羅的婆羅門少年,因為對有學與無學的僧眾,說了十八種不同的惡語,譬如說:「你們這些象頭,哪能夠了知什麼是正法,什麼不是正法。」指除象頭以外,還有以其他十七種動物的頭,結果感得長有十八種不同頭形的摩羯陀魚,從迦葉佛住世時開始,一直到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期間,都受生於旁生當中。

 

本段引《分辨阿笈摩》當中所說的公案,闡釋對學無學僧眾說惡語,將感得受生旁生當中之惡果。

 

【師父口述6─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12)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湼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消文】:

 雜事》當中說,拘留孫佛涅槃以後,端妙大王下令建造大塔,有一位工人曾經兩次譏諷說:「現在下令建造這種大塔,不曉得要造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工。」

後來大塔建造完工之後,(這位工人)深深感到憂心懺悔,就以他所得到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大塔頂上,因此,他的後世感得容顏醜惡、身材矮小,不過聲音卻非常和美,他的名字叫善和。

 

本段依據《雜事》中所說公案,闡釋工人對大塔生輕蔑慢心而感得後世容顏醜惡、身形矮小。然因懺悔以工價造金鈴掛塔上之功德,而感得聲音和美。

 

【師父口述6─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1)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消文】:

 所以不應該對佛像說東說西,對他人所造的佛像、大塔等,不論所用的材料質地如何,或者所造的體積大小,都不應該譏毀、遮止或其他輕蔑的行為。

 

本段小結不應對佛像、大塔等佛寶譏毀與不敬。

 

【師父口述6─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2)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消文】:

 有一次大瑜伽師拱捧文殊菩薩像到阿底峽尊者面前,請尊者鑒示說:「這尊像善美否?如果善妙的話,就可以用絨巴迦格瓦供養的四錢黃金購買下來。」阿底峽尊者回答說:「至尊文殊菩薩的身像,沒有不善妙的,造像師傅的技術則屬於中等。」話一說完,尊者就將這尊像放在頭頂上。尊者於所有佛像,全都是如此恭敬頂禮的。

 

本段藉這樁公案教誡行者應學阿底峽尊者恭敬佛像的態度。

 

【師父口述6─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4)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

 

【消文】:

 對於正法,儘管只是四句的偈頌,也應該遠離不恭敬。此外,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行為,譬如說,把經卷充當抵押品、當作貨物交易、放置在光禿禿的地上、放置在滿是灰塵或毀損之虞的地方、與鞋襪等放在一起、以及跨越過經書等行為。對於經卷應該生起恭敬心,就像對待法寶一樣。

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只要看到走過來的人手裡拿著經典,都會合掌起立。後來即使不能站起來了,仍然會恭敬地合掌。

 

本段闡釋對法寶如何修行應學。

 

【師父口述6─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807)

   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消文】:

 又有傳說阿底峽尊者到哦日的時候,有一位密咒師不聽尊者說法,尊者看到一位記錄員,用齒垢沾汙他的經書,尊者內心生起不忍,尊者對記錄員說:「可憐,不可以!不可以!」那位密咒師因此對尊者生起敬信心,於是隨從尊者聞法。

霞惹瓦也說:「我們對於法寶簡直可以說什麼壞事都作,然而,對於法及法師不恭敬,等於種下毀壞智慧的因種子。我們現在如此愚痴蒙昧就已經夠了,千萬別再造作積集愚痴的業因,如果再比現在更愚痴,那麼還會有什麼成就呢?,,,,,,,,,,。

 

本段引阿底峽尊者到哦日時的一樁公案,教誡行者應如是恭敬法寶。及再以霞惹瓦的語錄勸勉行者千萬別再造作愚痴因,也就是對法及法師不敬。

 

【師父口述6─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七】“〜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64行〜第1077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10************************************************** ** ******** *

【課文】:(10604)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一,攝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今初

 

【消文】:

              這是科文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歸依之後應修學次第分為二部分。

第一,根據“攝決擇分”所說來闡釋。

第二,根據各教典教授所說來闡釋。

首先闡釋“攝決擇分”的部分。

 

本段闡釋歸依之後所應修學的次第,依攝決擇分和各教典教授等兩大來源闡述應學學處。

 

【師父口述5─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5)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消文】:

   根據“攝決擇分”,所學學處分成兩大類,每一類又分成四方面。

第一類四聚中,關於親近善士,也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善知識是一切功德所生之處,即一切功德的根本,觀察並了解之後,就應該正確的親近,因為歸依佛就是歸依指示道的大師。隨順歸依佛的正行,就是親近指示道的大師。

 

本段闡釋了知善知識為一切功德依處,親近示道師即是歸依佛。

 

【師父口述5─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6)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消文】:

   關於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方面,依順序分別說明如下,聽聞正法就是不論是佛陀所說的,或者是佛弟子所說的法教諸契經等都應當聽聞。如理作意就是如果作意某一所緣境就能止息煩惱時,就應該作意此種所緣境,由於歸依法之後,對於教法與證法都應當現前證悟,這就是應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的原因。

 

本段闡釋初四聚當中的第二聚聽聞正法與第三聚如理作意。

 

【師父口述5─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08)

   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消文】:

   關於法隨法行方面,也就是應該隨順著般涅槃法而正確修行。因此歸依僧之後,就應該對趣涅槃的補特伽羅執為修行助伴。這個隨順行就是應該與所有趣向解脫的同行共同修學。

 

本段闡釋初四聚之第四聚法隨法行。開示修行應依般涅槃法,並應視趣涅槃諸補特伽羅為修行助伴,應與所有趣解脫者共學。

 

【師父口述5─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611)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舍。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消文】:

   第二類四聚當中,關於諸根不掉的意思,就是六根在六境放逸散亂之後,第六意識也會隨逐諸境掉動,應徹底看清楚這些過患,而令意識厭離棄捨。關於受學學處的意思,就是應該隨分隨力受學佛世尊所制定的學處。關於悲愍有情的意思,就是佛世尊的聖教由於大悲心而有別於外道,因此,既然歸依了三寶,對一切有情亦應該具有悲愍心,不應該損害其他有情。關於應該常時勤修供養三寶的意思,就是應該每天供養三寶。,,,,,,,,,,,, ,,,

 

本段闡釋第二四聚。

 

【師父口述5─5】: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701)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

                      一,別學;

                      二,共學。

      初中分二:

                   一,遮止應學;

                   二,修行應學。

    今初

 

【消文】:

   歸依之後應修學處之第二部分是根據教典教授來闡釋的,這部分又分成兩類。

第一,特別的學處。

第二,共通的學處。

    特別學處又分兩種。

   第一,應遮止的學處。

   第二,應修行的學處。

     先闡釋應遮止的學處。

 

本段是既歸依已所學次第之第二科科文,這類學處依據的是教典教授,如前已述,主要出自“涅槃經”,“歸依六支論”,“道炬釋論”。

 

【師父口述5─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02)

   如涅槃經雲:“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消文】:

 像“涅槃經”當中所說

“如果歸依三寶之後,就是真正的(三歸依)居士,應該永不歸依其他天神等。

如果歸依正法之後,就應該永離損害有情之心。

如果歸依僧伽之後,就應該永不與外道共住。

這部經當中說有三種學處,第一種學處是:不歸依其他諸天,對一切有情捨離損害意樂,不與外道共住。

這三個應遮止學處當中的第一個,是說在世間,像大自在天,遍入天等諸天,尚且不是究竟的歸依處,更何況諸鬼趣,山神,龍神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可以不信三寶,而歸依諸餘天神等。如果是請諸餘天神等為助伴,成辦現世中如法的事業,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就好像為了活命而向施主乞求,為了治病而依賴醫生一樣。

 

本段闡釋不歸餘天的涵義。

 

【師父口述5─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706)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消文】:

   第二種應遮止的學處,就是歸依正法之後,對於人與畜生等,不論棒打或鞭打,不論捆綁,不論監禁或穿鼻,甚至不能荷負重物而強令負重等,所有傷害有情的想法與做法都應該捨離。

第三種應遮止的學處,就是歸依僧伽之後,不應該與不相信三寶是可歸依,並且加以毀謗者共住。

 

本段闡釋“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及“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的意義。

 

【師父口述5─8】: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六】“〜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411行〜第106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9************************************************** ** ******** *

【課文】:(10411)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消文】:這是本段落之標題,為科文由何道理而歸依者之第二項。根據“攝決擇分”所說,從了解佛法僧三寶之間的相互差別而正確皈依。當中的差別分為六部分,

第一,相差別部分。現前證得正等菩提為佛寶相;所證得的果相為法寶相;根據他的教授而正確修行為僧寶相。

(關於所依境)造作方面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佛寶造作)善宣說無量正法。

(法寶造作)盡斷一切煩惱苦之所緣境。

(僧寶造作)勇猛精進增長善根。

 

本段根據“攝決擇分”闡釋三寶的業差別。

 

【師父口述4-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13)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雲:“謂是世尊等。”

 

【消文】:

 (對歸依境)信解方面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對佛寶)應該建立以親近承事為基礎的信解。

(對法寶)應該建立以希求證得為基礎的信解。

(對僧寶)應該建立以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為基礎的信解。

 

(對於歸依境)修行時的差別,依照(佛法僧)順序(分別為):

(對佛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供養承事為正行。

(對法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瑜伽方便為正行。

(對僧寶)修行的時候應該以共受財與共受法之意樂為正行。

(對於歸依境)隨時憶念(三寶功德)的差別,也就是應該分別憶念佛法僧的功德。

譬如(“聖隨念佛經”)當中所說:“這些世尊的意思是... ...“

 

本段根據“攝決擇分”,闡釋修行時對三寶應該各以何者為正行。及應分別憶念三寶功德,並引“隨念三寶經”證成。

 

【師父口述4 -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3)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复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毗奈耶廣釋中說。

 

【消文】:(歸依境)生長福德的差別。也就是依於有情和法而增上,能生長最殊勝的福德,(其中)佛寶與僧寶都是依於有情而增上,法寶則是依於法而增上。同時,又分依於一個有情,以及依於眾多有情而生長福德,因為僧伽一定要有四位(比丘)以上的緣故。

,這是本段標題,為由何道理而歸依者的第三科,原科文為自誓受。也就是說,由自己誓願歸依佛為修習導師,歸依能入般涅槃的法為真正修習的法,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由以上三種途徑正確歸依,這是“毗奈耶廣釋”當中所述說的。

 

本段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的第三項,也就是由自己誓願而歸依三寶。

 

師父口述4 -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7)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消文】:這是科文由何道理而歸依者之第四科,原科文作不言有餘而正歸依。也就是說,藉由徹底認識內外道的大師,內外道的教法(以及... ...)。以及內外道的僧眾等所有的優劣比較,只有以三寶為歸依處,而不以與三寶相違的大師,教法和學法者為應歸依處。

 

本段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的第四項。這段本文可算作是總說,或者為略說,從下一段此二所有差別之中起的本文則是別說,或者為廣說。

 

師父口述4 -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09)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贊雲:“我舍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消文】:這兩者之間的所有差別當中,關於(內外道)大師差別,就是內道大師(即佛)成就圓滿功德而且毫無過失,其他(外道)大師成就的功德則既不圓滿又有過失。

“殊勝贊”說:“我捨棄其他外道的大師而歸依佛世尊,為什麼以佛世尊為歸依處?因為佛世尊無有過失,而且具足功德。”

“殊勝贊”當中又說:

“(我)對其他外道的教法,不起顛倒分別而細細思惟,我越細思惟越對所歸依境堅定信解。

(外道)這種非遍智的教法,由於有過失而壞其心,因為心壞以致於看不見無過失的佛世尊。“

 

本段闡釋內外道大師,教法及諸學者之差別,本段先述說大師差別方面。引“殊勝贊”證成內外大師及內外道大師差別。

 

【師父口述4 -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511)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如“殊勝贊”雲:“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消文】:(內外道)教法差別方面,就是佛世尊的聖教。(是)經由能令身安心穩的途徑獲得無危險無憂惱的佛果,佛聖教能止息輪迴生死苦海之中,淨除一切煩惱,絕對不欺罔希求解脫的行者。佛聖教是)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淨除一切罪障,外道教法無這些功德。

像“殊勝贊”當中所說:“為什麼由世尊的教法可以從安穩道得安樂果?為什麼遵循世尊的教法?安穩道得安樂果。說法獅,比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攝伏群魔,猶如獅吼降伏百獸。“

 

本段引“殊勝贊”證成前段所闡釋的教差別內涵。

 

【師父口述4 -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601) 贊應贊亦云:

“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

  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消文】:贊應贊“當中也說:

“也就是應趣內道教法,而應遮外道教法,內道教法清淨,而外道教法雜染,這就是大雄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

內道教法充分顯示真如,而外道教法只是欺罔之法,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單憑這點就足以分出差別矣。

內道教法是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而外道教法只是障礙得可愛果的教法,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

 

依隨外道教法會受到極大染污,而遵循內道教法能清淨雜染,這就是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

由前述種種差別自然也能夠了知僧伽差別。

 

本段繼續引“贊應贊”證成內外道教法差別。大師最後簡單提示由前述之大師差別與教法差別,自然也能了知僧伽差別。

 

【師父口述4 -7】: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五】“〜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31行〜第10410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8**************************************************** ******** *

 

【課文】:(10301)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消文】:有一些人認為觀察思惟與實際修行是分開的,於是在實際修行的時候,就棄捨觀察思惟,這些人無形中遮止了許多集聚資糧,淨治罪障的法門與機會,因此,應當明白這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是修習無量佛法心要的大障礙。

如果恆常修持憶念三寶功德,心將會隨著修持而漸漸轉變,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修心會遭遇稍許困難,久而久之就能隨著修持運轉。此外,如果能夠常時作意“希願證得如所隨念之佛”的話。這就是發菩提心,不論白天或夜晚佛都會現前,在臨終的時候,不管遭遇什麼樣的苦難,隨時憶念佛功德的心始終不會退失。

 

本段宣說隨念佛功德的殊勝利益,勸勉行者初時修心稍難,後時定能任運轉。

 

【師父口述3-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304) 三摩地王經雲:“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

              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此复說雲:“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雲: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雲: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雲: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雲: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 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消文】:“三摩地王經”說:“告訴你們的道理應該澈底了解,一個人如果不斷的觀察思惟,由於常時安住在這些觀察思惟當中,心就能夠趣入觀察思惟的境中。

因此,常時憶念世尊的佛的身語意等功德,以及佛的無量智慧,恆常能夠修習隨念,心續自然就會趣入相應。

這樣一來,行住坐時,欣喜好樂世尊的智慧,就會生起成為世間無上殊勝的願菩提心。

“三摩地王經”)又說:“以清淨的身語意等三業常時讚歎佛的殊勝功德,以這種意樂修習身心相續,無論晝夜都能見佛。

如果時常生病而身心難安,甚至承受臨終的痛苦,憶念佛功德的心也不會退失,病苦與死苦都不能奪去憶念佛的心。“

博朵瓦說:“如果不斷的思惟,漸漸的就能夠堅固信心,漸漸的清淨身心相續,就能夠獲得佛的加持。深信,於佛正法,繫念思惟,堅固持守。因為在這方面獲得決定信解,所以能夠從思惟而誠心皈依,如果對於所學習的能夠正確學習,那麼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成為佛法。然而,我們對於諸佛不可思議智慧的信心,還不如對於準確占卜者。

博朵瓦語錄當中又說:“譬如有一位口碑很好的占卜者告訴你說,我知道你今年沒有任何災難禍患,那麼你心裡就會覺得安心。如果他告訴你說:“今年你將有災患,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那麼你就會努力照辦。如果辦不成,心裡就會覺得不安。而有以下這種想法,他告訴我的事,我沒有做到。如果佛陀的制戒說,這些應該斷除,這些應該行持。你會放在心上嗎?如果沒有做到的時候,你會憂慮嗎?非但不會,反而找藉口說:“種種教法雖然這樣說,然而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地點也不同,那些律儀都不可能實行了,必須像現在這樣做才對。你會輕易放棄教法而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本段引博朵瓦語錄中為前段中“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詳加闡釋。

 

【師父口述3-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313)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消文】:如果不觀察思惟,完全隨順自己的喜愛,那只是亂說話罷了。如果不是這樣,(換句話說,如果經過觀察思惟回到自己的內心詳細的觀察,就能體會博朵瓦所說的話極有道理。所以應當不斷的思惟佛功德,一直不斷的努力,直到生起決定勝解為止。

如果對於佛功德生起堅定信解,那麼,對於成就佛道的法(即法寶)以及對於如法修行的人(即僧寶),也都能夠生起同樣的堅定信解,這樣就是通達皈依(三寶)的真正涵義。如果生不起對於佛功德的堅定信解,那麼,能夠轉變心意的皈依,根本沒有生起的機會,更何況其餘的道支分。

 

本段為憶念佛功德做結示,也藉此教誡行者,若對佛功德不生定解,其他道(中士道,上士道)都不必談了。

 

【師父口述3-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04) 法功德者。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消文】:知功德的第二項是憶念法功德。

也就是以禮敬諸佛為因緣之後,應該如以下方式思惟,具有無邊功德的諸佛,是透過證滅諦與修道諦,盡除所有過失,成就圓滿功德,作為自性,所以教正法與證正法才得以通達。

就像“正攝法經”當中所說:“諸佛世尊的所有無量功德,都是從正法生起的(諸佛世尊)領受正法,並且行持正法;(諸佛世尊)從正法變化種種形像而示現於世間;(諸佛世尊)以正法為根本;(諸佛世尊)從正法出生。(諸佛世尊)以正法為行持之境界;(諸佛世尊)依止於正法,(所以諸佛世尊)都是從正法而成辦(所有無邊無際功德)。

 

本段闡釋佛透過證滅諦與修道諦,並且以除過引德為自性,因此通達教證二法,終於具足無邊功德。

 

【師父口述3-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407) 僧功德中。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正攝法經雲:“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

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

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

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消文】:知功德的第三項是僧功德。

主要是指所有的聖補特伽羅,這些聖僧也是從憶念正法功德而成就的,從這些聖僧如理修行正法這方面去憶念。

如“正攝法經”說:“對於所有的僧伽,應該像這樣憶念,也就是說,僧伽宣說正法,領受與行持正法,並且思惟正法,所以,僧伽是長養正法的田,僧伽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養正法,做正法事業,僧伽以正法為行持的境界,因此他們的法行究竟圓滿,自性正直而清淨。法行,隨法修行而獲致成就,僧伽的法性哀愍,因此成就悲愍心,僧伽恆常安住山林樹下,空閒靜室為修行的處所,僧伽常時趣入正法,常時行持白法梵行。

 

本段引“正攝法經”證成如何憶念僧功德。

 

【師父口述3-5】: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四】“〜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1005行〜第10213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7************************************************** ******** *

【課文】:(10005) 其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一,知功德;

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

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

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消文】:這是淨修歸依的第三項,原科文作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攝決擇分”當中簡略地分成四個部分:

一,知功德,也就是知道歸依境的功德而歸依;

二,知差別,也就是知道歸依境的差別而歸依;

三,自誓受,也就是自己生起誓願而歸依;

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也就是不認為還有別的歸依境而歸依。

第一部分,“知道歸依境的功德而歸依”,必須能夠憶念歸依處的功德。這部分又分成三項:

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現在闡述佛功德,這部分分成四方面。

 

本段科文顯示本論依“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所述,為行者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三寶。

 

【師父口述2-1】: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008) 身功德者。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贊所說,而憶念之。

如雲:“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

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消文】:關於歸依處的身功德方面。

要常時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同時也應該依照喻贊中所描述的來憶念諸佛。

就像“喻贊品”當中所描述的

“相好莊嚴的世尊身體殊勝美妙,是眼睛的甘露,好像那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聚集群星而為莊嚴。

釋迦牟尼佛的金色身體,以法衣端莊的披覆,就好像金山的山頂有霞雲圍繞一般。

世尊沒有莊飾,面輪就極為光滿,縱使是無雲的滿月,也不能相比。

世尊的雙唇有如殊妙的蓮花,和陽光下開放的蓮花相比,連蜜蜂都難以分辨,於是猶豫不定,好像懸吊著繩索一般地盤旋。

世尊的面輪呈金色,牙齒潔白極端嚴,就好像秋夜潔淨的月光,照入金山的間隙。

世尊的右手有輪相的殊勝裝飾,藉由右手撫慰怖畏生死的眾生。

世尊行走的時候,雙腳宛如勝妙的蓮花印在地上,實際的蓮花那有如此莊嚴。

 

本段闡釋佛功德之身功德,歸依者須常時思念諸佛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同時應依“贊應贊”之“喻贊品”中所述憶念諸佛。

 

【師父口述2-2】: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013) 語功德者。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雲:

“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

  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消文】:關於語功德方面。

任憑十方世界中一切有情,在同一時間各自提出不同的問題,世尊能夠以與現前一剎那之念相應的定慧,所有的問題全都能把握住,然後以一句話就能夠回答一切問題,所有提問的有情也都能依自己的語言得到領悟與了解。

應該思惟語功德為什麼稀有的道理,就像“諦者品”當中所說

“如果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在同一時間,以各自特有語言向世尊請問,世尊能以一念相應心完全掌握所有問題,然後以一句話就能回答所有的問題。

從這點應該了知,殊勝導師在世間以梵音宣說正法,透由這種梵音可以善巧地轉正法輪,盡除所有人天有情的苦厄。

 

本段闡述佛的語功德,令吾人了知世尊能以一念相應慧於一時攝持十方世界有有有情的提問,並以一句話回答一切問題,而所有提問的有情都能依自己的語言悟解。

 

【師父口述2-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03) 又如百五十頌雲:

“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痴。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消文】:又像“百五十頌”所說

“見到世尊的面輪祥和可愛,在世尊座前聽聞這些非常和美的說法聲音,就好像明月傾注甘  露一般。

世尊的言語能夠息滅貪欲的垢染,就好像雨雲能夠去除空氣中的灰塵;世尊的言語能夠拔除瞋恚毒蛇,就好像金翅鳥取龍為食一般。

佛語能夠摧壞我們的無明愚癡,就好像日光照亮黑暗一樣,佛語也能夠摧毀我們的慢高山,就像能破一切的金剛一樣。

了知真實義,所以沒有欺誑;沒有過失,所以能夠隨順;善巧的相互連貫,所以很容易理解。因為有以上功德,所以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同時,只要一聽到佛語,就能吸引聽眾的心意,如果對所聽到的佛語如理思惟,亦能夠斷除種種貪痴煩惱。

佛語能夠使所有匱乏者獲得慶慰,也能夠使放逸者回歸自性,能夠令貪著現法者生起厭離心,所以佛語能隨順不同根器者而轉。

佛語能夠使上等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智者增長智慧,能使下等智者摧壞無明煩惱,所以佛語能遍利眾生。

應該這樣思惟(語功德)。

 

本段引“百五十頌”之描述為行者闡釋佛之語功德,這段頌詞明月注甘露形容梵音極和美,以妙翅鳥比喻佛語淨貪塵之功德。

 

【師父口述2-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09) 意功德分二。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如贊應贊雲:“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消文】:佛功德的第三功德為意功德,又可分為智功德悲功德

智功德就是對於一切所知境界,不論如所有性所攝或盡所有性所攝。就好像觀看手中的庵摩洛迦,世尊的智慧能夠毫無障礙地運轉於一切所知境界。除了佛世尊以外,其他有情對於一切所知境界的寬度,廣度,由於智量狹小,因此都不能遍知。

像“贊應贊”中所說:“唯有世尊的智慧能夠遍知一切所知境界,除了世尊以外,只能說所知道的相當寬廣。”

“贊應贊”中又說:“世尊對於一切時中諸法的一切緣起之根本(即因),就好像觀看掌中的酸果一般,都在世尊心意運行的境界當中。

一切法不論是動法或非動法,不論是一種或是多種,世尊心意運行其間無所障礙,就好像風流動於空中一般。“應該這樣思惟佛之智功德。

 

本段以“贊應贊”闡釋佛之智功德。

 

【師父口述2-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112)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如百五十頌雲:

“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諦者品亦云:“若見痴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

       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消文】:悲功德方面。像一切有情被煩惱系縛而無所自在一樣,世尊也被大悲系縛而無所自在,因此,只要看到種種苦惱的眾生,世尊常時生起大悲,從沒有間斷。

就像“百五十頌”當中所說

“一切眾生都被煩惱系縛,無一例外。世尊為了要救拔眾生的煩惱,常時為大悲系縛。

認為應該先禮敬世尊,還是應該先禮敬大悲呢?世尊已了知生死過患,卻還久住此世間。

“諦者品”當中也說:“見到眾生的心被無明黑暗遮蔽,以致於陷入生死輪迴的牢獄當中,所以世尊發起了大悲心。”

“諦者品”當中又說:“世尊見眾生的心意被貪欲遮蔽,又由於猛利的愛著,而常時耽著於五欲之境當中,以致於墮落在貪愛的大海中,所以世尊發起大悲心。

世尊見眾生被煩惱所惑,以致於病苦憂惱不斷逼迫,為了斷除眾生的苦,所以世尊生起大悲心。

世尊常時生起大悲心,而且從來沒有不生起的時候,這是世尊長久與眾生住在這個世間的原因,所以佛沒有過失。應該這樣思惟憶念佛之悲功德。

 

本段引“百五十頌”所說,證成前段所闡釋之悲功德。至於偈中之提問:先禮尊抑或先禮大悲?消文者認為包括世尊在內的三世諸佛都是因大悲而常久住世,所以應該先禮大悲。

 

【師父口述2-6】: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206) 業功德者。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复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如百五十頌雲:“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 “

贊應贊雲:“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消文】:關於佛的業功德。

也就是佛世尊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以任運與無間兩種行相,沒有錯漏地饒益所有眾生。此外還根據所化眾生的根機差別,對於堪能度化的眾生,世尊都會使這些眾生圓滿希願,遠離種種衰損,一定能成辦所有應作事業。

像“百五十頌”當中所說:“世尊宣說摧毀煩惱的道理,揭示種種擾亂如法修行的障礙;世尊宣說生死輪迴的苦性,也顯示如何到達無怖畏的地方。想要利益眾生的世尊,凡是能夠利益有情的事業,世尊如果還沒有做到的話,那麼豈有其他事業呢?“

“贊應贊”當中說:“尊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世尊如果沒有度化眾生的話,有什麼比這更衰損的事?如果世尊沒有安住世間,豈會有這種圓滿的事?”應當這樣憶念佛的業功德。

 

本段闡釋佛之業功德任運無間地饒益一切有情,堪引化者希願皆圓滿,衰損皆遠離,所應作事定成辦。

 

【師父口述2-7】: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10211)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恒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消文】:以上是大概宣說憶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從其他方法憶念,也可以從其他方法生起對佛的淨信心。如果能夠不間斷地憶念思惟,那麼,淨信心的勢力會非常猛利,而且會持續不斷。至於法功德與僧功德。也是一樣。

 

本段簡單地為憶念佛功德結示,並提示法功德與僧功德也應以同樣的意樂憶念思惟。

 

【師父口述2-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213)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消文】:依照以上所闡述的道理修習,如果我們能夠澈底了解,那麼,就會明白所有的經論都是開示三歸依處的功德,所以,這些經論都能夠成為修行時的教授。

 

本段教誡行者照著以上所說的道理修習,澈底了解之後,就會明白所有的經論都能成為修行教授。

 

【師父口述2-9】: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三】“〜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卷四 

 

 

下士道       皈依三寶

 

          054(寫字.gif

 

                        

 

 

 

 

 

 

08 070

陳長城 消文

 984行〜第10004行                            消文日期:日期:2010年26************************************************** ********************

課文】:(09804)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初中分四:初中分四:

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今初

 

【消文】:第二部分要談的是如何獲得來世的安樂,它又可分為二部分。

第一,淨修歸依是趣入聖教最殊勝的途徑。

第二,生起深忍信是所有善樂的根本。

第一部分(即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又可分成四部分。

1),歸依的原因有哪些。

2),歸依的境,也就是歸依的對象。

3),正確歸依的道理,也就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

4),歸依以後,應該如何修學。

現在開始闡釋第一項,也就是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本段扼要的告訴我們要獲得後世安樂,就必須歸依,那麼,為何要歸依?歸依的對象如何觀擇?歸依的方法和內容有哪些?歸依以後要如何修學?接下來就會依照這大綱一一闡述。

 

【師父口述1-1】: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09807)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其業亦如入行論雲:

“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

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猶如陳那菩薩雲:“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消文】:歸依的因雖然很多,然而在本論中所闡述的共下士歸依因,就是前面說過的,也就是,因為在現世中很快就會死亡,不可能長久安住,死後受生的地方無法由自己來決定,受生處是隨著種種的業而轉的。

那些決定後世受生處的諸業也如“入行論”當中所說:“就像烏雲密布的暗夜,當剎那的閃電出現的時候,就會變得極為明亮可見,因此,就好像佛陀的神力(加持)無數善惡道的眾生,諸世間才略微生起福德智慧。因此,眾生的善根非常薄弱,經常造作極為強猛的重罪。

各種清淨善業的勢力極微弱,各種染污惡業的勢力卻極為強盛,因此將來必然墮入惡道當中,從這樣思惟而生起大怖畏心,於是會生起尋求歸投依靠處所之心。

就像陳那菩薩所說的:“安住在無邊無際的生死大海當中,被貪瞋痴等極為暴惡的大鯨魚啃咬身心,如今要歸依誰呢?

 

本段闡釋眾生善業極微惡業極盛,所以來世大多墮入惡道。能夠如此思惟而起怖畏心,於是生起尋求皈依之心。引陳那菩薩所說,教誡行者說,眾生在無窮盡的輪迴當中,身心一直受到有如極暴惡的大鯨魚之貪瞋痴三毒所侵蝕。迫切希求尋找歸依處。

 

師父口述1-2】: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811) 總為二事。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消文】:總而言之,歸依因可歸納為二大要因:

第一,從思惟諸惡趣眾苦而生起怖畏心;

第二,深信三寶能夠從諸惡趣當中救護有情。

因此,如果對於這兩大歸依因只是隨便說說而已,那麼歸依不過是空有表相罷了。如果對於這兩大歸依因的信念堅固猛利,那麼歸依就能轉變你的心意。所以應該努力修習這兩大歸依因。

 

本段明白宣說共下士的歸依因有二,並教誡行者應勵力勤修此二因。

 

【師父口述1-3】: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901)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一,正明其境,一,正明其境;

二,應歸依此之因相。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初

    

【消文】:接下來宣說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所歸依的境,也就是歸依的對象。這部分又可分成二項。

第一,正確了解所歸依的對象。

第二,為什麼應該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闡釋所歸依的對象。

 

本段科文讓我們了解本論將闡述歸依的對象和應該歸依這個對象的理由。

 

師父口述1-4】: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902) 如百五十頌雲:

“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

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消文】:像“百五十頌”當中所說:“如果有誰的一切過失徹底究竟地永遠斷除,如果有誰不論何時都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應該歸依他,應該讚歎他,恭敬承師他,應該安住於他的聖教當中。“意思是說,如果能分辨是否為依處的具慧者,照理來說,就應該歸依無欺誑的歸依處──佛薄伽梵。從這點可以知道,也表示應該歸依法寶與僧寶。就像“歸依七十頌”所說:“佛法僧三寶是希求解脫者的歸依處。”

 

本段引“百五十頌”與“歸依七十頌”,闡釋應歸依境乃佛法僧三寶。

 

【師父口述1-5】: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905) 應歸之因相分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

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

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

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

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消文】:應歸依所歸依對象的原因可分成四項。

第一項原因,歸依的對象極善調伏自性,已經證得了無畏果位。如果(歸依的對象)沒有證得無畏果位,那麼就好比跌倒的人想要依靠另一個跌倒的人。不能救護一切怖畏中的有情。

第二項原因,無論何時何地,度化各種根機的眾生,具足善巧方便,如果沒有這種善巧方便,縱使前往歸依,所希求的事也無法成辦。

第三項原因,也就是具足大悲,如果不具足大悲心,雖然願意歸依,但是得不到救護。

第四項原因,以所有財物供養歸依的對象,不會因為這樣做而歡喜,要以如理如法行持作為供養,歸依的對象才會生歡喜心,如果沒有這種心懷,那麼一定會優先照顧先前有恩惠者,不會作一切有情的歸依處。

本段闡釋應歸依所歸依對象的四種理由。這段本文為行者開示第一歸依因,也就是所歸依對象已經解脫一切怖畏。

 

【師父口述1-6】:請點擊箭頭下.gif(甲) 箭頭下.gif(乙)

 

                                        

 

 

 

 

【課文】:(09909)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消文】:總而言之,自己真正解脫了所有的怖畏,對於在一切怖畏中度化有情的方便都極善巧,對一切有情沒有親疏之分別心,大悲心普及於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不論有恩無恩,都普遍饒益,具足以上條件就是應該歸依的對象。以上條件只有佛才具足,而不是自在天等,所以,佛就是所應該歸依的對象。同樣的道理,佛所說的法以及依教奉行的佛弟子眾,也都是可以歸依的對象。

 

本段於此總攝歸依三寶之理。

 

【師父口述1-7】: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911)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消文】:因此,如果對於攝決擇分所闡述的以上四種歸依的道理,能夠生起堅定的信解,進而專心依止仰望,必定都可以獲得救護,所以應該虔誠地生起堅定信解。從能夠獲得救護的兩種因來看,外支或外因,也就是外在因素,並不欠缺,因為佛陀已經具足了這四歸依因,然而,內支或內因未全,因為還未能實實在在地以三寶作為歸依處,所以苦惱始終無法斷除。

 

本段教誡行者歸依境已經具備,但是求解脫者未能實實在在地以三寶為歸依處,所以始終無法斷除苦惱。

 

師父口述1-8】: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09913)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

 

【消文】:所以應該要了解,雖然眾生沒有請求佛救護,但是因為大悲心的緣故,佛無分別地作眾生的助伴,而且永遠毫無懈怠,所以,佛是無比殊勝的真正歸依處。佛現在為了作眾生的依怙而安住,所以應該歸依佛。

 

本段結勸行者應該歸依,因為歸依外支無缺,大師已成。

 

【師父口述1-9】:請點擊箭頭右.gif

 

 

 

 

 

【課文】:(10001) 贊應贊雲:

“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 依,故眾生沉溺。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

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消文】:“贊應贊”當中說

            “佛自己說是無依無靠的眾生的助伴,因為大悲心而來攝受一切眾生。

佛具有大悲心,初發心發下悲愍眾生的大願,而且始終努力不懈地實踐,沒有任何人能與世尊相比擬。

佛是一切有情的依怙,總的來說,是殊勝的親人,由於眾生不求以世尊為依怙,以致於沉溺於生死苦海當中。

如果眾生能夠如實地領受任何教法,根器再怎麼低劣也能獲得利益。真正能夠利益他人的教法,除了世尊所宣說的以外,沒有別的了。

如今世尊已經成辦所有的外支,但是愚癡的凡夫因為內支尚未具足,所以才承受輪迴的種種大苦。

 

本段引“贊應贊”所說,證成前面所說外支無缺大師已成,然內支不具而苦惱不斷故。

 

【師父口述1-10】:請點擊箭頭右.gif

 

 

 

 

056(吹冷氣.gif

 

 

 

 

箭頭下.gif  

“皈依三寶【二】“〜〜待續     

 

hj6995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